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宏:“唯票房论”时代的异类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覃宏,嘉映影业,电影
  • 发布时间:2016-09-06 14:18

  他的口味和如今电影行业常谈的“接地气”有些疏离,他更想拍有“魂”的好电影

  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覃宏常常浓眉紧锁,眉心处仿佛刻着两道浅痕,说话时语速偏快,典型的商人惜时如金的作派;逻辑清晰,接过话头就侃侃而谈。

  现嘉映影业创始人、前星美传媒集团董事长覃宏,“靠实战经验”从电影的门外汉成长为深得名导信任的影业大佬。《如果·爱》《南京!南京!》《赵氏孤儿》《黄金时代》……这是他12年来的成绩单。

  因为做过《王的盛宴》和《黄金时代》这样的票房惨败的文艺片,外界也给他贴上了“悲情英雄”的标签。《黄金时代》之后,一时出现“覃宏对市场判断不准”的质疑声,他很久没有再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覃宏不太认同“悲情”的标签,觉得为电影交学费理所当然。但他觉得自己被误解了,他并不是执著于做文艺片的制片人,也不想成为别人眼中的“冤大头”。

  覃宏提到了自我“调整”:“我想做的是平衡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好电影。”于是,他也确实带着“嘉映”这个厂牌开始走一条不一样的路——在这个暑期档,嘉映第一次面对市场考验的作品《使徒行者》,12天破3亿元票房。

  “调整”过后,跻身中国电影票房的“10亿俱乐部”仍然不是覃宏的目标,他的终极目标是做一部电影,拿下法国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做梦都想拿”。

  从门外汉到大佬

  2003年,32岁的覃宏开始接触电影行业,此前,他做的是视频传媒。

  覃宏起家的方式,是带领当时刚刚成立不久的星美影业做电影院线,他记得2004年中国电影票房的体量是9亿元,星美第一年从中分了9000万元的羹。

  哥哥覃辉是星美的创始人,主要负责资本运作,而覃宏负责运营和管理。获得院线业务的收益后,星美开始进入产业上游的电影投资领域。由此,覃宏也正式展开了他的电影生涯。

  2004年,覃宏结识了刚刚从香港北上发展的导演陈可辛,合作了电影《如果·爱》。

  在北京亮马桥大厦的一家餐厅里,当陈可辛和杜可风大谈《如果·爱》的创作时,覃宏显得像是“局外人”。终于聊起电影,陈可辛却对覃宏拍桌子瞪眼睛,说他“根本不懂电影”。

  的确,就专业程度而言,那时的覃宏充其量只是一个影迷,看完一部影片,他甚至从没关心过字幕上的演职人员名单。

  积累电影运作的知识,覃宏靠的是“实战经验”。

  合作《如果·爱》时,覃宏问陈可辛想要什么样的宣传规模,陈可辛觉得应该做大些,于是首映礼上覃宏请来一众明星和400多家媒体。电影如何宣传,覃宏懂了。

  《南京!南京!》是一个转折点,自那之后,覃宏认为自己真正摸清了电影制作流程,从投资人转为更具专业性的制片人。

  10万字的剧本,覃宏在上岛咖啡一口气看完,和其他投资方谈好投资比例后便一头扎了进去。《南京!南京!》运作的中途,其他投资方反悔了,覃宏“放下身段”去谈判,因为“遇到这样好的项目和人才,只要进入了就要认真”。

  覃宏由此开始明白电影制片人的职责——把电影投资组合效果做到最大化,“把握制作成本,扩大线下收入”。

  12年里,陈可辛与覃宏接连合作了《如果·爱》《武侠》《中国合伙人》《亲爱的》等作品。如今,陈可辛以合伙人的身份站在了覃宏身边,对覃宏的看法早已改变,做电影时他第一个要找的人是覃宏,而且“不只聊钱,还要聊故事”。

  “做文艺片,就别阉割它”

