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让镇宁焕然一新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扶贫,新型城镇化,十二五
  • 发布时间:2016-08-30 17:09

  ——专访镇宁自治县县长潘登岭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镇宁发挥山地资源优势,一手抓县城扩容提质,一手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着力推动产城互动发展,山地新型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统计数据显示,该县2015年的城镇化率达到41.5%,比2010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小康》: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镇宁作为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有哪些主要做法和成效?

  潘登岭:近年来,镇宁坚持主基调和主战略,抢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发2号、黔党发15号文件出台等重大机遇,按照“提速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总目标和“稳中求进、进中求快、快中保好、又好又快”的总要求,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建设。“十二五”期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73亿元,是2010年25.1亿元的2.9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2.7亿元,是2010年7.47亿元的近11倍;工业增加值达到11.08亿元,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完成5.82亿元和18.63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3.3倍和2.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1643元和6593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0%以上和15%以上,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十一五”末翻一番。

  2016年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15亿元,同比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2亿元,同比增长23.4%;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81亿元,同比增长6.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79亿元,同比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52亿元,同比增长12.6%;新引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省外项目28个,项目签约投资总额54.35亿元。

  这些年,我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促投资,稳增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调结构,强产业,以加快融资为突破,保要素,聚合力,以补齐短板为导向,固根本,促发展,全力推进县域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增长按下“快进键”、产业升级跑出“加速度”、基础设施努力“补短板”、城乡面貌有了“大改观”、民生保障增强“获得感”、生态环保坚决“守底线”、改革开放释放“新动力”、民主法治和作风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小康》:随着镇宁自治县新型城镇化逐渐成形,投资商纷至沓来,形成聚集效应。新型城镇化推进暨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做法有哪些?

  潘登岭:在新型城镇化推进暨小城镇建设中,我县坚持以“产业兴城镇、绿色显安宁”为主题,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力求“建一流精品,传千年经典”,城乡面貌大为改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更为优化。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现代化,而在桥梁上流动的是人才、土地、资金,既为工业发展提供用地等要素保障,又为农业现代化经营创造条件,更为人的发展提供舞台。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镇宁按照“产业兴县、城建活县”的思路,立足资源优势,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不断“走出去”、“引进来”,强力推进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成功引进和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一批经济实体,产业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不断突显,构建了“10+3+2”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升级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小康》: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2014年安顺市被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行列,成为全国25个地级市的试点城市之一。今年的6月25日,第六届安顺市新型城镇化推进暨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在镇宁召开,可见镇宁在此项工作中成效显著,镇宁新型城镇化推进的主要成效有哪些?

  潘登岭:自2015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49.77亿元,实施城镇化建设项目44个,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6.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41.5%,有效拉动了投资和消费需求;江龙、丁旗等示范小城镇建设初具雏形,大寨、龙井、高荡等美丽乡村串起乡村旅游项链,河道两岸、山体公园、城乡道路、临街楼宇等绿化美化亮化景观交相辉映,城乡生活环境持续美化;重点实施一批民生改善工程,完成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2.8万户,加大对教育、医疗、健康等民生项目投入,大力实施工业促进就业、城镇带动就业项目,“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85万人,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全县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公共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促进中心城区、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小康》:镇宁新型城镇化推进取得了可喜成果,能否具体谈谈的主要做法?

  潘登岭:县四大班子充分发挥领导带头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研,带头招商引资,带头解决问题,带头推进项目。“十二五”以来,共引进项目283个,引入资金395亿元,今年先后组织召开各类会议50余次专题安排部署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全面谋划小城镇建设项目。

  坚持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产、城、园联动,实现空间上产城共进、布局上功能分区。红星精细化工产业园、石材产业园、轻纺产业园三大工业产业园区鼎足成型,就地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6260人就业;北盘江河谷万亩精品水果生态观光示范园区、现代高效农业生态牧养示范园区、大山镇中药材示范园区、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和蜂糖李产业示范园区各具特色,带动1.07万农民增收致富。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规划设计上充分融合镇宁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元素,建设内涵多元的山水田园型、绿色生态型、历史文化型城市。建设了真武山、云盘山、蝴蝶山、青龙山等一批山体公园,打造了红旗湖公园,推进了白马湖森林公园建设,美化了穿城河沿岸生态景观。重点实施了城市绿化工程,推进山体、通道、道路、景观绿化建设,打造了百里绿色长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32%。推进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化相结合,新建陆瑞光纪念馆、安庄卫古城门,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千年布依古寨——高荡村,重塑马鞍山合作社“季节包工”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新型城镇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通过示范带动、梯次推进、辐射发展,按照“做大城区、做特城镇、做美乡村”的思路,大力推进示范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扎实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着力补齐城市功能短板。今年城区新增停车位4791个,城区人口达到8.46万人,城乡布局不断优化,城乡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聚合力进一步增强,宜居宜游型城市逐步建成。

  《小康》:镇宁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对于全国其他地区建设新型城镇化有哪些借鉴意义和启示?

  潘登岭:镇宁自治县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必须要有科学规划的引领。我们准确把握镇宁作为生态旅游城市、特色轻工业发展城市、民族特色城市的定位,突出产业、绿色、历史、民族、人文等元素,提高规划的引领作用,努力实现现代城市功能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二是必须有社会各界的看齐参与。我们坚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各乡(镇、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自觉向县委县政府看齐,提振精气神,既充分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潜能,又积极调动了社会各界对城市建设管理的参与性、主动性,凝聚了社会共识,形成通力协作、支持共建城镇化的良好氛围。

  三是必须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我们坚持用改革的举措,创新的思路,超常规的办法,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加大投融资力度,采取金融贷款、PPP公私合营、融资代建等创新模式,融资42.74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5.9%,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形成了“工业迈大步、城镇强聚力、农业增收入、旅游现特色”的良好格局。

  文|《小康》记者 郭煦 贵州安顺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