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应对到积极架构
- 来源:中国报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G20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1-17 11:14
各国应携手让G20成为长效治理机制,中国等新兴国家需要更充分地借力G20的灵活性,让发达国家政策的负面外溢效应尽可能降低,促使各国的发展优先项有机联动。
今年7月,在成都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形成了《迈向更稳定、更有韧性的国际金融架构的G20议程》。该议程围绕扩大特别提款权(SDR)的使用、增强全球金融安全网、推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份额和治理改革、完善主权债重组机制和改进对资本流动的监测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正式批准该议程,标志着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在中国主导推动下破题,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从应对危机转向建设长效机制。
让G20回归全球经济长效治理平台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一个深层问题: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已经落后于经济全球化本身。金融危机之后,G20正式成为领导人年度峰会机制,此后被明确定位为“全球经济治理首要平台”。过去八年的G20峰会史好比一部短暂的全球经济治理史,但仍有两大重点问题没有解决:
第一,全球经济治理框架尚无根本改变。有国际观察人士指出,G20亟须证明自己作为全球治理平台而非大国集权俱乐部的合法性。迄今为止,全球经济治理的基本框架仍由IMF、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组成。第二,保护主义与反全球化趋势明显。当下,保护主义与反全球化症候正在大西洋两岸的政治候选人中成为潮流。其中,以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现象为典型。
“全球经济治理”的初心即缘于此——各国通力合作,防范风险,共同参与以经济事务为核心的全球公共事务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提出“夯实机制”,大前提是夯实G20本身这个全球治理平台机制。杭州峰会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推动G20自身机制朝更加长效平衡的方向转型。作为2016年峰会的东道主,中国充分利用G20这一非正式治理框架的灵活性,从议程设置和共识推进两方面让发展中国家的意志得到更大体现。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应借G20平台继续促进南南合作、南北对话,让发展中国家的治理理念得到更多反映,让全球均衡、可持续发展得到更大关注。
与世界银行、IMF等正式国际机制相比,G20成员之间并无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利义务关系。G20目前所采取的以议题导向的合作机制既具有议题讨论的连贯性,也具备相当高的灵活程度。在当下的国际经济格局中,G20的灵活性是新兴经济体应该利用的优势。
国际组织推动完善国际金融架构
诚然,G20本身的灵活性只是全球经济治理的一个突破口,真正提升中国话语权、实现全球经济长效治理,还需通过正式国际机制来实现。迄今为止,G20最倚重的七大正式国际机制分别是世界银行、IMF、WTO、国际劳工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金融稳定理事会及联合国。它们是G20重要成果的贡献者和执行者。中国领导人在G20峰会上提出的“夯实机制”,更重要的内涵指通过G20平台推进正式国际机制改革、有效健全全球治理体系。在这次峰会上,世界银行、IMF、WTO、OECD等国际组织就承担了G20布置的“作业”。
以IMF份额改革为例。中国接任G20主席国后重启了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该工作组成立于2012年,为从G20层面推动国际金融架构的完善提供依托。在过去几年中,由于美国的拖延,以IMF份额改革为核心的国际金融改革几乎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2014年澳大利亚担任主席国期间,该工作组更是陷入停滞。
中国重启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后,工作组会议多次讨论IMF份额与治理改革,峰会也就继续推进IMF份额和投票权改革落实达成共识。今年1月,历时五年之久的IMF2010年改革方案终于正式生效,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代表性得以大幅提高,中国的份额排名从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在此基础上,各国开始讨论如何推进下一步改革。杭州峰会公报称,G20继续推进IMF份额和治理改革,致力于在2017年年会前完成第15次份额总检查,并形成新的份额公式。G20已与IMF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由于2010年改革方案刚落实,一些国家改革动力不足,各方对份额公式等技术问题分歧明显。面对复杂的局面,中国人民银行主动与IMF开展技术磋商、与各方加强协调。G20各方目前正就完成第15次份额总检查的合理时间安排及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份额占比的改革方向进行磋商,以为下一步改革明确方向。
各国参与共同寻求最大公约数
“夯实机制”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包容和联动发展的大框架。在公报中,G20领导人承诺“及时、全面和一致地落实已议定的金融部门改革议程,包括巴塞尔协议Ⅲ和总损失吸收能力标准以及有效的跨境处置机制”。
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离不开各国自身改革,全球经济“良治”意味着各国自身发展须与全球增长形成“良动”格局。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学者布鲁斯·琼斯指出,“从根本上说,这场峰会将为主要大国如何处理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定下基调。”今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倡议将更多地与包容、联动的全球经济大框架联结。
以“一带一路”为例。国内学界已有建议将“一带一路”倡议融入G20,形成“一带一路+G20”的互联互通新命题。“一带一路”的思路不是中国施惠、各国受惠,而是中、美及其他各国一起提供公共产品,早产出、早得益。各国经济的联动发展凸显了国际公共产品的供需落差,这是“一带一路”的动力。从21世纪新型国关系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旨在建立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将与全球化转型、各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有机结合。
文/陈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