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交融谱新篇
- 来源:中国报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一带一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1-17 10:48
“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实现民心的交融,正是实现中国与世界深度交融的方式。
纵观人类文明进程,古丝绸之路以其连接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著称于世。古代商队的驼背上,不仅有丝绸和茶叶,还承载着文化和精神。出海远航的船队不仅仅跨越了遥远的距离,更连接了不同区域、不同种族的民心。“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来,不仅仅畅通贸易、联通设施,也沟通文化、凝聚民心。在世界各国不同文明融通交汇的今天,它搭建了了解彼此、走进彼此的桥梁。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白求恩”
“生病了快去找中国神医!”这是巴基斯坦北部塔科特镇居民常说的一句话。村民口中的“神医”,其实是中国路桥公司巴基斯坦项目的随队医生——有着20多年行医经验的彭建国。在七年时间里,彭建国共医治了上千位巴基斯坦患者,被誉为“一带一路”上的“中国白求恩”。
作为一名海外项目的随队医生,保障全体中国员工的健康已经是一项重任。为工程所在地的巴基斯坦患者看病治疗,更不在他的职责范围内。“但是,村民们渴望的眼神让我无法无动于衷。”彭建国说,一开始是几个当地村民在医务室附近徘徊,不时向里面张望,但是又犹豫不决,不敢迈进门来,后来其中一人终于鼓足勇气站在门口说出了他们的请求。“他告诉我他是当地学校的老师,村里有个孩子已经高烧几天,情况十分危急。我走出门去,看到一位抱着孩子的中年妇女眼里满是泪水。出于医生的本能,我让她把孩子放在病床上,并立即为他做检查。孩子是肺内感染,输液之后病情很快好转。”彭建国说,后来,孩子的母亲感激不尽,不时为他送来家里烹制的美味饭菜。
从此,“中国人开的大医院里有神医能治各种病”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在整个塔科特镇流传开来。由于巴基斯坦北部处于高寒地区,经济落后,当地村民普遍贫穷,医疗资源十分匮乏,那间由活动墙板搭建的30平方米的医务室就成了他们心中的“大医院”。医术高超、救死扶伤的中国医生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明星,彭建国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村民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海外项目给当地人带去的不仅仅是高楼大厦、桥梁公路、机器厂房,还有就业机会、民生改善以及在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和支援。中国企业的“一带一路”建设工程,送去的不仅是经济上的繁荣,更有像彭建国这样的“中国白求恩”,与当地人民建立了心与心的联系。
中国父亲的缅甸儿子
“我有两个儿子,中国的儿子,是亲生的;缅甸的儿子,是在缅甸工作时认的,他的名字叫觉山乌。”每每谈到这段往事,曾在中国石油集团东南亚管道有限公司木姐输油气管理处工作的石油工程师臧铁军都眼眶湿润。臧铁军告诉本刊记者,觉山乌是项目部一名经验丰富的司机,认真而且敬业。他的车永远都擦得锃亮,成了其他缅籍司机的标杆。他对中国人非常友好,也格外注意中国乘客的安全。中国人在乘车时没有系安全带的习惯,他开车前总是用非常生硬的汉语说:“安全带,安全带。”提示所有乘车人一定系好安全带。
“我经常坐着他的车往来于缅甸的木姐与地泊、南坎之间。跑的次数多了,与他自然熟悉了,打心眼里喜欢上这个缅甸小伙子。”臧铁军对记者说,“交流中我得知他与我的儿子年龄相当,我与他的父亲年龄相仿,于是私底下我们渐渐开始以父子相称,这让我的海外工程生涯变得温馨而欢乐。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我们渐渐有了交流的默契。他很喜欢学汉语,空闲的时候我就教他一些基本的汉语表达。”
臧铁军回忆说,在他离开缅甸的那一天,觉山乌一路追到机场,就为了把一个玉石穿成的项链送给他。“他用不太流利的汉语一直哭着说‘你走了,你走了’,显然是想努力表达为我送行的话语,却又说不出来。当时那情景没有任何语言能描述。我和我的缅甸儿子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我们的感情超越了国别和血缘。语言,没有成为我们沟通的障碍;心灵,成为我们相互沟通的感应。这应该是自然界中人类表达感情最原始、最简单、最质朴的一种方式了。”
人心向善、人心向和,这依然是丝绸之路所承载的精神,永不过时。民心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深入、持久进行的根本保证,它所蕴含的影响力能够跨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时间。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国祚认为,“一带一路”的核心是和平合作、互利共赢,要想共谋发展要靠文化的认同,要靠心灵的碰撞。“只有友谊是国与国、人与人交流永恒不变的主题,只有文化的碰撞才能让心贴得越来越近。”
