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灾区应城市:堵口排水并行,全力恢复生产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应城市,洪灾,灾后重建
  • 发布时间:2016-09-22 14:11

  2016年,孝感市遭受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灾。其中,应城市农业生产及其它直接经济损失35.56亿元,仅次于天门市,居湖北省第二。确保安置点群众生活保障、积极自救重建家园是应城市灾后重建的重点。

  2016年6月开始,一场又一场的特大暴雨牵动着湖北省孝感市人们的心。入梅以来,孝感市已遭受了六轮强降雨袭击,造成历史罕见的特大洪灾,比1998年的洪灾更为严重。其中,应城市农业生产及其它直接经济损失在孝感市管辖的区域中最严重,达35.56亿元。

  应城,又称蒲城,是孝感市下辖县级市,位于江汉平原中部,湖北省中部偏东。应城市境内河港纵横,西北水库密布,南部湖泊毗连,塘堰遍布。主要有涢水、漳河、大富水和汉北河4条河流,境内长度114.7公里,控制来水面积384平方公里。境域东南原有大小湖泊21个,水面约28.5万亩,其中东西汊湖、龙赛湖、老观湖3个,面积6.45万亩。

  正因为河流、湖泊众多,应城市在本次特大洪灾中,面临巨大挑战。数据显示,6月18日以来,应城市平均降雨810毫米,比1998年6—8月总降水多321毫米,是历史同期的3.4倍。全市99座中小型水库,有60座水库溢洪,溢洪7650万m3。全市共有229199人受灾,紧急转移109890人,集中安置10159人。以上数据都创下了历史之最。

  如今应城市的现状如何?未来的灾后重建将怎样进行?《小康》记者进行了回访。

  洪灾回顾:多项指标超历史记录 未雨绸缪转移群众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洪灾抢险与恢复,仍有一部分地方还没有退去积水,可见当时洪灾多么严重。”应城市水利局副局长陈火斌介绍,当时水情迅猛,除应城市降水外,上游荆门、京山、随州、安陆大量客水汇入,山洪爆发,水库泄洪,来水远超河流设计过水流量。

  据悉,汉北河设计流量为2000m3/s,然而,仅大富水下泄流量就达2100m3/s。应城市汉北河、大富水、漳河、府河及老县河5条河流全部超保证水位、超历史最高水位,老观湖水位纪录更是连续两次刷新(垌冢水位28.88米溃坝,老观湖水位29.28米溃坝),短港水库水位超历史,水库溢洪的数量超历史,创造了8个超历史的记录。水情远远超出1998年的洪水,类似1954年大洪水。

  “幸运的是,应城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在洪水将要来临之际,迅速转移群众,避免了伤亡。”陈火斌说,7月22日下午两点半,鉴于天门分洪洪水窜入老观湖的严峻形势,应城市紧急启动老观湖、龙赛湖地区转移预案,梯级紧急转移陈河、义和镇55个村4.8万群众。

  “当时,我们都没有时间休息,连续1个月没有放假,甚至有时候就住在泵站的房子里抢险,不断地抢修排水设备、泵站、水闸,帮助排洪。另外,还有武警、士兵等人员,相互协助,救灾抢险。”据统计,洪灾期间应城市累计投入巡堤查险及抢险人员18120人次,其中人武部民兵和公安、武警、消防320人,部队官兵700人。

  截至目前,应城市农业生产及其它直接经济损失35.56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损失13.37亿元;61家企业损失3.38亿元;倒房和财产损失12.74亿元;交通设施受损2.81亿元;城区基础设施受损2.04亿元;供电设施、学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其他损失1.22亿元。

  灾后现状:部分严重区域仍需抽水 村民回村晒被淹家具

  8月25日下午,《小康》记者来到应城市受灾较为严重的区域——富水河与汉北河交界一带。沿着富水河的河堤往南走,只见两岸的不少树木都已经向南倾倒,树上的树叶全数掉落,仅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与树枝。应城市委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树木正是洪水冲倒的,可见当时水势之大。

