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
- 来源:中国扶贫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1-03 15:17
产业是脱贫之基、强县之本、致富之源。我国多年的扶贫经验充分证明,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脱贫难以持续。给钱给物只能是救急解渴,兴办产业才能开流活源。产业扶贫,必须坚持把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固化在产业链上,注重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注重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注重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才能确保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长久稳定脱贫。
着力唤醒三种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思想认识的高度往往决定工作推进的力度。产业扶贫,首先要从思想上“拔穷根”,唤醒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进取意识、市场意识和主体意识,进一步坚定信心决心,激发勇气斗志,催生内生动力,确保产业扶贫方向正确、行动得力。
唤醒进取意识。扶志是产业扶贫的前提。目前,“思想贫困”的问题在贫困农村还十分突出,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精神动力不足、思想观念落后,“等、靠、要”和“依赖、依靠、依附”思想严重,指望“吃低保、靠救济”,抢戴“贫困帽”等等。精神上的贫穷比物质上的贫穷更可怕,一旦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气魄和斗志,就算外力强力推动的扶贫,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因此,一定要加大教育引导力度,加大“摘帽不摘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大农村文化教育培训力度,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贫穷可耻、致富光荣”的理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变“人人争当贫困户”为“人人争当富裕户”。
唤醒市场意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产业扶贫最终效果如何,还是要看市场这个“无形之手”。一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综合“天时地利人和”等主客观条件和市场信息等多重因素科学研判,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确保产业发展方向、项目引进、品种选择等方面精准无误。二是要坚持依托市场主体。注重构建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共同体、利益联结机制,鼓励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切实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三是要坚持质效兼顾。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以短补长、以长养短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升产业扶贫的质量和效益,向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的农特产品。
唤醒主体意识。贫困户自身是产业扶贫的主体。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过去,我们一味地“输血式”、“填鸭式”扶贫,使部分贫困群众坐享其成,坐等救济和资助,对自身脱贫特别是“造血式”产业脱贫反而无动于衷、袖手旁观。因此,要完善有关奖励激励机制,坚持“以奖代补、先干后补”“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等原则,最大程度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着力创新三种机制
产业扶贫,必须充分体现并突出“产业+扶贫”的内涵,发挥产业对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确保贫困户有长期稳定的收益,避免扶农不扶贫、产业不带贫。
创新“市场主体+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机制。目前,“市场主体+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逐渐成熟,有效改变了农业生产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状态,带动了农民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从分散经营走向专业化经营、从贫困迈向小康。要进一步探索完善产业经营模式,促进产业链条更加完整、带动能力更强、效益更高。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继续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电商”等模式,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二是合作社带动型。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户之间实现土地、资金、劳力等资源的优势互补,提高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自我发展、合作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家庭农场带动型。通过发展家庭农场这一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水平。四是能人大户带动型。组织动员能人大户、返乡创业人员、致富带头人,开展结对帮扶、兴办实业、村企共建等活动,发挥“领头雁”带动作用。五是电商、光伏等新业态带动型。加快发展“光伏扶贫”“互联网+扶贫”、“旅游扶贫”等高附加值的新兴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创新“租金+股金+薪金”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持久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扶贫更有的放矢、脱贫更精准高效的关键所在。目前,要进一步补充完善“三金”利益联结机制。一是租金。通过土地流转,让农民获得固定的土地流转费。二是股金。积极推行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改革试点,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村民住房财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抵押试点,运用“资本运营”理念,整合部分涉农资金作为股金,入股各类市场主体,明晰各方权利和义务,增加贫困户的资产收益。三是薪金。鼓励基地和龙头企业吸纳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
创新“政府+金融+保险”的产业支撑保障机制。要确保扶贫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构建政府、金融和保险有机结合的支撑保障机制。一是政府要为产业扶贫搭建融资平台。各级政府要注重提供公共服务,如统筹财政资金建立产业发展基金、金融风险补偿基金、贫困村互助金、小额扶贫贴息、信用评级授信等等,为扶贫产业发展搭建有效的载体和平台。二是金融部门要为产业扶贫提供信贷服务。金融部门要创新涉农金融服务产品,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降低贷款门槛,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让“贷款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三是保险机构要为产业扶贫构建风险抗御保障。农业产业化是高风险产业,没有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一遇天灾疫情,必将破坏整个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险部门要积极发展涉农保险,因地制宜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试点,积极发展农房保险、农机保险、农业基础设施保险、森林保险,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增强贫困群体再发展能力。
着力完善三方投入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血脉。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后续资金难以到位,严重影响着扶贫产业培育和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大多元投入,确保扶贫产业在发展道路上不缺钱。
完善政府投入。推动扶贫产业发展,政府是主导、是核心。各级各部门不仅要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政策性资金支持,还要用活用好用足片区产业发展基金、省级促进市场体系建设资金、市级精准扶贫产业基金、市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电商扶贫补助资金、示范农民合作社以奖代补资金等,同时还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完善市场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等多种形式,联系贫困村和贫困户,力争形成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的新高潮。要精心筛选有一定的规模和能力、有带动贫困对象脱贫增收意愿的市场主体,在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其发展壮大,形成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产业发展、一方百姓增收脱贫的良好局面。
完善社会投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是推进产业扶贫的最有效的形式。一是要大力支持各类社会团体、基金会、慈善会等各类公益组织,通过开展志愿服务、专业技术人才支持等形式参与产业扶贫。二是鼓励和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通过回归创业、兴办实业等方式参与产业扶贫。三是广泛动员个人参与产业扶贫,积极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全民公益理念,引导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义演义拍义卖义展等多种形式,募资参与产业扶贫。
着力强化三大责任
抓好产业扶贫工作,关键在于落实。要坚持“市级推动、县(市、区)负总责”的管理体制,强化党委政府、部门、乡镇、村、工作队等责任,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强化县乡主体责任。县(市、区)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真正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和关键举措,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乡镇党委政府是产业扶贫工作的执行者和推动者,要在规划制定、对象认定、项目审核把关、项目跟踪监管、奖补政策兑现等方面切实负起责任。县、乡两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既要指挥部署又要传导压力,既要研究谋划又要亲临一线作战,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层层抓好落实。
强化部门协调配合责任。各级扶贫部门要加强政策指导、宣传引导和督查考核力度。农业、林业、畜牧、水产、旅游等部门要切实承担好产业扶贫的牵头责任。各部门要发挥行业优势,加强协调配合,为产业扶贫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技术服务和资金支持,齐心合力共同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
强化驻村帮扶责任。片长单位、驻村帮扶工作队、派遣驻村第一书记要积极参与产业扶贫,协助村“两委”为贫困村、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扶贫方案、帮扶措施和项目清单,协调政策、产业项目落实落地,促进资金、项目、人才、技术有效传递到村、到户、到人,真正帮到点子上、扶到心坎里。要帮助贫困村加强村“两委”建设,着力搞好基层组织建设,整顿后进基层党组织,着力解决班子不健全、不团结、软弱无力等问题,努力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产业扶贫工作的坚强战斗堡垒。
(作者系湖北十堰市委副书记)
龙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