  这12年里,与覃宏合作过的名导还有许鞍华、陆川、张扬等人,而他对电影人的“慷慨”一直被业内人熟知。

  著名编剧李樯和覃宏在2011年相识。第一次见面从晚上8点聊到凌晨2点。李樯谈到了《黄金时代》,坦言项目运作遇到了问题。覃宏觉得是个好项目,决定合作。电影最初的预算是4500万元,覃宏接手,核算预算3个月后,制作费用比原计划多出了2000万元。

  覃宏做的文艺片数量多,名气大,众星云集是常事,调用的是吴彦祖、刘烨、高圆圆、汤唯这一级别的明星。覃宏不想让这些作品“船过水无痕”,为了《黄金时代》,宣传团队要“炒”萧红,要根据现代文学史做文章,“那些小孩都睡在公司”。

  然而,作品的声势浩大,有时只是让它的“死”显得更壮烈。最典型的例子是《王的盛宴》,投资据称近亿元,最终票房却仅8000万元,在那之后覃宏和陆川再未合作过。

  外界评价,覃宏是在为自己的情怀“埋单”。导演曹保平说他“更像一个文艺青年,而不像一个商人”,但这并不是说覃宏不在乎商业利益,“他可能更在乎文艺理想”。

  在覃宏眼里,制片人的专业性和资源才是在圈里成为话事人的筹码。“慷慨其实是一种误解。”覃宏认为,所谓“慷慨”不是任性为之,而是按照创作来匹配资金,不一味地压低创作。

  陈可辛想拍《亲爱的》,却又担心,一部拐卖儿童的片子会不会有人看?覃宏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一定有人看,而且拍这种电影是好事。”

  “找明星。我觉得赵薇是最好的,我们就死磕赵薇。”出乎意料的是,这部影片最终收获了超过3亿元票房。

  但《黄金时代》就没这么幸运了。李樯为《黄金时代》的剧本耗费3年心血,覃宏看完,觉得那是“改无可改”的佳作,便拍板说,“这就是我们星美应该拍的电影,我就应该做这种电影。”

  结果影片遭遇滑铁卢,业界普遍归咎于电影的实验性风格和3个小时的超长片长。

  但覃宏坚持:“如果为了赚钱阉割它,我当初为什么要做这部大文艺片?我做商业片不好吗?”

  两年过去,覃宏重谈《黄金时代》,仍将其视为值得自豪的代表作,因为“里边有大的文化抱负”,而且无论是演员阵容还是导演编剧阵容,都再难复制。

  眼下,影视行业普遍抱怨演员片酬偏高,但覃宏骄傲的是——演员认同《黄金时代》这个项目,该片在演员片酬上总共只花了300万元,有的演员甚至零片酬出演。

  “要质量就得等,商业片也不能急”

  2011年的《武侠》,覃宏和陈可辛这对搭档面临了市场失利的严峻考验:投资1.8亿元,票房1.7亿元。两人很长时间没有说话,最终是覃宏主动联系了陈可辛:“来日方长,再战江湖吧。”

  “再战”就是两人在2013年合作的《中国合伙人》,这回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赢了。那是一部商业剧情片,覃宏感到陈可辛在替他着想,“想帮投资方赚钱”。

  后来陈可辛说:“人在江湖不能独善其身,不能那么固执,这里是江湖,就得遵守江湖的规矩,清高是没有用的。”

  这两年来,覃宏渐渐感到自己不可能逆流而上——“俊杰”都要懂“顺势而为”。覃宏开始在项目上规避自己拍板作决定,更多参考公司项目研发团队里年轻人的意见:“过去我的意见可能占90%,现在是70%。”

  2016年上海电影节期间,嘉映影业公布了包含10余部电影的片单,其中包括《李娜》《七月与安生》《绣春刀·修罗战场》等颇具市场卖相的作品。业内人士评价,从这份新片单来看,覃宏的口味似乎在发生变化。

  覃宏的回应是,与星美影业“分手”后,嘉映影业的确是他“从头来过”的阵地,无论是公司体系还是项目选择都会商业化一些,更懂得“规避风险”。他的计划是每年出一两部文艺片,剩下的八九部为商业类型片。

