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如何挑起现代农业“大梁”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产品,加工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11-14 09:47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动力仍明显不足,因此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潜力巨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发展推进力度,适应、支撑和拉动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和库存化解,延长农业农村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就业和就地就近城镇化。
不可否认,目前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相较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四化同步”的要求,三农问题依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瓶颈。
相比城市而言,公共资源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和支持力度还不够,不能满足农业农村发展对各种公共产品的实际需要,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仍带有明显的二元特点,城乡居民仍属于身份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所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加快农村、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愈加迫切。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可是现实的情况却并不十分乐观。最为明显的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动力不足。
农业现代化面临新挑战
当前,农业现代化仍面临着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双约束”日益趋紧,同时农业生产产后损失仍然存在,大量农业副产品仍未得到有效利用。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因为农户储粮设施简陋、装卸运输环节抛洒遗漏、过度或粗放式加工等因素,我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超过700亿斤。此外,我国粮油、果蔬、畜禽、水产品加工副产物年均超过5.8亿吨,其中60%被作为废弃物丢掉或简单堆放,远高于发达国家不到10%的比例。
其次,国内外大宗农产品价差和国内库存“双扩大”。目前,我国粮棉油糖肉等主要农产品国内市场价已全面高于国外产品配额内进口到岸税后价,有的产品一度高于配额外进口到岸税后价,同时我国粮食储量大,库存消费比远超过世界粮农组织的17%—18%的安全区域水平,去库存、化风险难度不断加大。
再次,农民工和外出务工收入增幅“双下降”。农民工新增人数从2010年达到1245万人以后逐年下降,2015年全国农民工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同比增长1.3%,增幅回落0.6个百分点;农民工月均收入3085元,同比增长9.4%,增幅回落0.4个百分点,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不断加大。
面对挑战,补齐短板,不仅是农业、农村本身的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战略需要。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更长远的发展谋划角度,来推进相关政策的落实到位。
例如,关于如何解决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问题,如何协同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这需要做好统筹工作,要做好规划、布局,包括整个区域发展的布局定位,也包括各专项规划和各方面政策的统筹与衔接。要考虑到城乡在产业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及其他社会发展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这些需要建立在对当地资源环境等自然条件、人口容量、城乡定位等方面的考量上,站在更高层面去统筹布局。
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法宝”
面对的问题是多重的,也是复杂的,因此找准突破口至关重要。
农产品加工业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保障国民营养安全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主营业务收入从13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好势头,在补短板、促融合、带就业、增收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还应该看到的是,绿色加工潜力巨大,可以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大量加工副产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同时,充分利用专业大户、合作社、企业在农产品产加销上的融合发展,可以加快“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向农业的渗透速度,并且随着电子商务、加工体验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多元化融合趋势将更加明显。
可以说,农产品加工业在推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中有着极为独特的作用。
提高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率和副产物的循环全值梯次利用水平,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并通过把农产品增值收益和就业空间更多留在农村,促进农民就业和就地就近城镇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平等分享现代化成果,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为农业注入现代要素,实现农业多层次增值增效,能够适应、支撑和拉动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和库存化解,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和生产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提高农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二是有利于引领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将农业流出到工商业的就业岗位和附加价值留在农村、留给农民,防止大量的农产品在城乡之间运来运去而产生巨大的能耗物耗,从而为农村留住更多的资源和人气,吸引人口聚集和公共设施建设,推动人口向小城镇、中心镇集中,找到解决“三留守”和农村空心化的出路。三是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增收,助力农民脱贫致富和全面小康。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引导农户按照加工和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引领农业从生产导向转向消费导向,缓解农产品卖难和价格波动,将拉长的农业产业链条细分出更多环节和空间,打造了农民就业增收新模式,特别是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起到积极的作用。
农产品加工业的潜力在哪里?
