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中心的另一种价值
- 来源:中外会展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会展中心,价值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9-29 11:19
进入夏季,中华大地进入水深火热模式。先是洪水肆虐江南,多城开始“看海”,后来暴雨一路北上,帝都被淹,连一向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京畿之地河北都遭遇严重洪灾。一波洪水过后,各地又开启高温“烧烤”模式。随后,华南沿海一带台风又来凑热闹……在这个天灾不断的季节,广东的会展场馆却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意外出了一把风头。
8月初,台风“妮妲”袭击了珠三角地区,在群众转移安置工作上,珠海和深圳的两个场馆发挥了关键作用。
8月1日,深圳台风预警上升到红色警戒状态,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的千余名建设者需要紧急转移至公共避难点。但是由于建设人员基数过大,疏散距离过远,无法有效将人员转移到公共避难点,情况危急。经过施工方与深圳市政府相关部门联系协调后,一千余名建设者全部转移入深圳会展中心3号馆,安全度过了本次台风的侵袭。与深圳略有不同,台风到来之时,珠海国际会展中心立刻启动台风应急预案,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开放展馆作为本地最大的临时紧急庇护场所。据统计,在“妮妲”来袭的两日内,珠海国际会展中心连夜开放3、4号场馆为2500余名务工人员提供了10000m2的紧急避险场所,并提供饮用水、食物、电子设备充电、免费无线网络等人性化服务。
一些国内的场馆管理者曾经说过,中国的会展场馆并非一个完全的经济属性的个体,而是担负部分政府职能的半公益性质的公共设施。对此,很多业内人士也许并不否认,但未必有清晰的认知和感触,而上述两个案例则将会展场馆的公益性具象化。当看到展馆大厅里一排排的铺盖卷时,很多人才意识到会展中心还有这个作用。毋庸讳言,中国的场馆已经大量过剩,而且场馆兴建的速度并未慢下来。有研究显示,除北京、上海、广州几个会展业发达的城市展馆利用率能达到50%以上外,其它大多数城市的会展场馆利用率都在20%左右,全国会展场馆的平均利用率不足30%。这样的使用率显然不能保证展馆的正常运转和盈利,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城市兴建场馆呢?这除了决策者对会展行业状况缺乏了解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城市对场馆的期待并不在其直接收入上。换句话说,政府兴建场馆并不指望他能赚钱。从现在的实践来看,场馆建设多是地方政府城市开发的一个抓手,场馆只是会展地产的副产品而已,政府看中的或许是土地经济的收入,或许是场馆对城市形象的提升,又或许是对城市经济或某一个产业的带动。不管目的如何,这些场馆既然已经落成就应该物尽其用,动辄数十甚至上百亿的投资不能打水漂,而会展项目不可能短期内爆发式增长,那么如何使场馆物尽其用是当下最应该考虑的课题。
像深圳和珠海那种情况只能是偶尔为之,毕竟台风不是天天来,况且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台风。会展中心如何体现服务社会的公益功能?能否尝试在不办展期间将展馆对外开放,为需要场地的大型公益活动提供服务?所谓半公益的公共设施,不能只是地标,不能只是摆设,不能宁肯空着花大量资金维护也无所作为。公益功能的开发,也许会为场馆过剩提供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