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一座深山小城的守望与担当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长征精神,创业,通道侗族自治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8-30 17:01
继承了长征精神的通道人,正在立足生态文化优势,以旅游二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为发展推手,全力打造生态之城、山水之城、民俗之城、养老之城、好运之城,推动“全域旅游”破冰前行、扬帆出海
渠水河畔,侗歌悠扬;万佛山下,红歌嘹亮。
82年前,3万长征红军在这里用生命谱写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
82年后,24万侗乡儿女在这里用汗水和智慧续写“旅游带发展,全面奔小康”的新篇章。
这里,就是通道。
通道,全称通道侗族自治县,位居湖南省西南边陲,怀化市最南端,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素有“南楚极地、北越襟喉”之称。它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民俗风情浓厚。以前因交通不便,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1934年12月,随着长征红军攻占此地,并决定由此转兵贵州,通道与伟大的长征联系在一起而彪炳青史,才渐渐为世人熟知。
抹不去的红色记忆
罗蒙山下,县溪古镇,一座书院静静地躺着,四周青砖护墙,墙外有桂花树两株,飞檐翘首的门楼雄伟壮观,布满青苔的石阶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拾阶而上,即可进入书院。这里是记者此次的目的地之一——恭城书院,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侗族古书院,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独具特色,最大而且保存完整的书院。
当然,记者此次之行,是因为它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行军,尤其是在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由出发前的86000人锐减到30000余人。而此时,蒋介石已调集20万兵力,布置在湘西城步、靖县、会同一带,以“口袋”之势企图一举消灭红军。在党和部队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1934年12月10日,红军翻越长征中第一座大山——老山界,来到通道县。
据通道转兵会议纪念馆负责人郑湘介绍,“红军血战湘江后轻装前进,丢弃了很多辎重和物资,吃的基本上是个人随身带的粮食。由于敌军的反动宣传和威胁,红军在路途中征粮遇到很多困难。但群众私下给进村入户驻扎的红军队伍提供饮食的还是很多。”在通道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喜迎红军过侗乡,侗家姑娘舂米忙,送给红军做粮饷,红军吃了有力量。
然而,伤病缠身、缺衣少粮、弹药不足……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刚刚突破湘江的红军官兵,一股悲观不满的情绪在红军将士中蔓延。3万红军官兵此时到底何去何从?在这里,红军必须面对一次生死攸关的选择。
当时,身处逆境、已经被剥夺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深感,红军若不改变战略方向,继续向北,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势必钻进敌人的天罗地网,招来全军覆灭之灾。
1934年12月12日,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人的争取下,中央领导人在通道临时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参加会议有毛泽东、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博古、李德等人。
在恭城书院会议旧址中,通道转兵会议纪念馆解说员指着会场摆设说:“毛泽东就坐在这个位置,当时他并不是红军的领导核心,只是列席会议。”
当年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中央红军的战略行动路线问题,就是往哪里走的问题。在会上,博古、李德坚持北上湘西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毛泽东力主放弃北上,改向西走,进贵州,不能陷入蒋介石的圈套。经过激烈的争辩,张闻天、王稼祥首先表态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周恩来、朱德也赞同毛泽东的意见。会议决定:通道转兵,西进贵州。
1934年12月12日19点30分,军委发出“万万火急”的转兵电报。
随即,中央红军分两路转兵向西,进军贵州,从而避免了红军北上湘西可能遭受的毁灭命运,为红军长征开辟了一条新的生路。
通道转兵,中国转运。郑湘这样评价:“通道转兵之后,不仅红军步入了一条通天的大道,更重要的是,结束了毛泽东自1931年以来屡遭排挤的境遇,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为确立其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打下了基础。”
割不断的革命情结
通道是一片红色沃土。1934年中央红军经过通道,虽然不过7天7夜的时间,但却在全县21个乡镇中的19个乡镇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红色印记”。
恭城书院、红军街、红军桥、小水战役遗址、梨子界战役烈士墓……通道的红色革命遗迹举不胜举。不过,让通道县委宣传部干部小吴最津津乐道的却是距离县城20公里老王脚村的民族团结桥。
在小吴看来,这座桥看似简单,却隐藏着一段令侗民回味无穷的历史,见证着红军与侗民的鱼水深情。
