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题材剧的发展历程

  • 来源:电视指南
  • 关键字:法制题材剧,电视剧,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 发布时间:2017-01-13 15:27

  法制题材剧的流变

  法制题材剧是指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法治进程的影视剧。此类题材以打击各类破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违法犯罪活动以及歌颂各级政法干警为主。随着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法制题材剧进入观众的视野,影响深远。如《罪域》《高纬度颤粟》《老娘泪》《国家公诉》《国家干部》《三八大案》《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玉观音》《黑洞》《重案六组》《刑警队长》《后海不是海》等,都是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制题材影视剧。

  从改革开放至今,不同时期法制题材剧的表现手法及特征也有所变化。最早在荧屏上出现的法制题材是1979年毛玉勤执导的电影《神圣的使命》。上世纪80年代又陆陆续续出现了如《刑警日记》《便衣警察》等电视剧。其中,由海岩编剧,胡亚捷、宋春丽主演的《便衣警察》,可谓是家喻户晓,称得上是当时法制剧的高峰,该剧主演胡亚捷甚至一度被观众视作警察代言人。这一时期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警察形象,在围绕“个体”的创作上取得了显著地进步。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逐步市场化,电视剧也走上了市场化,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一时期电视剧有了新的突破。法制题材电视剧成为市场热门类型剧,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法制剧,如《西安大追捕》《121枪杀大案》《末路追踪》《警坛风云》《英雄无悔》《刑警本色》《女子特警队》等,这一阶段在故事内容上,从传统的刑事犯罪往重型的暴力犯罪、有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方向发展,从之前以“个体”为特色的创作转向以纪实为主的创作方式。

  2000年后,中国电视剧数量保持稳步增长,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创作格局较为稳定,电视剧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电视剧创作也更加成熟。该类题材凭借其环环相扣的叙事、惊险刺激的镜头深受观众追捧。在北京、上海、广州、安徽四地的电视剧市场中,播出量基本上都排在第一或第二的位置,相当引人注目。2003年前后出现在荧屏上的法制题材剧一度达到空前盛况:《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玉观音》《黑洞》《征服》《大雪无痕》《重案六组》等优秀作品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如《黑洞》,平均收视率达31.2%。

  根据《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2004)》中的统计显示,2002年中央级频道和省级卫视频道全年共播出过681部电视剧(565部国内,116部引进剧),其中,法制剧98部,占17.3%;根据《中国影视节目信息网网刊》所提供的数据,涉案剧的批准立项的数量为:2002年第三批批准立项:942集,占9.6%;2003年第一批875集,占6.1%。在各类题材的电视剧中,该题材比例越来越高,成为电视剧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几乎占据荧屏半壁江山,凸显出法制剧所具有的强大的市场前景。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为更多人带来了发家致富的机会,但是也伴随了各种犯罪活动。例如狱友、老乡等团伙成员社会关系进行持械作案,多人伤亡、经济损失巨大、全国范围追捕是这一时期社会刑事案件的状态,流窜作案、团伙作案是这些案件的共同特征。法制剧围绕这些元素要点进行创作与摄制,关注点不光定格在“个体性”上,更突出“公众性”。

  很快,法制剧就迎来了它的转折点。由于越来越多的涉案剧沉溺于展示犯罪详细过程,考虑到对社会尤其是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2004年4月19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厅)、新疆建设兵团广电局、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解放军总政艺术局、中直有关单位发出《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

  涉案剧短暂“入冬”?

  2004年,广电总局一纸政令,要求电视台把涉案题材的电视剧安排在每晚23:00以后播放,特殊需要向总局专项报批;各省级电视剧审查机构对涉案影视剧加强把关,控制数量。在这项规定出台后,一时间涉案剧“入冬”,对创作、播出各环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禁令”来得猝不及防,让许多正在制作中的涉案题材项目戛然而止,其中不乏有人因此而丢饭碗,更严重者甚至资金断流,公司倒闭,也致使凭借编写、拍摄此类题材起家的导演、编剧和制作公司,纷纷转投到其他题材领域。涉案题材剧数目锐减,各大卫视黄金档再不见此类题材,只有如《女子监狱》《任长霞》等少数几部剧登陆了央视黄金档。在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总计批准了30部涉案剧,和其他题材的电视剧相比,是所占比例最少的。2011年1月和3月总计只批准了6部涉案剧,此时的涉案剧成为国产电视剧剧种的一大缺口,由于该题材有着巨大的受众群,在缺口忽然被收紧,国产法制剧稀缺的时候,观众只能通过美剧、英剧、日剧找补。

