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五个核心要素” 推进“分级诊疗”落地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分级诊疗,湖北
  • 发布时间:2016-09-22 14:47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推进“分级诊疗”改革的探索与体会

  作为全国首批“分级诊疗”改革试点城市的湖北省宜昌市,创新探索了“互联网+分级诊疗”的“宜昌模式”,在全国具有典型性。201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5年国务院大督查情况通报,宜昌的这一做法受到了表彰。

  西陵区是宜昌市的中心区和核心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分级诊疗”改革,从医院、医生、投入、监管、患者“五个核心要素”统筹破题,创新医疗服务“便民特色”,提升市民就医“获得感”,成为“宜昌模式”的先行区和样板区。

  要素一:坚持“统”“分”结合,打造好“医联体”,破解医疗资源配置的问题

  西陵辖区人口53万,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全省第一批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全省首批“甲A”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实现了辖区全覆盖。

  多年来,西陵区致力于高标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情况依然严重。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我们认为,推进分级诊疗改革的核心基础在于医院,要成为上下高度关联、真正意义上运行的“医联体”。西陵区充分利用辖区内“各类医疗机构全市最多、三甲医院资源全市最多”的优势,积极对接三甲医院4家,畅通了“健康之路”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与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联合建立“区域医联体”。

  实践中我们发现:仅仅在运行环节建立“医联体”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坚持统分结合、“关口”前移,全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所谓“统”,就是市级要强化统筹,从卫生规划抓起,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职能定位和疾病诊疗范围,限制大医院“超载超速”运行。所谓“分”,就是体系内要进行分级,把“三级医院的门诊办在社区医院”,实行“三级到社区”医院的有序分工,做到优势资源下沉到社区。

  打句形象的比方,就是社区医院如“超市”,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二级、三级医院如“专卖店”,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诊疗服务。

  要素二:坚持“全”“专”结合,形成好“人才链”,破解社区的家庭医生问题

  医生是推进分级诊疗改革的源头,是患者的方向引领。目前,基层存在的最大难题在于社区全科医生占比偏少。

  近年来,我们通过引进、外联、内培等方式,引进中级职称以上医疗人员19人,邀请到基层轮流坐诊的“三级医院”专家35人,培训基层医疗人员120多人次,培养全科医生68人。大量全科医生的培养,使得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率达50%。

  在探索解决社区医生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地方党委、政府务必要合理调配全科、专科医生资源。明确专科医生集中到二级以上医院,全科医生下沉到社区医疗机构,形成基层首诊有力、环境待遇留人的“人才链”,用医疗人才支撑医联体的建设和发展。

  尤为重要的是,要高度重视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美国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重点培养全科医生并全部下沉到社区,从而实现了患者在社区分流。我们要在编制、人员聘用、职称晋升、在职培训、评奖推优等方面重点向全科医生倾斜,增强全科医生的职业吸引力,全面做实家庭医生签约,全面做精家庭医疗服务。

  要素三:坚持“大”“小”结合,平衡好“资金池”,破解分级诊疗的投入问题

  资金投入是推进分级诊疗改革的重要保障。一个地方如何让市民看病就医更便利?不仅需要专业的二级、三级医院,还需要广布点、多功能、质量优的社区医院。

  近年来,我们投入6000多万元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600多万元建设社区服务站和“五化”村卫生室,投入1100万元,购置医疗设备,基层医院在空间布局和数量设置,得到了高位推进、均衡发展。

  从地方政府和财政的角度看,“分级诊疗”必须建立稳定的投入“资金池”,要坚持“大”“小”医院同责对待、同等对待。既要保障好大型医院的提档升级,又要统筹好社区小医院的发展,做到平等化、特色化、差异化投入,避免单一性、同质性、竞争性投入。

  同时,还要探索PPP融资模式,建立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打通资金来源渠道,破解社区医院建设中政府财政单一投入的困境。

  要素四:坚持“内”“外”结合,织构好“透明网”,破解多方力量的监管问题

  监管是推进分级诊疗改革的有力抓手。英国是最早推行分级诊疗的国家,最大的特点在于用法规固化了分级诊疗流程,规定市民必须从家庭医生环节开始实施。它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坚持法治化、制度化、透明化的原则,统筹好“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

  医疗系统内部,要出台像“新农合”一样的政策激励,明确上下转诊目录的标准,从制度和流程上鼓励和引导市民到社区就医,提高基层首诊率。要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建立完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制度。

  社会监督上,要建立医疗服务信息公开制度,引进第三方社会监管力量,定期向社会公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院就诊服务等监督情况。要运用互联网技术获取和分析医疗服务行为、医疗质量等数据,增强医院监管和评价效果。

  要素五:坚持“上”“下”互动,贯通好“直通车”,破解患者的就近就医问题

  患者是分级诊疗服务的对象。对于患者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好医生、好设备、好价格、好环境、好服务”。

  2011年,我们创新组建了100多人的责任医师服务团队和健康教育讲师团队,这就是“家庭医生”的前身。目前,我们的服务团队发展到49支,累计签约居民34050户。2015年,我们出台《全区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实施方案》,制定了416个病种转诊目录,实现了双向转诊通道顺畅有效。

  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便捷了市民就近就医。但是,基层医疗存在着“三大短板”还没有彻底解决,即:城区缺少二级医院、城乡医保体系不统一、上下转诊缺乏标准和目录。对于地方党委、政府而言,下一阶段就是要坚持上下联动、双向互动,全力畅通“基层—二级—三级”医院的绿色通道。

  在医院的定位发展上,社区医院要充分体现地域特色,抢抓“分级诊疗”的机遇,大胆攀住“三级医院”的高枝,组建好“医联体”。在完善医保体系上,要差异化实行收费标准,降低基层医院报销准入门槛,提高基层医院报销比例。在推行双向转诊上,要完善转诊标准和转诊流程,建立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在强化首诊意识上,要加大健康教育与媒体宣传力度,转变群众就医观念,树立基层就诊信心,积极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

  从地方党委、政府推进改革的角度看,对于国家“分级诊疗”改革确定的“16字”方针,还要增加“综合监管”这一关键环节,方能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综合监管”的“20个字”的闭环流程体系。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委书记)

  编辑/余弘阳 文/卢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