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行业大变局
- 来源:微型计算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VR,投机,创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11-15 09:59
投机者的寒冬 创业者的春天
VR行业,在经历了诸如硬件标准不统一、内容稀缺、厂商产能低下等难题后,人们对它的关注热潮似乎回归到了理性。这段时间内的“VR寒冬论”更是甚嚣尘上,其实对于投机者来说,2016年的资本寒冬的确寒风刺骨;不过对于真正的创业者来说,2016年依然充满希望!
VR概念的爆发,让几乎所有人都认为:2016年将成为VR普及元年,VR市场将会迎来一次爆发。
然而事实却是,在C端消费级市场尚未大规模成长的情况下,B端市场就已经陷入了贴身肉搏的惨烈竞争中。有限的市场中涌入了太多创业者和投机者,所有人都准备在VR市场中获取自己的一杯羹,这可能吗?因此,在2016年的下半年,VR行业的多数从业者开始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压力—市场没有有效扩大、资金开始变得谨慎。一时间,2016年的“VR寒冬论”开始甚嚣尘上。“元年”VS“寒冬”,哪一个表述才更符合现实呢?
“寒冬”并非绝对
最近有个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国内有18家VR创业公司拿到了融资,6月至8月这个数字缩减到四五家,从所有获得融资的VR公司来看,获得亿元级别融资额的项目只有7家,甚至在个别项目上,资本已经退出。其实,VR“寒冬论”者总是习惯拿资本市场说事儿,不过如果详细统计理念与VR概念相关的融资情况,似乎并不足以支撑这一结论。
在2016下半年业内寒冬论最盛行的时候,国内外依然出现了VR概念相关企业融资超过1亿元的案例。对于这方面的详细情况,此前VR垂直媒体零境网曾经做过一次数据统计,涵盖了公开报道的537家相关企业融资活动,包括内容、硬件、应用和服务。从统计结果来看,从2014年开始到2016年9月不到3年的时间里,所有完成融资的VR概念相关企业中有超过32%是在2016年内完成的。而在2016年完成的融资当中,第三季度获得融资的案例,占到今年前三个季度的40%以上。因此如果仅从融资案例的绝对值来看,VR行业完全谈不上“寒冬”。
人们之所以谈论VR“寒冬”,其真正原因不是投资的绝对值降低,而在于太多人蜂拥至VR市场后引起的激烈竞争。我们无法统计在2016年进入VR行业的创新公司和每个月死去的VR企业的数量,但是从业内人士的感受来看,VR行业的竞争似乎过于激烈了。与此同时,上半年投资机构相对保守的动作也给人一种行业降温的感觉。今年上半年,除了个别上亿元金额的并购案例,如暴风科技9.75亿收购游戏开发商立动科技等,大多数都是小规模的资金介入,以数十万美金、百万级人民币规模为主,完成对一个VR创新公司的种子轮或者A轮融资。
不过这种情况从今年6月下旬开始逐渐转变,VR相关企业的单笔融资额明显增加,种子轮、天使轮的融资额开始向千万级别靠拢。比如Polyarc在9月初的种子轮中,成功获得350万美元投资,已经超过不少大团队的A轮融资额。进入A轮之后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融资比例开始增加,比如北京赛欧必弗在7月底的A轮融资就获得了4000万元人民币,而NextVR更是在8月份的B轮上成功拿到8000万美元,这种非并购情况下的“大单”比上半年多出太多。
细分市场差异
VR“寒冬论”还源于不同细分市场的景气度问题,其中最典型的VR设备:VR眼镜市场的急剧分化让众多涉足其中的企业感到“寒风凛冽”。VR行业的细分领域差异巨大,面向不同市场的VR硬件和内容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同的分支在不同发展阶段景气度的差异巨大。
早期的典型是VR眼镜行业,特别是一体机和普通眼镜,因为产品技术比较成熟,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因此一大批厂商选择以此为契机切入VR市场。但是,在C端没有全面爆发、体验没有显著提升的情况下,市场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显著激发。于是部分企业开始沦落成为淘宝上销售的杂牌产品制造商,除了拥有内容资源或者品牌价值的暴风魔镜、三星、乐视等,其它厂商很难在眼镜市场有所收获。而在一体机领域同样如此,只不过相对较高的资本投入已经完成了市场的初步筛选,目前主要是一些国产中小品牌在进行竞争,但是在真正的销量方面还没有哪个品牌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同样竞争惨烈的还有体验店市场,在VR概念刚刚兴起的时候,一大批头脑比较灵活的个人看到了机会,准备以运作网吧、密室的方式切入VR领域。而根据投资额的不同,有些人选择了成本相对较小、进入门槛较低的蛋椅类设备,不过实际情况却不如预期。或者说,VR体验店领域的产品迭代远远超过了当初的网吧,而且在店面运营形式方面也越过了网吧早期“小”的阶段,主题、大型、连锁的VR体验中心开始挤压小型VR体验店的生存空间。
