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聚京津冀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 关键字:大数据,京津冀一体化,十三五
  • 发布时间:2016-08-30 14:24

  当炙手可热的大数据遇上风头正劲的京津冀一体化,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十大热词、行业协同、区域匹配、数据服务……

  数“聚”京津冀,该如何求实、求新、求变?让我们开启京津冀大数据的探寻之旅。

  “十三五”期间,京津冀三地要共同建设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据悉,三地将根据各自特色和比较优势,形成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武清+河北张家口、廊坊、承德和秦皇岛“1+2+4”协同发展功能格局。

  三地将进行数据中心整合利用试验探索,加快大容量骨干网络设施建设,扩大基础设施物联网覆盖,推动京津冀地区数据中心向张北等区域集中。在大数据典型应用方面,三地将瞄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需求,推动开展大数据便民惠民服务等。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据”的时代,同时还有一个比较拗口的名字,被称为“拍字节时代”(petabyte era)。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广泛关注的不仅是存储介质的庞大体量,也在谈论数据内容的急速增长。“我们每天创造2.5万兆字节的数据,90%的现有数据在过去两年内产生。”这种说法的准确出处是IBM公司在其官网上发布的一条有关大数据的信息。

  可想而知,我们正从结构化的、静态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类型的数据逐渐转移到非结构化的、能够为城市动态提供新见解等一系列动态数据中。

  种种迹象表明,大数据已然成为继物联网、云计算之后信息技术产业中最受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大数据时代的出现,确切地说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产生海量数据,大数据计算技术完美地解决了海量数据的收集、存储、计算、分析等问题。大数据时代开启人类社会充分利用数据价值的新纪元。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数据交易产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大数据产业的规模约为1038亿元,2015年产业整体规模已经达到1692亿元。

  随着大数据从概念渗透层转向应用发展层,全球范围内大数据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孕育期与机遇期,可见将发展大数据作为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心趋势已成定局。

  在我国,无论是上饶政府积极同大数据企业接洽,落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诸多举措,还是号称大数据发展“领头羊”的贵州,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大数据的战略选择,都充分说明了在大数据产业生态链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其进展,区域大数据发展俨然成为大数据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之一,其中不可忽视的就是京津冀大数据发展。

  日前,北京市经信委发布《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20年,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将培育出1家千亿级公司和10家百亿级公司。此外,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有望于近期获得国家批复,并探索在环保、交通、医疗等领域的三地数据方面的统筹共享与创新应用,逐渐形成北京强化创新和引导,天津强化带动和支撑,河北强化承接和转化的局面。

  例如在交通领域,以京津冀区域城市为代表的交通信息化正在快速发展,城市交通大数据的来源更多样、类型更丰富、数据量更巨大。道路感应线圈、出租汽车GPS、车牌识别数据、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移动通信数据等道路交通自动采集技术等逐渐成熟,至此利用自动采集大数据的技术手段来挖掘城市交通特征逐渐成为大数据主导下的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软科学研究指导委员会委员邓寿鹏表示:“京津冀将来的发展特征应该被定位于21世纪的区域发展的协同体。目前京津冀城市群的定位涉及到四个方面,分别是开放创新型、智慧生态型、宜居宜业型、人才集聚型。其中的产业结构区分明显,主导产业并不是一切产业,而是高新科技引领的现代制造业、高端生产支撑的现代服务业等。”

  趁此机会,《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也开启了有关京津冀大数据发展的探寻之旅,探究京津冀大数据发展的进程、成果与未来。

  区域篇

  由面带点:大数据不再锁入区域“口袋”

  据中国经济网预测,2020年我国大数据产业市场将形成2万亿以上产业规模。有关部门表示,京津冀三地已经向国家提交了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申请报告,有望将于近期获得正式批复。

  据了解,在综合试验区的建设中,京津冀三地将各有侧重。其中北京侧重于大数据创新,河北侧重于大数据存储,而天津侧重于设备制造与集成。随着试验区获得批复,启动建设工作,三地在旅游、医疗健康、交通、环保等各个领域的数据将逐渐实现统筹应用,推出一系列创新应用,例如远程诊疗等诸多方面。

  大数据:支持你没商量

  面对大数据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无论从政策角度还是机制方面,以京津冀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对大数据均表现高度重视。

  从产业联盟角度出发,各个省市非常重视相关产业联盟的数据发展形势,其中一些联盟对于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5·18经贸洽谈会”上,《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得知,会上成立的京津冀大数据联盟为三地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前景。另外提及大数据交易,以北京和贵州为实验范本,大数据交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席卷全国。通过这些交易平台的设想,使得数据资源供需双方能够在相关法律的约束下,进行附加经济利益的数据交易,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形式。