  由于洪水冲到低洼地区后,积水难以退去,如今富水河东西两岸还有不少水稻田仍在积水当中。积水久聚于此,导致田里植物腐烂,田间弥漫着阵阵的臭味。而在积水与陆地的交界,不少白鹭正在觅食因洪水而冲走的鱼,水牛也在水中畅游。

  为了更快地使积水退去,《小康》记者看见沿途都有抽水的泵站,每个泵站的抽水管数量从6条到10条不等,根据积水情况而定。

  根据沿途巡查的城管工作人员介绍,汉北河临时排渍泵站共有5个,从北到南分别是张集泵站、移北泵站、王台泵站、龙湖泵站,以及三台湖泵站。“这些泵站的管道是经过5个昼夜,300多人次完成安装的。当时因为被淹了,地面上都是淤泥,甚至没有地方修建施工平台,所以大家都没有时间休息,想办法把泵站和管道组建好。”

  其中,张集泵站后面的房子,门楣以下的墙都已经被洪水淹成土黄色。当地村民张先生回忆,当时水高差不多两米,他弟弟的庄稼被淹了几十亩,“当时看到那洪水来的时候,真是苦不堪言,每家每户起码都损失几万到十几万元。”

  据了解,村民已经陆续从集中安置点返回家园。在富水河旁边河堤上的道路两边,整齐排放着村民从被淹家里拿出来的家具。70多岁的胡大爷告诉《小康》记者:“村民把东西放在路边是为了把东西晒干。除此之外,还有些人开始添置新的家具,代替被淹的家具。”

  灾后重建:堵口排水并行 全力恢复工农业生产

  针对上述灾后现状,应城市委市政府在抗洪抢险转移安置同时,开始思考谋划灾后重建、生产自救、堵口排涝等工作,努力实现损失比1998年少的目标,为改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的措施有哪些?

  首先全力落实“六边”举措。一是边堵口边排水,让受灾群众尽快重返家园。黄滩刘垸及杨河镇、三合镇等淹没区的渍水已全部排完,转移群众全部返回家园。协同武警水电部队七支队实施老观湖溃口永久封堵工程,同步实施龙赛湖淹没区抢排方案。

  二是边清洗边消毒,严防区域性重大疫情。杨河、三合、黄滩刘垸及城区退水后累计清运垃圾5000吨;全市累计投放消毒药物近7吨、完成消杀达500万平方米;定期进行饮水监测,及时消毒;集中收集病死畜禽,送监利无害化处理中心处理生猪2986头,家禽41.48万只。

  三是边进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边进行房屋安全鉴定,严防次生灾害。排查处理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14平方公里,全部树立了警示牌;鉴定农房倒塌891户2130间,进水受损6727户14890间,正向上争取倒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

  灾后重建的关键点在于全力恢复生活秩序及工农业生产。三合、杨河、黄滩等地水、电、路、交通、通信、市场全部恢复。61家受灾工业企业,已有28家恢复生产,近期30家将复产。

  恢复农业生产。除省委组派1个工作组、孝感22个工作组外,应城市及时组建9个“抗灾保发展”工作队、102个工作组450人,赶赴义和、陈河等9个重灾乡镇110个村,进村入户开展稳定思想、生产自救、灾后重建等工作。已发放《防汛救灾手册》5000册,落实种子100万斤,改种补种5.42万亩。

  全力稳护社会稳定也是重要一环。通过层层召开情况通报会,致受灾群众一封信,组织老领导、部分村党支部书记、种粮大户到汉川市垌塚镇和天门市胡市镇实地查看,播放防汛抗灾宣传片,发放救灾手册等方式,介绍雨情汛情灾情及抢险举措,做到“四个讲清楚”:

  一是讲清“水从哪里来”,来源于天门龙骨湖分洪,经汉川垌塚分王公路进入老观湖;二是讲清“水量有多大”,天门上游降雨量是1998年的3倍,天门河上游来水5.5亿方,为百年一遇大洪水;