1934年9月15日,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一路西征,艰难跋涉,从湖南省绥宁县进入通道县杉木桥地区,经溪口、临口、下乡、菁芜洲,到达老王脚村时已人困马乏。
饱受兵匪之害的当地侗民不明真相,咋听红军入寨,集体跑到山上躲了起来。不过,很快他们就被纪律严明的红军吸引和折服,开始争着为红军站岗放哨,主动为红军当向导。
其中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一位住在侗民陆朝松家的红军战士,不小心打碎了神龛上的一盏油灯,引起了火灾。时任红六军团政治委员的王震迅速来到寨子中央,亲自指挥红军战士救火。在红军战士和寨上群众的奋勇抢救下,大火很快扑灭了,大片民房被救了下来。
事后,看着一片狼藉的村寨,王震跟侗民说,等到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府一定会帮侗民建个好的家园,为老王脚村修建一座桥。
这不是故事的结尾。
时光荏苒,一晃来到了新中国的1989年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华大地,侗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着集资架桥修路优良传统的侗乡村民计划在老王脚村口修建一座横亘渠水河通达209国道的石拱桥。
大桥虽然很快修通了,但是为桥取名却让侗民们犯了难,念红桥、民族团结桥、红军长征纪念桥、先遣桥……人们争论不休。最后经过通道县政府、怀化市政府、湖南省政府审批,三位侗乡村民代表奔赴北京,辗转找到了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王震同志。得知来意后,王震副主席审阅呈报上来的桥名题词指示后,随即回忆道,都过了50多年了,当时有个叫老王脚的村帮助红军队伍渡过河,就用“民族团结桥”为桥名吧,更贴切点,红军也是各族同胞嘛,民族就要团结。
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红军官兵留下的痕迹越来越模糊,但长征精神和红军与侗民的鱼水深情却在通道人民中间口口相传,成为了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坚定信念、实事求是、敢于担当、务求必胜,这既是长征通道转兵精神的精髓和核心,也是通道多年发展一贯坚持的原则和态度。”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构成了它迷人的气质,在通道侗族自治县委书记印宇鹰看来,长征给通道的城市精神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和符号,“没有那一代人的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就不会有通道转兵;没有近几代人强烈的自力更生意识,也就不会有通道的今天。”
玩转“旅游+” 一张蓝图绘到底
神奇侗乡,令人心驰神往。8月,正值通道的雨季,濛濛细雨为通道县城增添了另一番韵味,记者打着伞漫步在双江河畔。
风雨桥上有不少老人在摆卖他们的芦笙、侗锦、腊肉、山货……见到记者他们只是笑问客从何处来,却从来没有拽着兜售过任何物品。
雨中的街道较往日宁静了许多,不过侗族阿婆们却不喜欢,“游客多才好嘛,这样才有钱挣。”
人人都想要过上好日子,怎么能不发展?持续发展不是空话,守住乡愁也不能只靠情怀。在通道,在侗乡,发家致富奔小康,人们已经探路多年。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长征永远在路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新长征。”在印宇鹰看来,这是无上的光荣,更是如山的重任。“今天,继承了长征精神的通道人,正在立足生态文化优势,紧紧围绕‘全省特色县域经济(文化旅游)重点县’建设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以旅游二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为发展推手,全力打造生态之城、山水之城、民俗之城、养老之城、好运之城,推动‘全域旅游’破冰前行、扬帆出海。”
深处茫茫群山之中的通道,风光旖旎,既有雄伟险峻的层山叠岭,也有静谧清澈的蜿蜒川流;既有风情万种的侗歌侗戏风雨桥,也有庄严肃穆的革命旧址、星罗棋布的红色遗迹……
“通道,旅游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早在1996年我们就已确定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战略构想。”据印宇鹰透露,这么多年来,通道的发展可谓一张蓝图绘到底,得益于几届政府的传承接续,20年来基本上都是沿着这样一条思路在前行。
不过,前面十多年,通道县的旅游开发基本上属于草根力量的野蛮生长,至少在2013年刚刚就任通道侗族自治县委书记的印宇鹰看来,当时的通道旅游对于像他这样消费水平的游客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近几年,大众旅游消费不断升级,已经从观光旅游转向了休闲度假,通道侗族自治县的旅游业要想有大发展,至少应该适销对路,能够留得住中上消费水平的游客才行。”
2014年,随着交通突围、政策趋利、侗寨申遗推进、全省文化旅游重点县成功申报,通道县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在印宇鹰的带领下,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进一步完善了“农业为旅游兴、工业为旅游活、商贸为旅游旺、服务为旅游强”的发展思路,正式提出了旅游的“二次创业”,立足“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致力打造“中国侗族文化体验第一城”。
“它是一个质变的储备,也是通道旅游发展与博弈新招集结的开始。”据主管旅游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副县长蔡迪文介绍,围绕旅游“二次创业”,通道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效举措,破解旅游发展难题。