  从地域角度分析,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都是国家信息产业比较聚集发展的地区,大数据与IT产业相关性比较强,因此逐渐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自身发展的欲望比较强烈,其中京津冀产业链条相对比较健全。如今已经有很多地方出台了大数据规划、指导意见,为了把相关资源聚合起来,有的省市单位甚至成立大数据管理局,其中一些已经运作起来,对于推动大数据发展,特别是推动各个政府部门之间资源整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有幸聆听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所长安晖对于区域大数据发展的精彩见解,他分享了我国区域大数据发展情况与重点方向,建议在传统产业改造的四个方向运用大数据:第一响应用户的需求提升研发水平;第二实现用户产品交互,推动智能化生成;第三对企业遍布全球的企业,通过大数据辅助企业决策;第四和制造业服务化结合起来,用大数据支撑生产服务的发展,加快制造业服务环境。

  众所周知,国家发展达到中等收入阶段,必然会伴随经济增速换挡期,如今我国面临经济新常态。大数据技术和产业的兴起,为“互联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及无限的可能性。

  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挖掘大数据应用是区域创新创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佳路径。相比之下,长三角地区侧重智慧城市、电子商务以及云计算;珠三角则是软硬结合,产品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的有机结合,终其目标都是产业生态链的塑造。

  区域协同或许可以用大数据说话

  在京津冀大数据发展的过程中,经常被提及的是产业协同。以前提及“产业协同”更多的是一种案例说明,一种定性说法,但大数据的诞生给予我们一个可以定量的方法去评估达成协同的多方因素以及条件。不但可以更好地在发展过程中有效利用协同战略所带来的政策支持,同时也给大数据发展一个新的突破口。

  龙信数据研究中心主任王成刚表示,用大数据的方式分析行业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三地产业结构存在巨大差异。首先,在北京大多数企业涉及科学技术研究方向,投资相对较多的是装备制造业,天津则是金融业,而河北是制造业;如果将京津冀城市进行综合衡量寻找匹配度的话,通过数据计算可以得出,朝阳和秦皇岛市的产业配合度最高;西城与廊坊的配对也是非常好的。这就需要对京津冀产业协同进行持续跟踪研究,来持续地测度协同进展情况如何。为此,龙信数据推出《企业投资报告》,反映区域产业结构,掌握本区域招商引资的特点,将来更会考虑如何用大数据来支撑京津冀规划、招商及政策的评估。

  其次,对于企业发展走向以及行业的倾向的问题,初步分析得出,如果是北京针对河北的投资,比较倾向于制造环节;而北京对于天津的投资,倾向研发销售以及资本运营环节。例如,在研发环节中天津所占比重直逼整体的3/4,在资本运作环节以及制造环节只占了60%,所以用市场的脚来投票确实有一定的倾向性。

  从2010年到2015年,京津冀共同申请专利的情况也可以用大数据的方式加以展现和分析,可以等同为三地协同创新的情况指标之一。“十二五”期间至今,三地企业联合申请专利数量达到1.2万件,得到授权的有8千件。三地企业联合获得申请和专利授权数量中,其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相对较高,已经超过河北和天津单独的比例,接近了北京。

  这一系列数字表明,三地联合创新的质量相对较好,也验证了协同合作确实可以带来更大程度的进步。三地之中支撑力、创新力、凝聚力和辐射力均是北京处于领先地位;如果将京津主要的地市进行排序,也是石家庄、保定、邯郸等五个省市的发展程度较高,这与京津冀三轴四区这样的定位一致。对于企业发展指数,主要通过设定企业实力、企业活力、企业创新力的考量角度,对44个区县企业活力全部做了测度,排在前两位是海淀、朝阳,第三是西城,第四是天津滨海,第五是东城,前十位中仍以北京居多。

  “数”聚坝上 张北“涨声一片”

  2016年6月,阿里·数据港张北数据中心项目在张北县小二台镇开工建设。该数据中心将百分百采用绿色能源运转,建筑外表覆盖太阳能电板,同时采用自然风冷和自然水冷系统,绿色能源可就地转化成计算资源供全球使用。

  据阿里巴巴技术保障事业部总经理周明介绍,阿里·数据港张北数据中心项目是其在张北部署大规模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基础设施的重要基地之一,建设布局采用“一点三中心”,即一个阿里示范展示点,张北云联数据中心、数据港张北数据中心、中都草原数据中心这三个相互备份的数据中心。对此,张北县委书记郝富国表示,和阿里巴巴联手建设的云计算基地,将为绿色能源的利用探索出新的思路,提高产业链效率。

  如此看来,在京津冀大数据发展的蓝图上,张北一直居于不可忽视的地位。之所以被人熟知,除了以草原为特色的大旅游综合格局外,更重要的是领先的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理念与举措。

