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百年留学潮

  • 来源:书屋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1-06 14:54

  如果从容闳1850年入耶鲁大学学习、1854年获文学士学位开始算起,中国人的现代留学历史已经有一百六十多年了。即便从容闳组织第一批官费留美学童于1872年渡洋赴美开始算起,也已有一百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为数甚多的神州青年们“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呐喊〉自序》);“西达欧洲,东游新陆”,漂洋过海,负笈跋涉,上下求索,别求新声于异邦,既为寻求知识和真理,更思“为中国造新文明”(胡适《非留学篇》)。中国人的现代留学生涯置身于民族和文明双重危机的背景之下,因此有着不同于承平年代一般的文化交流的特征。它从一开始就与十九世纪后半叶以来的中国革命、启蒙与建国的大业密切相关,也始终联系着甚至带动着古今中西的重大道路选择。留学是救亡图存,也是文明互鉴;是教育变革,也是知识转型;是时代里的个人选择,也是潮流中的集体行动。一方面,留学生们“开眼看世界”,推动西学东渐,全方位冲击着传统的种种格局与机制;另一方面,他们经历的文化震荡,特别是对“世界大舞台”的深入观察、了解与反思,也促使其不断反身理解并重建个人的认同及关怀,在普遍与特殊、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形成健康的“自觉”。一拨拨中国留学生在“旧邦新命”的现代中国历史上足印深深,他们的志向与心情,光荣与梦想,甚至挫折与困境,都已经成为我们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和资源。

  关于现代中国的留学潮的研究,已经成为学界一个重要的话题。较早的,如舒新城《中国近代留学史》、实藤斋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都是奠基性的著作;近年出版的优秀之作,包括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刘晓琴《中国留英教育史》、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与《中国留学史论稿》、叶隽《异文化博弈:中国现代留欧学人与西学东渐》、史黛西·比勒《中国留美学生史》、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陈潮《近代留学生》、周棉《中国留学生论》、叶维丽《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等,这些著作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留学历史及思想史意义,初步绘就了一幅中国留学史的地图。而像钱钢、胡劲草《大清留美幼童记》、张倩仪《大留学潮:记动荡时代的逐梦青春》,则以较为通俗的叙述笔调展现了留学状况。

  考虑到相对于专深研究和综述式的撰述,普通读者可能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留学人物的个案更感兴趣,而这些留学者个人的自述、回忆或书写可能更有助于读者回到历史现场,感受特别的灵氛。我们曾在2012年编选了一本《留学时代》,收录了二十五位学人关于留学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希望更直观也更微观地呈现那些大家们的异域留学的心路历程。此书由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后,反响很不错,很快加印。豆瓣网上不少网友(特别是一些目前正在国外留学的读者们)谈到他们阅读此书的兴趣与收获,甚至不禁会反省留学的意义,都让我们感动。

  但仅仅只选二十五篇,自然不免有太多遗珠之憾。在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芮逸敏女史的鼓励和支持之下,最近两年我又重新翻读那些留学生的文本,从中再次选择了三十五篇留学生涯的记录,汇成一编。从周作人到雷竞璇,从美国、德国到日本、印度,从准备考试的焦虑、勤工俭学的艰辛,到逛书摊、看电影的享受,从初来时语言不通、思家心切,到生活久了他乡也成为故乡,有笑有泪,众声喧哗。吉光片羽,彼此参差对照,更好呈现了百年留学潮的多个侧面和丰富议题,于是名之曰“负笈百年”。这些有学养更有性情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的青春气息、世界视野和理想主义情怀,或者唤起你对留学的一种向往,“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又或者会让你产生某种共鸣,感叹太阳底下并无新事;还有可能会震动你的心灵,虑及对所属社群的贡献,唤起时代久违了的大抱负与大追求。无论如何,如果前辈的故事除了作为轶事,还能够给今日留学潮中的年轻人一些启发、提醒或助益,那么我们编选此书的初衷就实现了。

  1902年,梁启超在《敬告留学生诸君》中提醒留学生要注意立身行己,“立国家政治之基础”,“立社会道德之基础”。1912年,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写下《非留学篇》,强调留学不是“进取仕禄之阶”,声言“留学当以不留学为目的”。这些话用心良苦,在今之全球化风暴中依然振聋发聩。而陈寅恪所谓“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不仅是对思想者的期望,也同样值得未来的留学生深深体会。

  张春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