  事实上,这条“禁令”并非是“一刀切”。业界对政策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第二,条令中明确规定,“各省级电视剧审查机构对涉案题材的电视剧、电影片、电视电影要加强审查把关,特别是对表现大案要案,或表现刑事案件的电视剧、电影片、电视电影、电视专题节目中展示血腥、暴力、凶杀、恐怖的场景和画面,要删减、弱化、调整。”

  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副司长刘梅茹也曾谈到,“其实广电总局一直倡导、支持现实题材的创作和播出,公安题材是现实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触及社会现实的锐度,展现戏剧冲突的烈度,拷问人性的深度,呈现人生考验和抉择的难度,以及由此能够达到的引领精神价值的高度,具有其他题材难以比拟的优势,本应是创作的热门类型。但由于曾经走过的一段弯路,2004年开始总局不得不对涉案剧采取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管理政策。”

  也有人清楚政策,但因为难度而选择避开:相比其他题材,法制题材的创作难度较高,尤其是在作品的真实性与艺术性方面要寻求最佳的平衡点,以及在具有可视性与悬念性的同时又不能过多渲染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或是警方打击罪犯的详细过程。

  在2004年至2014年这十年中,法制题材影视剧创作在自我调适中其发展从内容到形式,从主体到拍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也诞生出了一大批较为优秀的作品,从而形成了以下特点:

  一、在创作思想上,更加追求政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以更生动、更感人的正面艺术形象和故事,抢占各大卫视甚至是央视的黄金档;

  二、在制作方式上,更多采用强强联合,大投入、大制作的方式,追求更加完美的艺术水准;

  三、在风格样式上,挖掘更多的角度和样式,如情景剧、栏目剧等都出现在屏幕上,丰富了荧屏内容;

  四、电影、电视电影等作品的比重加大,创作态势更加灵活多样。

  涉案题材剧“回暖”?

  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依法治国的政策下,法制题材剧重获希望。2014年,《湄公河大案》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的热播,似乎给业内发出法制剧题材的“回暖”信号。许多创作者制作出了一大批优秀影视剧:《刑警队长》《走进看守所》《国家审计》《赎罪门》《守望正义》《反恐特战队》《特警力量》《后海不是海》《谜砂》《于无声处》《穿警服的那些女孩们》等,而这些剧无一例外的创造了高收视、好口碑。

  同时,随着视频网站的强势崛起,“网生”法制题材剧也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对于创作者来说,网络自审自播的模式相较于传统电视台宽松很多,这也使得视频网站的法制题材剧越来越“突破底线”。很多作品一味追求重口场景、惊悚氛围、血腥画面,除此之外,网播涉案剧还有诸多细节问题。随之,包括《余罪》《心理罪》《灭罪师》《暗黑者2》在内的多部法制剧被下架。比如《心理罪》涉及“警察不能骂脏话,审问的时候不能用暴力”“有歧视精神疾病患者的嫌疑”等。目前《心理罪》整改后已经上线,但是《余罪》《暗黑者2》仍未上架。

  虽然网剧的兴起使涉案剧有了新的展现平台,给“网生”内容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但该类题材频频“踩线”也面临着监管收紧,网络再也不是可以肆意试水的“游离地带”。对于当前法制剧存在的问题,剧评人李星文曾表示,这是主管部门对此类题材管理的第二次收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人士也曾在2016年全国电视剧行业年会上明确指出,要格外严控刑侦、灵异、暴力题材,并特别指出网络剧要与电视剧执行同样的审查标准,电视不能播的,网络也不能播。

  法制题材剧既要符合严格的监管标准,又要在艺术上有所突破,满足口味挑剔的观众,这无疑对制作方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纵观这两年的法制题材剧,不管是在故事叙述还是角色塑造上都更多地从普通人角度出发,作品中多了人情味、幽默感以及对于犯罪动机的深层次思考,少了华而不实的套话与说教。对于案件的选择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选取的多为贴近当今生活的案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教育性。例如,非法集资、电信诈骗、毒品犯罪、由于家暴或子女教育不当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网络犯罪以及打击恐怖活动、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间谍类犯罪。作品展现的侦破方式也越发带有时代感、科技感。例如,互联网聊天软件定位、手机定位以及跨地区甚至跨国追捕等新的办案方法和思路。同时,对于犯罪分子的暴力行为也做了适当的弱化,利用三维科技等视频制作技术,将过于血腥的场面进行处理或省略。以上这些变化使得这些作品更易被大众接受,也更具有普法教育意义。

  文 长安米贵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