  张北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产业首先得益于得天独厚的优势区位与条件。地处云计算发展的“黄金纬度”地区,是距离北京最近的适宜大规模建设云计算产业的区域之一;气候适宜,拥有丰厚的自然资源,能源充足等都可以为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发展提供充足、可靠、持续、稳定的主客观优势;目前张北贯通了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三大骨干网络,这些网络的完善,将最大限度保障大数据传输的需要,提供了十分可靠的“宽带堡垒”。众所周知,投资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关键在于后期的运营成本,核心是电价。“对于张北来说,张北首先是天然散热厂,可以节省65%的成本,0.42元的电价远远低于大工业的电价。”张北云计算办公室副主任张雅楠解释道。

  2012-2013年度,张北云计算先后被北京市列为京张合作项目,其云计算产业基地的规划,进一步标志其张北县云计算产业基地已经上升为京津冀合作及省级重点产业发展战略。为将其发展为中国“数坝”,建成“两基地、两中心、一枢纽、京津冀云储存”的基本架构,在空间上打造五大聚集区和一基地(五大聚集区指数据中心、硬件设备、云服务、服务支撑聚集区,一基地指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张北紧抓机遇,趁势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给其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新鲜活力。对此,张雅楠表示:“2020年的目标可以用一串数字进行概括,这就是‘19521’。具体可以阐释为数据规模达到150万台服务器,支持9+N朵云服务建设,基地入驻企业达到200家以上,相关产业规模突破一千亿元。

  为达成这样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执行:初期是基础环境构建期,目标达成数据中心30万台服务器,要素资源集聚期达到100万台服务器,最终建成国内品牌突出的数据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集聚区。未来五年内将建成5座220千伏变电站,满足云计算基地的需求。已经签约的中国教育赛尔网、分享通信集团等以及与苹果、联想、长衫股份等企业达成初步的合作意向将继续推进。”

  服务篇

  大数据:仅仅是战略、工具?

  近日,“京津冀大数据十大热词发布”引起了普遍热议,其中十大热词包括:雾霾、楼市、智慧城市、互联网金融广告、公交、医疗、食药安全、工业、旅游、绿色,涵盖了诸多领域。相关人士表示,通过对“十大热词”相关的数据收集、分析和合理利用,能够有效帮助建立新型京津冀政府管理方式,提高决策效率、创造更多的京津冀企业价值、实现全社会协同发展。过去,数据只被认为是冰冷的数字,被看做是一种纯粹的测量工具,经常根据现实要求提供统计依据。如今热词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京津冀大数据服务的发展方向,更是京津冀大数据企业发展需要明确的重点领域之一。

  大数据服务 我们可以干点儿啥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表示,如今在某些应用领域,信息尚未完全流动起来,这给大数据产业以及服务提供了发展空间。目前,大数据已经不单单是概念,应该通过服务表现。而京津冀大数据产业联合发展,将成为促进大数据产业以及服务进行跨部门、跨区域部署发展的催化剂。

  目前,大数据服务如果从第三方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平台商,另一种是服务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可能人们更关注直接提供服务的这部分市场,特别是聚焦到第三方服务的小市场。

  大数据服务在筛选服务对象的过程中,往往遵循这样的规律:作为企业,首先要具备信息化和标准化的平台、数据库,另外涉及这样的服务需求。实际上对于大数据服务,本身的差异性可以从数据采集的方式,分析方法,从结构化的计算到非结构化等方面表现出来。例如大家经常用的滴滴,每天数据处理量是70TB,甚至现在可以基于滴滴的数据了解到整个城市交通情况的数据。现在有很多企业通过购物偏好推接购买产品,更多通过对其行为属性、行为习惯等方面打标签,甚至从价值观角度进行判断。例如一个人如果常年喝依云,购买农夫山泉的可能性有多大?可以根据这样的属性推导相应的营销现场,进而判断用户购买路径、会员服务或购买建议等。所以对于第三方服务来说,基于不同阶段的企业会有不同的服务方式。

  慧辰资讯TMT互联网研究部总经理刘赞对《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表示:“大数据服务会有四种趋势,针对服务的企业对象其信息化基础不同,服务的三个阶段肯定是并存的。从三个阶段发展方向来讲,第一阶段是满足基础的信息化需求,下一步是整合内外部数据,第三阶段是通过数据为导向的应用要求,未来数据会成为企业的生命线并作为服务基础。”从数据本身来讲,有数据才有大数据服务。如今一些互联网巨头,例如谷歌和百度,都把自己资源平台开放出来,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进行私有云的部署。尤其是数据量庞大之后,肯定是会有这样的公共计算资源平台。