  三是讲清决心有多大,7月23日组织武警部队官兵和干部群众连夜加高堤防至29.5米,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四是讲清结果值得庆幸,应城市坚守到最后一刻,及时转移55个村、4.8万群众,无一人伤亡。通过四个讲清,还原真相,消除杂音,维护稳定。

  另外,群众安置稳定有序。全力做好安置群众防暑降温、清洁卫生、疾病预防等工作,为安置人员提供便利。针对应城市二中、碾屋小学、蒲阳中学、三中集中安置群众过多(共3300多人,其中食宿都在安置点的群众1650人),风险不可控的实际,按照小型分散的原则,对集中安置群众进行分流。目前,应城市直单位设93个安置点、城中设11个安置点、义和设5个安置点,每个单位都组建3人以上专班,驻点服务,群众思想生活稳定。

  全力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应城市组织了“风雨同舟、大爱应城”活动,动员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支援灾区重建。市“四大家”领导带头为灾区捐款,各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响应号召,踊跃捐款,应城在外成功人士、民营企业慷慨解囊,慈善总会已接受捐款捐物1028万元。邀请省文化厅、省演艺集团来应举办慰问应城抗洪军民文艺演出暨应城市赈灾募捐活动,筹集善款1300万元。

  下一步计划:确保安置点群众生活保障 积极自救重建家园

  鉴于目前水位持续回落,汛情进一步缓解,应城市防汛抗灾转移指挥部如今已在全市终止防汛三级应急响应。当前,出梅未出汛,天气趋势复杂多变,应城市坚持防汛救灾保安全、保群众基本生产生活、保发展、保稳定“四个一起抓”。坚持水退人进,全力以赴大战2016下半年,着力补短板、强功能、促发展,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因此,下一步的灾后重建计划尤为重要。

  据了解,应城市将继续抓好“六边”举措。重点做好老观湖、龙赛湖地区边堵边排工作,迅速完成老观湖封堵任务,科学调度六孔闸自排,适时启动龙湖中心泵站抢排,加快安装机组提排。8月底9月初,受灾群众陆续返回家园。做好老观湖、龙赛湖淹没区王台、铁塔等村组边清洗边消毒的防疫工作。对陈河、义和进水房屋进行安全鉴定、严防次生灾害发生。

  接下来,应城市还会抓好群众安置和社会维稳工作。督促义和镇和陈河镇及市直107个单位落实包保责任,确保安置点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确保群众思想情绪稳定。记者在采访中,不少群众都表示现在情绪已经平复很多,下一步他们也会积极配合做好灾后重建的工作,希望能让生产赶紧重新恢复正常。

  继续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是下一步目标的重点。“抗灾保发展”工作组深入一线,组织返乡群众排干田间渍水,及时改种补种,确保退水农田不空置一亩。帮助扶持种植养殖大户恢复信心,恢复生产,修复设施,补种放苗,减少损失。

  “现在我们希望能赶上秋冬季小麦、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的播种期,做好秋冬播补,确保下半年的农产品有经济收益。”村民张先生说。

  由于特大洪灾后导致不少基础设施受到破坏,应城市策划做好灾后重建项目。目前已策划包装重建项目和补短板项目138个、总投资145.6亿多元。其中,急需上级支持的重点恢复重建项目12个、总投资6.5亿元;重点补短板项目15个、总投资66.26亿元。组织发改、财政、水利、农业、水产、林业、畜牧等部门跟踪跟进,争取更多项目落户应城,努力把大灾区变为项目建设大现场。

  对于灾后的反思,《小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防汛设施的不足,以及对自然保护的重视不足是日后需要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城市今后将提前谋划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案,抓好秋冬农业综合开发。相关防汛责任单位将修订和完善防汛调度预案,把防汛标准提得更高一些,为今后防汛抗灾打下基础。

  编辑/陈远鹏 《小康》记者 麦婉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