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步入了黄金增长期,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蕴藏着巨大优势和潜力。
从基础和条件看,一是总量迅速扩大。201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9.4万亿元,增幅一直比工业平均水平高4~5个点,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增长极。二是产业加速集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逐步向优势主产区和城市郊区集聚。全国加工园区1600家,汇聚了3.5万家企业,形成了一批集中加工区和品牌。三是规模企业增多。规模以上加工企业7.6万家,大中型企业占16.15%,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50家,其中超500亿元的5家。
从优势和潜力看,一是结构优化升级。食用类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农产品加工业的一半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初步形成齐全的国产化机械设备品种,在市场竞争和“走出去”中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二是绿色加工潜力巨大。目前我国8亿吨秸秆和5.8亿吨加工副产物未能得到综合利用,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副产物开展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实现对各类资源的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实现绿色化可持续发展。三是融合趋势明显。农民合作社吸收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交售农产品入股发展加工流通;企业向农户注资建基地,向经销商注资连物流;“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向农业渗透,发展电子商务、加工体验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都实现了融合发展,蕴藏着农产品加工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人们消费结构变化、消费档次升级,正在形成新市场新需求,现代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正在催生新业态新供给,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抓住“四化同步”的“牛鼻子”
总体而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国外差距较大。农产品加工率只有60%,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加工和农业产值比值为2.2:1,低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3.4:1,精深加工水平更低,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在整体竞争力上,我国农产品加工开发能力还与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优势整合不到位,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变化,名牌少、档次低、总体竞争能力弱。
在规划布局上,还比较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生产能力分散,地区及企业间的合作比较欠缺,区域间难以统一协调,产供销管理环节存在分割现象,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内有效产业联动尚未形成。
在产业内部发展上,资源综合利用率偏低,产品加工不足和过度加工并存;加工专业的标准优质原料缺乏,农产品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矛盾突出;科技支撑不足、装备研发投入不足,工艺与装备的匹配性不高;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加工农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在支持政策体系上,有针对性的扶持和引导还比较缺乏,财政投入力度总体较小且支持方向更多偏向大型龙头企业。此外,金融支持政策、公共服务体系、用水用地用电等配套政策还不完善,有的政策虽已出台但落地实施还比较困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潜力巨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 “四化同步”中一举多得和牵动全局的“牛鼻子”,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加大发展推进力度。
第一,优化区域布局规划和产业发展重点。一是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中西部地区、农民工主要输出地区等梯度转移,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既缓解季节性的人员和农产品的不合理无序大流动,又繁荣农村产业,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二是鼓励玉米深加工企业启动现有产能,同时控制玉米替代品进口,化解玉米等农产品的超高库存压力和风险。三是聚焦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主食加工、新型业态、合作社、龙头企业、科技人才、质量品牌、加工园区、主产区加工,以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的发展,引导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第二,强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创新农产品加工业组织经营体系,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集团,形成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领军企业。引导农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建设一批农民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引导各经营主体通过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形式,形成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提高农民分享二三产业价值的比例。二是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构建“产学研推用”有机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广泛开展科企技术对接推广活动,大力促进新技术与加工渗透融合,培养造就人才队伍。三是大力提升质量品牌。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发展产品品牌、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标准化体系并贯彻到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
第三,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扶持体系。一是加大支持力度,围绕农产品加工业薄弱环节,尤其是吸引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农产品产地粗加工等,进一步加大财税支持和基建投资规模,扩大政策实施范围,促进加工与生产有序衔接;二是创新支持方式,通过风险补偿、担保贷款、利息补贴、费用补偿、投资基金、责任保险、扩大抵押物范围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本等进入农产品加工业,缓解农产品加工业融资难、融资贵、风险高等问题;三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各项规定,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统筹解决农产品加工业经营中面临的建设用地问题、生产优惠电价问题、流通“绿色通道”问题等。要坚持问题导向,研究问题、出台政策、落实到位,形成覆盖全产业链、全环节的,一二三产业联动的政策支持体系。
张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