从收音机到手机——中国家庭娱乐的变化
- 来源:读者新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收音机,手机,娱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7-17 11:14
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收音机中收听样板戏,到遍地开花的卡拉OK;从单纯地追求“吃饱饭”,到追求生命质量的健身运动;从打台球到网络游戏,从小人书到BBS……中国家庭休闲娱乐方式,悄然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收音机和唱片机才开始流行。在当时,收音机属于奢侈品,每台收音机售价20至30元,而当时的月工资也就20多元。平常休息的时候,人们都要打开收音机听听新闻,收听小说故事,听一些流行歌曲,如当时最流行的歌曲有《东方红》、《社会主义好》、《咱们工人有力量》等。随着人们对娱乐生活质量不断的追求,光靠收音机难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在1979年的时候,唱片机就进入人们的视野了。当时唱片机很贵,每台要100多元,因此,买唱片机的人并不很多。很多人是买唱片机的零件请人制作唱片机,这样价格要便宜一些。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录音机和电视机进入人们视野,并迅速流行起来。不少人户出现了“万元户”,城市里工人的工资上涨,录音机走进千家万户,港台流行音乐、相声曲艺一时走红。1983年央视首开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全国上下无比丰盛的美味佳肴,电视机走进百姓家庭,当时都是黑白电视机。与此同时,录像也开始出现了,各种录像厅充斥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那时候,电影院已经非常普及了,并出现了立体电影院,影片也丰富多彩,如当时流行的电影有《少林寺》《红高粱》《妈妈请再爱我一次》等。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电视已在百姓家中非常普及,且彩色电视开始出现。
至上世纪九十年代,舞厅和录像厅悄悄兴起,舞厅和录像厅成为人们集会和娱乐的主要场所。当时舞厅刚出现的时候,好多市民都接受不了,认为不是什么好地方,后来才慢慢被大众认可。晚上,很多年轻人都去舞厅跳舞。随着影音视听娱乐的流行,人们不再满足去录像厅和电影院看电影,富裕的家庭购置了VCD/DVD等影碟机的家庭影院。人们渴望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很多在当时看来十分新奇又不可思议的“玩意儿”开始流行了。
进入新世纪,休闲娱乐方式悄然间发生变化,以前大家能在家里听广播、看电视就已经是非常享受的事情了,如今人们的闲暇时间,都喜欢聚餐、喝茶、打牌,去酒吧,KTV,看电影,健身,长短途旅游等等,人们的娱乐方式有了多种选择。其中网络改变了人的生活,父母和孩子抢电脑玩游戏,大伯大妈整天抱着手机入迷。
文化娱乐产品从单一到纷繁。如今人们生活水平开始由量到质的提高,家庭影音中心、台式/平板电脑、智能手机、PS/XBOX机等高科技产品纷纷上市,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主要产品。可以说,互联网、电脑和手机,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
娱乐活动方式从单调到丰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百姓从贫困向温饱转变,家务劳动占据了大量业余时间,工作之余的娱乐就是看电影、听收音机、读书等。到九十年代,经济迅速发展,人们思想逐渐开放,城镇居民开始走进了卡拉OK厅、录像厅等新兴娱乐场所,有些家庭有了VCD/DVD影碟机。新世纪以来,多层次、多内涵的文化生活已牵动着百姓的心。泡吧、KTV、看大片、上网冲浪、去健身房、去休闲会所、听音乐会,这些过去不曾耳闻的娱乐项目,已经变成今天再平常不过的消遣方式了。各种艺术节、展览会等等群体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从清晨的提笼遛鸟、舞剑、习拳,白天的茶社书屋、音乐书吧、围棋、游泳,到傍晚的广场文化、滑冰、跳舞,再到平时的种花养草、集邮、上网,异彩纷呈的文化娱乐生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