首先,旅游景点提质提档,全域景区逐步成型。通道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实施了旅游重大项目30余个,加快万佛山、龙底、百里侗文化长廊、恭城书院等景区标准化建设。
其次,不断完善基础配套,全面升级旅游服务。一方面,包茂高速怀通段建成通车,武靖高速开工建设,6条县道升级为省道。通道全县目前已有2条高速、1条铁路、6条国省道、159条农村公路参与旅游交通服务,旅游可入性得到极大增强。另一方面,围绕旅游要素,通道集中力量推进星级酒店、旅游运输、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目前8座星级宾馆已有4座投入运营,旅游大巴车队预计10月左右筹建好,皇都侗族文化演艺、县城旅游购物街、萨岁广场文化休闲开发、城市森林公园、县城夜景灯光亮化、社会公共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项目投入使用,县城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
同时,发展旅游,通道也在极力丰富自己的产品体系和经营业态,据蔡迪文介绍,不仅圆满完成与中惠旅的托管经营机制尝试,新引进了中信集团投资经营全县旅游产业,签订了10亿元的合作开发协议。而且对接休闲养生旅游的消费新需求,开发了通道转兵纪念地红色旅游、侗寨民俗风情体验、科技园农耕体验、万佛山自驾营地、龙底生态休闲及科考探险等深度互动项目。
酒好也怕巷子深。在与记者畅谈旅游工作开展情况时,通道县民族宗教文体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前君多次强调,“发展旅游,精准的营销宣传同样重要。”
2016年是通道旅游宣传年,县委县政府不仅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媒体、户外广告、节庆活动等多种形式,狠抓精准旅游宣传,还在目标市场桂林、长沙等地专门设立办事处,培育旅游批发商,开通旅游直通车。
据陈前君介绍,为了打响“最美侗乡,好运通道”这一旅游品牌,通道还出台了实实在在的奖励政策,“对组织来通道旅游的旅行社、导游,按人头计算,每人最高可以奖励30元,旅游专列一次奖励3万元。”
陈前君补充道,“接下来,我们在珠三角地区还会举办一系列的旅游推介会,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扩大通道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期盼化作现实,耕耘获得丰收。数据显示,通道旅游势头发展强劲,2013年全县接待游客101万人次,2014年167万人次,2015年268万人次,年均增速超30%。
先富民后强县 全面脱贫奔小康
“如果没有万佛山旅游景区开发,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改变生活状况。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是景区,每年靠农家乐店增收有二三十万元!”未到饭点,通道县临口镇太平岩村“老粟农家土菜馆”已是宾客满座,老板老粟喜不自胜。
“通道最大的县情是贫困,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终的出路在发展文化旅游。”通道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吴永雄这样告诉记者,通道县是国家贫困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精准脱贫”一直都是全县头等大事和“一号民生工程”。
如何脱贫?通道给出的答案是,将精准脱贫与旅游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围绕“扶贫攻坚重点县”建设和旅游“二次创业”,以旅游环线和业态布局为串联,强力整合资金和项目,加快景区基础提质、业态丰富,推动实现了景区提质与基础改善、业态提升与群众增收,走一条以景区、园区、合作社、休闲农业、龙头企业“五带动”为主的旅游扶贫发展之路。
万佛山、锦绣独岩、龙底河漂流、百里侗文化长廊……这些原本不为人知的地方,现已成为通道著名的民俗风情、自然风光旅游目的地。成倍数增长的游客涌进,打开了当地贫困农民的致富路。
皇都侗族文化村位于通道西南部,由头寨、尾寨、盘寨、新寨四村组成,距县城约11公里。境内群山起伏,溪涧纵横,坪坦河贯穿东部,双江至坪坦公路穿越南北,共有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73人,耕地面积1722亩,林地面积17684亩,是一个纯侗族聚居的村寨,也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本村群众的同心协力下,皇都侗文化村依托文化生态优势,致力打造侗族风情世界旅游目的地,将脱贫攻坚与旅游开发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围绕“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坚持旅游引领、项目带动,迈出了旅游与扶贫融合发展、创业富民与就业富民共生共赢的产业扶贫新路子。2015年,全村共有672名村民通过旅游实现脱贫,人均收入达到8870元,较上年增加1825元。
“在这里,我们正在规划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经过皇都侗族文化村寨门时,吴永雄指着一片空地告诉记者,“通道县,九山半水半分田,一个山顶上,可能就住着那么几户人家,别说脱贫致富,仅仅是帮他们修条路上去都要几百万。”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为了解决山民脱贫难题,2016年初,围绕旅游景区、申遗侗寨新村、特色小城镇建设,通道县正式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主动融入旅游开发,在创新创业中实现脱贫致富,确保贫困群众“出得来、住得下、能致富”。