  “实际上现阶段不是所有企业都有大数据,但不可否认的是已经有很多企业,例如快销品行业或手机终端企业,会结合自己本身企业的数据,去做大小数据的结合,这其中包括互联网数据、环境监测数据等,还有一些企业内部战略的数据。所谓的大小数据,大数据包括互联网相关的产品评论数据和用户参加活动的数据等,小数据是包括企业内部的CRM数据等。如果采用传统方法,这些数据是很难结合在一起的。如今采用大数据的计算模型就会简单很多,这或许可以给京津冀大数据企业发展带来一些启发。”刘赞补充道。

  为生活洞见数据的美好

  2013年,广州市政府审批一个大项目需要700个工作日,开发了政务数据整合系统,将数据进行打通后,审计进程从700多天减少到27天。这对政府来说是很好地利用大数据整合连接并提高效率,对企业来说也很受鼓舞。

  不单单是广州,京津冀大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样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众所周知,浪潮是国内硬件产品的代表企业之一,自从进入大数据时代,尤其“互联网+大数据”热潮濒临之际对许多传统产业冲击的同时,浪潮也在不断思索如何改变自己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利用大数据方面的知识积累尝试一些突破,例如搭建创客平台,帮助广大中小微企业创业者获取大数据资源和工具平台,助力包括京津冀在内的地方政府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例如,美国将政府的数据做了很好的整合,在谷歌导航中将门牌号、地址全部标准化,基于这种思考,浪潮进行了“卓数平台”的开发,收集来自互联网和政府开放数据,通过数据服务、API工具对创客或开发者提供数据服务,延展了“数据开发服务”的思路。“如今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靡,我们把与数据相关联的创业人员分两类,一类是创客,即应用数据的人,另一类是生产数据的人,一起加工处理数据。其中浪潮提供一个治理平台,涉及到基础设施、服务器、数据处理工具、数据的挖掘分析工具等,到现在为止有小小进展。”浪潮云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徐宏伟对《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说。

  在济南,一家公司利用浪潮的平台生成了钢铁、水泥等数据,做数据服务。开放了一个DP为一千多家建筑公司、两千多家造价师提供服务,有这样一个及时并实时提供数据的APP,造价师可以精确地在每一次进行采购时,优化采购的库存调整。在焦作,浪潮把数据采集提供给河南大学的学生们,他们把当地特产铁棍山药的数据做了收集,形成铁棍山药产业数据库。如今政府利用数据库分析依据,向铁棍山药批发、运输、加工企业提供数据。可以说浪潮将大数据服务的方方面面运用得恰到好处,时刻洞悉数据见证生活美好的道理,为京津冀大数据企业发展做出了榜样。

  大数据发展正从渗透走向落地

  总结大数据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首先还需要国家以及政府的指导,这对京津冀大数据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努力创新拓展大数据发展领域、内容以及模式。

  现在一直谈政府开放,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政府数据开放的平台建设,尽管京津冀政务开放平台总体依然存在开放数据种类少、开放数据量小等一系列问题,但比起过去只是将数据锁在口袋里,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未来如果可以将一些标准规范落地,才能将有用的数据有序地开放。另外,推进“互联网+”,更重要的一方面还是和“惠民”相结合,京津冀等城市发展落地大数据项目要与百姓真正的生活需求挂钩,对人们现实碰到的问题加以解决,才能让人们欢迎并接受。

  众所周知,大数据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融合最鲜明的表现是智慧城市,这也是京津冀大数据发展所重点强调的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单线的,需要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并贯彻智慧产业的概念。相关专家认为,以大数据为核心,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IT技术结合起来,再同传统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发生关系,最后诞生新的智慧服务业,进而提升产品价值,就是智慧产业。从这些角度入手,京津冀地方政府投入发展智慧城市以及大数据,双管齐下催生新的附加值,通过增长点就能做到将地方经济盘活,使以“大数据”冠名的智慧城市发展进入良性可循环。未来,互联网将更加深入地影响传统产业,融合创新必然涉及跨界。何为成功跨界?追根溯源还是数据、信息的融会交流。未来“互联网+”需依靠大数据纵深推进,怎样用好大数据推动互联网与应用领域的创新?这是未来可以把握的大数据发展的重点需要。

  记者手记

  京津冀大数据发展使区域大数据不再偏居一隅,通过加深大数据服务的各方面理解,使落地变为现实,但对于数据应用和产业盈利能力增强以及专业人才吸纳等方面仍是考验河北、天津等地的难题。

  三地需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机制让津、冀当地有所进展。可见建成京津冀大数据走廊及产业聚集区将很漫长,而唯有突破专业人才、产业应用等关键问题,才能有效促进京津冀大数据产业链做大、做强。

  ■本报记者 刘晶晶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