“我是义乌人”
早上9点,义乌这座位于浙江中部的小城市已经进入高峰期。经营文具和箱包的埃及商人萨米尔来到自己位于泽瓦贸易商行附近的办公室,开始了平凡而又忙碌的一天。推开办公室的门,墙壁上挂着传统的伊斯兰风格挂毯,茶几上还铺着一块具有浓郁阿拉伯风情的桌布。到中国几年来,萨米尔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是先沏上一壶龙井茶——他用的这套绘有水墨山水的精制中式茶具是一位中国好友的赠礼,他非常喜爱。
多年来,萨米尔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已经变得和当地人一样,他很喜欢说自己是个义乌人。“我的中国女朋友说我‘除了长相,已经和义乌人没什么差别了’。”他笑着说。作为一名穆斯林,萨米尔在饮食方面更喜欢阿拉伯风味。但是,他在空闲时间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看中国的影视剧。为了提升中文表达和听力水平,他业余时间还参加了阿拉伯商人自发组织的中文培训班。问起平时都看些什么中国剧,萨米尔甚至用中文说出了《琅玡榜》,这让记者着实吃惊。
作为常驻义乌的13000多位外商之一,萨米尔这种“中外合璧”的生活方式已经司空见惯。今年7月,义乌市开始为外商发放首批义乌国际卡,持卡人享受义乌市民的同等待遇。这个消息让萨米尔非常兴奋:“我希望尽快拿到自己的卡,成为一个真正的义乌人。”
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人们被吸引而至,在中国各个城市落地扎根、安居乐业,完全融入到中国这个对外开放的大家庭之中。“‘一带一路’不是外援项目,而是共同发展项目,也是最有效地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的方式。”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所长黄靖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更需要让参与国、参与人有归属感,其意义并非仅仅是实体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是在于不同国家的人之间如何互动。
中国与世界深度交融
“一带一路”不是单纯投入物资的项目,而是视不同国家的发展情况相互协商而设定合作内容。积极促进合作国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变革,并以提升合作人员的建设能力为要务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是“一带一路”的宏愿之一,而让各国人民共享和谐、安宁和富裕的生活,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才是“一带一路”追求的终极目标。在这其中,实现民心的交融则是实现中国与世界深度交融的方式。
“要做到民心相通,必须把握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诉求。从当前的政治和经济形势来看,各国人民至少有三项共同利益诉求:追求和平,实现安居乐业;寻求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表示,“和而不同应该是各国之间、各个文明之间沟通与交流最美好的境界。”
“建设‘一带一路’,不是大国崛起,是文明的共同复兴。‘一带一路’的重要使命,就是通过‘三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塑造沿线国家的共同身份。从古代的丝路人到今天的‘一带一路’人,都是要超越国家与民族,着眼于整体身份的建构,从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表示。
站在中国与世界命运的交汇点上,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深刻展现了时代价值与历史深意——这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与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也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动作为。中国在向世界宣告:中国改革发展的追梦征程,同沿线国家渴望发展的进程,并行不悖、携手共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分尊重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诉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努力构建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实现民心相通。
文/本刊记者 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