  2016年7月下旬,覃宏到北京电影学院影视金融班讲课,台下是30多位业内人士,他谈了谈自己的心得:“电影圈是名利场,艺术片追名,商业片图利,制片人对二者要区别对待。”

  但做“图利”的商业片时,覃宏还是想保持一些原则,他对本刊记者反复提到“文化追求”和“保证品质”:“我在追求商业和艺术的平衡,在商业类型片里加入一些人文味道,做有‘魂’的好电影。”

  实际上,作为影迷的覃宏口味很杂,并不局限于艺术片——一部并不著名的美国电影叫《机枪教父》,讲一个美国人抛下妻子去非洲做慈善的故事,能把他感动得一塌糊涂。

  毋宁说,“好看”是他评判故事的第一标准。从业多年,覃宏一直做着沙里淘金的工作,新人编剧即使对剧本创作规律不熟悉,只要“故事好看”,他也可以帮忙修改完善。

  商业片也要精耕细作,覃宏举改编自安妮宝贝同名小说的《七月与安生》为例,为做好一切准备,开机时间延迟了八个月,这种时候他不着急。

  覃宏解释,他怕的就是仓促,那会让人“心虚”。“现在很多人觉得IP有一定的受众群体,找一些明星一搭,再找一个好监制一拍就行了。”覃宏认为这不是一个好制片人整合资源的做法,“还是要严格按照电影流程去一步一步把关。”

  “靠作品说话,别靠嘴”

  在外界眼里,覃宏是“影业大佬”中比较低调的一个。而覃宏的说法是:“做幕后就老老实实做幕后,为什么要打造自己呢?”

  他不会一年开两三次发布会去安抚投资人,“一个电影公司不管你上市也好不上市也好,最后都是用作品说话。拿作品出来,比什么都好。”

  给北京电影学院影视金融班讲课时,他说,制片人要放大自己所拥有的筹码,但这个筹码是靠专业放大的,而不是靠嘴放大。

  覃宏入行的12年里,中国电影总票房从10亿元级别上涨至400亿元,他身边有躁动的电影人、躁动的项目,急功近利的心态犹如汹涌的大潮,甚至也会淹没他自己。

  2016年暑期档整体票房低迷,没有出现2015年《捉妖记》《煎饼侠》这类“爆款”电影,7月全国电影总票房45.1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约18.2%,这是近5年来中国电影暑期档首次出现负增长。

  覃宏的朋友圈里常有同行唱衰的声音,他倒心态平和。在覃宏眼里,电影行业的跑马圈地还没有结束,在大洗牌还未完成、市场规律还未摸索清楚的时候,电影公司必须做出掷地有声的作品,才能在未来赢得一席之地。

  “踏实做电影的人一直都在。”在与许鞍华合作《黄金时代》时,覃宏讶异于许鞍华比许多青年导演都要低的片酬,心里敬佩极了。

  还有演员古天乐,为了执导一部科幻片,收购了几家科技公司来搞研究,蛰伏多年仍觉得还未到时候。覃宏也期待和这样的人合作:“这是真想拍好电影,不是看别人转行自己也转行。”

  覃宏看着手上的新片单:“里边还是没有合家欢电影,很难有上10亿票房的,我自己都知道。”

  他被视作“唯票房论英雄”时代的异类,他也知道自己的口味和如今电影行业常谈的“接地气”有些疏离——他想拍《中国往事》系列,将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用电影讲出来,更“做梦都想拿下一个金棕榈”。

  为理解市场而交学费,覃宏很坦然。接受本刊记者采访当天,覃宏发了一条朋友圈,提起了他最喜欢的杨绛作品《我们仨》:杨绛人生苦难,但那本书通篇没有一句抱怨,是最值得佩服的境界。

  “还是努力做好自己的电影,大家争的是未来。”覃宏说。

  (本刊特约撰稿吴晓娴对此文亦有贡献)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佳璇 覃柳笛/北京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