据吴永雄介绍,目前通道县已经争取到了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贷款10.72亿元,围绕生态移民、库区移民,推进分散插花式安置和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旅游景区集中安置等易地搬迁模式,解决了141户贫困户、35户扶贫搬迁户、106户危改户的住房问题,“今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进展非常顺利。”
更让吴永雄感到欣慰的是,侗族群众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改变。
“日子半忙半闲,生活半丰半俭,喝酒半醉半醒,心境半佛半仙”,这是侗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侗族是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对经商做生意并不是很积极,以前,即便在街口摆个小摊买几个鸡蛋,侗民都要站在离自己的篮子一两米远的地方,更别提与人讨价还价了。”不过,据吴永雄观察,侗民的这种生活状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都是我们主动帮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找问题想办法,现在反过来了,他们已经开始主动向我们要政策了。”
对此,吴永雄喜形于色,“2018年,全县要实现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贫困人口控制在4200人以内,任务虽然艰巨,但我们有信心。力争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建成全面小康。”
交通大提速 小康梦的痛点与泪点
现在,从未有过的历史机遇就摆在眼前,从未有过的巨大挑战也横在面前——按计划,包茂高速公路通道至桂林段将于2016年底建成通车,这段高速的建成将对通道县的旅游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道至桂林段高速一旦开通,距离将大大缩短,现在我们到桂林的距离是175公里,如果高速开通后,两地距离只有120公里,只要1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桂林。”据陈前君估计,高速开通后,每年到通道旅游的游客人数很可能突破500万人。
交通大提速,旅游大发展。通道侗族自治县交通局党组书记、局长石政国对此是既喜又忧。按照通道侗族自治县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期间,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交通建设总体布局可以概括为“畅通大出口,提质微循环,优化全域旅游交通路网”。其中,畅通大出口,即为石政国口中所说的“南延北扩”工程。
“通道地处张家界国际旅游圈与大桂林国际旅游圈的黄金节点。如果我们的交通能够做到南延至桂林,北扩至张家界,那么就能将之串成一条旅游黄金线路。”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主管交通不过半年多时间,但是石政国对一个城市,尤其是一个老少边穷城市交通建设提速攻坚过程中的痛点和泪点已是深有体会。
“最困难的就是资金问题。”据石政国介绍,以前修路是修一条路背一笔债。“十一五”到现在的“十三五”,尽管国家对公路建设补助资金有所提高,农村公路上级补助从原来的12万元/公里,到现在50万元/公里,地方负担有所改善,但是资金压力依然重如泰山。
“通道是偏远山区,山高路陡,建设成本非常高。目前我县农村公路实际每公里造价达90万元至250万元/公里,地方财政需要配套一半或几倍的建设资金,压力非常大。”
最近石政国刚刚收到两个利好消息,一是国家开发银行出台了国家扶持贫困县银行贷款支持政策,二是交通部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发布了一个支持农村公路建设的文件。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据石政国透露,目前通道侗族自治县已经与国家开发银行进行对接,积极争取贷款资金支持。
不过,事情似乎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顺利。“银行贷款需要一些前期配套费用,比如,银行贷款1个亿,县财政需要先在这家银行账户上打入2000万。”石政国告诉记者,仅通道的农村公路建设一项工程,就需要至少十几亿资金,“我们一年财政收入也才几个亿,如果为了拿到贷款,我们一年需要先拿出2个亿打到银行去,其他工作就都不要开支了。”
政策虽好,但无法真正落地,石政国也是倍感无奈,“这根本不现实。”
另一个让石政国挠头的难题则是干线公路前期工作环节太多,耗时太长。
“国省道干线审批方面特别复杂,耗时比较长,而且审批审核过于繁杂,修一条干线公路,涉及林业、国土、环保等多个部门,光审批,没有两年时间你根本拿不下来。”接受记者采访时,石政国刚刚从长沙出差回来,为的就是一条环城公路的审批问题。
按照通道侗族自治县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抓好武靖高速通道段建设协调工作;加速推进通坪公路建设,确保年底建成通车;积极争取双江至靖黎高速连接线列入“十三五”规划,全力争取张吉怀高铁南延至桂林段提前实施;适应乡镇区划调整,规划建设杉木桥经小水至溪口、甘溪至坪阳等公路,建设农村公路30公里,完成安保工程40公里……诸多交通建设项目已经排上日程,“我们目前能做的就是量力而行,在通道侗族自治县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能做多少做多少。”
有机遇就有挑战,对此通道人已经做好准备。“借势而为,借力而行,努力建设地域文化极具特色、生态环境极为优越、县域发展极富活力的美丽新通道。”
伴随着婉转和谐的侗族大歌,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通道人正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文|《小康》记者 刘彦华 马承滨 通讯员 胡益龙 湖南通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