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互动的思考与建议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 关键字:中国软件杯,校企合作,工业互联网
  • 发布时间:2016-10-11 15:08

  在参加完第五届“中国软件杯”的颁奖典礼后,我有一个体会,企业很需要软件人才,各个高校都在培养软件人才,也希望培养的人才能够符合企业的要求,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我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学院从1978年跟企业合作,到今天也获得了一些经验。

  校企互动的现状分析

  校企互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经济转型期需要实现两化深度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推动校企互动。

  我们国家的企业经济转型期有一个提高自我创新、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要,从企业发展来说规模比较大,但这些企业是大而不强。自主可控的安全行业发展才刚刚开始,我们缺少行业需要的软件。

  企业自主创新也要提升需求,一些大型企业比如华为、中国电信都有自己的研究院,不少共性技术需要自己解决,这样在国际上才有话语权。中小企业现在还没有到这个地步,它们的提升要靠什么?单单靠招几个本科生能解决问题吗?估计离企业的要求还是比较远的。

  从高校来看,高校目前有一个建设双一流的任务,这是211、985建设完以后,教育部领导对高校提出的建设一流学科跟一流高校的战略。高校要提升自己科技创新和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高校不再是象牙塔,不是关在房子里做自己的研究,而应该有能力解决企业提出的问题。

  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培养行业里的高端人才。985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他们当中大概有1/3以上的人都出国了,因为国外企业提供的薪资比国内要高。还有一些学生继续深造读博士,他们毕业了也不一定会去中小企业,他们希望有比较稳定的职业。国内软件行业跳槽率特别高是什么原因?因为他们在追求卓越,这是目前国内企业面临的一个现状。

  学校跟企业合作优势互补体现在什么地方?企业有很明确的思想需求,企业在研发的资源安排、生产的安排上是有话语权的。

  从前几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很多项目都希望企业牵头,希望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人才培养一直是高校的基本任务,此外高校也关心前沿技术。比如人工智能、软件定义系统等技术高校在五年前就开始做了,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企业在这方面才刚开始,所以高校在国际交流上是处在前沿的,比如欧洲、美国,高校对他们的技术跟得非常紧,也知道怎么推广技术,还有很强的实施队伍。

  高校里的高端人才的总数远远超过中国科学院的,每年得到国家大奖的比例高校是最高的,高校和企业都有互补的优势。高校现在缺什么?缺中介机构。比如运动员和演员都有中介机构,但是高校现在没有这样的中介机构,社会上没有第三方独立机构为高校提供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可以接受企业委托来研发一些技术跟产品,例如,今年上海启动工业控制安全软件设计,就请电网方面的一些大公司领头,但是通信技术却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在做,这实际上是三方互赢的很好局面。高校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及服务,这方面科技部跟工信部都有不少共生中心,本身就是开放平台。

  人才培养是本次大会主题。联合培养人才,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做,校企合作可以开放一些应用型的课程,这方面现在做的比较少。

  此外,还需要建立校企的实训实践基地,国外的大型企业很看重中国高校这方面的人才资源。美国一些大型企业都在高校建了一个实验室,无偿提供设备、软件,让学生去玩,以后他们可以创新创业。

  在企业跟高校联合办学办班上,可能以后要突破一些制度上的限制。很多企业希望办班以后,能发个证书,现在能够发证的单位非常少,高校里面按照计划经济每年招生多少都是有限制的,发的是教育部的毕业证书,这个毕业证书跟企业的关系不是太大。科技部跟工信部目前在推广建立开放性的创新功能平台,我认为这是解决企业经济转型、技术升级的最好办法。很多不同形式的所谓功能平台,一个是高校跟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主要是企业来定,高校配合。第二个是建立行业产学研技术联动。

  在工业互联网方面,现在很多地方都有产学研联盟,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也有产业联盟。很大的软件联盟很难做,因为不同行业的软件大不相同,目前也就是一些APP的东西,或者是为其他行业提供软件服务,大型的基础性的软件目前许多企业都没有生产能力。比如国产操作系统方面,只是少量单位才有研发能力。高难度的技术必须由两个单位联合起来做,才有可能突破。

  高校和企业联合组建企业

  高校跟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企业主要靠指标,高校是吃大锅饭,由国家财政养大,高校有一个追赶世界一流的目标,企业也是要追赶卓越,这方面它们是一致的。如果这两方面的力量合起来,我相信是有可能把事情做好的,这是关于校企互动合作模式的考虑。除了联合培养人才以外,在成果转换跟建立开放性的创新工作平台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华东师范大学现在有220名教师,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是最大的学院。学校建了很多学科基地,它们都是跟软件有关,学校有一个高考性计算实验室,另外还在科技部建了一个可信建设软件工程研究中心,是用于开发产品的。

  学校还在2014年开了一家公司,去年产值是5000万元,今年达到8000万元,发展非常快,学校还有一个教育部的软硬件协同设计的应用工程技术中心。目前,很多军民融合技术、软件定价体系还没有完善,软件计价是很困难的,需要将真正的软件价格合理化,必须靠硬件作为支撑,如果每一套设备上都装上你的软件,那么价格就会上去了,因此我们学校在做这样一个研究。

  另外,我们学校还有两个跟国际合作的研究项目,比如学校现在在做的无人驾驶汽车,这方面欧洲跟美国是走在前面的,我们也希望学点工程的经验。数据科学这个专业也在跟企业合作,但是没有跟国内的企业合作。印度一家企业每年给几十万美元来支撑我们的实验室,支持我们开发题目。学校有测试软件来专门做控制软件和控制系统,其密码和软件安全就是专门解决信息传递的安全问题,因为软件安全性是个大问题,目前大家比较关注。

  学校主要的示范应用集中在我们国家一些高端领域,如航空航天设备、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还有我国自主可控的金融信息系统。我们学校为交通银行总部设计了国产的大型数据库及服务软件,为航空航天设备提供了软件开发环境,为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设计了通过地势安全等级职责的信号控制软件,我们现在在做大量推广汽车电子方面的工作。

  企业跟学校合作不能有短期的眼光,因为软件工程技术需要有很多东西支持。

  我想提出几个建议,首先,就是我们现在发现产学研成果转化的机制保障是不够的,我们缺乏这样的中介机构,高校教师除了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也搞科研,希望社会第三方能帮助我们把企业跟高校结合起来。其次,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因为没有一个利益链,下面的创新链都做不到。再次,面向行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我们的培养体系还停留在泛泛而谈的计算技能、编程序等层面,不同行业对软件定义很不一样,我们缺少的是企业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高校发展跟不上社会跟企业的发展。

  如何把企业跟高校合作放在一个更加常态化的机制上,大家都有这种需求,都希望把这个事情做好,希望我们在制度设计上多做工作。

  (本文根据何积丰在“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骨干企业暨中国软件产教互动座谈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未经本人确认。)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积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