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补贴时代的生存法则

  犹抱琵琶的新一轮补贴政策,无疑为2017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虽然具体细则至今尚未出台,但退坡已经基本成为不争的共识。

  从2015年开始,国家出台的新能源汽车鼓励与引导政策超过20项,此外还有近40省市出台相关激励政策近50项,其中20余个省市实施1:1国标补贴。在此激励下,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无论是总体产量还是市场规模,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之最。

  但由之而来的骗补问题严重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常发展,此外产能结构性过剩、安全事故增多等不良后果也成为行业诟病。

  进入被称为“调整年”的2016年后,各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金额确定在2.5万到25万元之间,而按照原定计划,2017与2018两年国家补贴将在今年的基础上降低20%,2019与2020年的补助标准则降低40%。

  很显然,最为直接的货币激励政策减少是后补贴时代最为显著标志之一。根据11月22日网上流传的一份新能源汽车补贴调整方案,新能源客车补贴退坡幅度或将超过20%,新能源货车和专用车补贴也有较大调整。

  除了中央财政补贴金额减少外,地方补贴金额极有可能也将大幅减少。按照网上流传的补贴调整方案规定,其中对地方补贴标准进行了限制,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对于其他类型汽车,地方财政补贴上限不超过中央财政单车补助额的50%。这就意味着地方财政按中央财政1:1补贴的情况将成为历史。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曾公开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发展新阶段,补贴政策需调整、跟进。未来,补贴政策将提高技术门槛,完善补贴标准,健全监管体系,并建立市场化的发展机制。”

  毋庸置疑,对于当前依然严重依赖补贴生存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而言,补贴细则成为每一个行业从业者最为关注的焦点,甚至“后补贴时代”更成为行业热议的话题。不断收紧的补贴政策也让不少企业产生一定焦虑,甚至有媒体预测,随着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出台,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与之相对应的是,和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仍存在成本高、可选择车型少以及使用不便等问题,难以与前者进行正面竞争。尤其是外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等都在进入中国,国际竞争变得越发激烈。

  正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所说:“有些企业一门心思追逐增长,把企业的有效资源全部聚集到产能扩张上,放松或忽略了创新和研发,如果某些重要核心技术没有进一步突破,电动汽车也就始终存在半途而废的可能。”

  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处于至关重要的向成熟期过渡阶段,各企业车型性价比提高的进程,能否跟上政策退坡的进程,并在退坡的周期逐渐走上依托市场自行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成败的关键。

  《新能源汽车报》特此采访、编辑了诸多业内知名专家和企业领袖,希望从不同维度来深入理解后补贴时代的生存法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