其中由密室经营起家的抉择和由VR设备制造起家的超级队长,开始通过连锁旗舰店和加盟店的方式对VR线下体验店市场进行洗牌。可以说,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小型VR体验店的投资者能收回成本、维持经营就已经相当不错,如果不能迅速实现店面升级或者转型,那么为设备厂商打工就成为了必然。
相反,在B端市场,比如针对建筑、教育、旅游行业的VR内容制作,或者面向体验店的VR游戏开发,反而保持着不错的市场活力。众多传统行业在接触到VR技术带来的革命性的体验后,开始寻找内容升级的机会。这些准确而直接的内容需求,带动了一大批VR内容和制作团队的成长。面向B端的VR创业者,在2016年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这与面向C端的设备厂商和VR体验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部分经营状况良好的内容团队,在利用B端市场维持团队生存发展的同时,也正在积极为C端市场进行积累,并且凭此获得了众多投资机构的认可。对于他们来说,现在正是“春光明媚”之时。
冷暖交替的必然周期
所谓的“寒冬”更多是来源于投机者的失落情绪,这在过去很多行业中都曾经出现过,VR行业只是最新的案例而已。任何一个兴盛过的投资热点,都会经历一个市场跟风与回归理性的过程,理性的市场自然会筛选出赚快钱的投机者与货真价实的创业者,理性的市场会给创业者提供更好的机会,开始完成行业去芜存菁的转变。不过对于新进入的创业者来说,此时也许会感到融资门槛的提高,投资人不再轻易放款的现实,带给大家资本已经进入“寒冬”的片面认知。
焰火工坊CEO娄池此前在接受自媒体VR次元采访时表示:“遇冷是资本层面的,因为资本对VR寄予了太大的厚望,行业里的几个标杆增长又有限,所以大家都在想是不是有问题?而大家所说的‘资本遇冷’这个概念,其实并不能说是VR遇冷,而是整个资本市场都冷,实际上资本市场从去年年底就已经开始冷了从产品层面来说的话,我觉得还挺好的,可能更面向用户(C端)的公司相对感觉到压力大一点。”
无独有偶,来自深圳市深港通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熊平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所谓‘资本寒冬’,是资本市场自身的运行周期。中国的资本市场是螺旋式上升的,本轮周期的低谷,资本市场的投资体量其实比上一轮周期的高峰还要大,创业者依然处于一个历史最好的时期。机构、投资人的标准可能彼此不同,但无论寒不寒冬,他们对创业团队的判断标准大体都是一样的,格局高、有经验、诚信勤勉的创业团队总是更容易受到青睐。”
C端启动预示市场成熟
当然,如果只靠B端市场,那么VR行业也许只能维持生存,并且逐渐被大众所以往。万幸的是,VR技术所具备的体验革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熟知和接受,C端市场在经过一两年的培育后开始了真正的启动。从今年年初到第三季度,国家广告研究院、暴风魔镜、知萌咨询等机构曾先后联合发布了两份《中国VR用户行为研究报告》,从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终端消费者对于VR的接受度正在快速提升。
最典型的用户规模方面,无论是重度用户、浅度用户还是潜在用户,都有了明显增长。在短短半年时间内,重度用户人群由此前的96万增加到237万,浅度用户更是增长了1000万,而潜在用户也由之前的2.86亿变为如今的4.5亿。可以说VR用户人群尚未真正爆发,但是增长形势喜人。
面向C端的内容供给也在显著增加,腾讯互娱研发部游戏研究组发布的《2016年Q3 VR行业全景热度观察》显示,作为内容发布和开发者聚集的各内容平台,Steam平台4个月新增VR游戏数超过之前的总和,国内各视频网站都已经拥有了专门的VR频道,以优酷为例,2016年6月到8月播放量和订阅量都翻了一番。之前VR之所以在C端缺乏用户,主要的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设备体验差,但是在类似HTC Vive、PS VR、Gear VR等一线厂商推出的相关设备之后,硬件体验方面的短板已经得到了有效补齐;另一方面在于优质内容缺乏,但是在Valve、Sony等厂商在游戏方面,乐视、优酷等在视频方面的强力推动后,一大批VR内容创新团队开始制作出越来越多重量相对精良的VR内容资源,反过来也促进了终端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写在最后
任何危机都是“危”与“机”的结合。在我们看来,目前的VR市场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寒冬”,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则是机遇,关键在于对待VR的态度和做事的方式。在某些人高呼“VR寒冬”之时,对于真正的VR创业者来说,也许可以迎来真正的春天。众多投资机构并非不看重VR领域的投资,而是对于项目的考核更加严格而已,他们更希望筛选出有竞争力的VR创业者,并愿意为他们提供更大的支持。而对于消费者来说,随着HTC、索尼等一线硬件厂商的进入,以及众多踏实型的VR内容团队的成型,真正能够享受到优秀VR体验的时候已经不再遥远了。
文、图/陈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