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父母“奖钱” 子女探望还需奖孝金激励?

  近日,一则“养老院推奖励新规后老人被探望次数暴涨”的报道在网络上热传。报道中称,苏州一家护理院为激励子女经常探望父母长辈,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探望父母长辈达到一定次数可获“奖孝金”现金抵用券,抵用老人在护理院的相关费用。

  然而好事的后背,是网友对于老人儿女几乎一边倒的唾骂声。网友普遍认为,这些儿女不是为孝而来,而是为钱而来。往狠里说,常回家看看,法律都没能解决的事,一两百元钱就把这些做儿女的搞定了,所以可耻的是儿女。

  这种被钱所激活的孝心,真的变味了么?

  事例直击】

  为“逼”子女探望养老院“用心良苦”

  养老院新规后

  老人被探次数暴涨

  苏州市福星护理院以接收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也为生命垂危患者提供临终关怀和善后处理服务的民营护理机构,为了鼓励病人的儿女多来探望老年病人,别出心裁地推出“奖孝金”,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

  这个办法果然灵验,看望老人的子女多了很多。该护理院今年上半年的探亲家属登记册统计结果显示,38人每天去看望老人,137人每月看望两次,126人每月看望一次,134人两月看望一次,77人一次都不去。“奖孝金”制度实施后,两个月时间内,129人看望老人超30次;38人超20次;60人超10次。

  护理院也兑现了承诺,为住院老人的227名子女发放了3万多元的“奖孝金”。

  签协议享优惠收费

  有子女一个月跑21次养老院

  位于南京秦淮区秦虹街道的悦华安养院也推出了新规,在老人申请入住该养老院时,要求其子女与养老院签订“亲情探视协议”:“每月看望老人不少于两次,养老费用不上浮;每月探视超4次,养老费用下浮5%;每月探视少于1次,养老费用上浮5%。”如果子女每月探视4次以上,其为父母支付的养老费每月能至少减少200多元。

  “如果子女不方便探望,亲朋好友甚至是老同事的探视也算作亲情探望,对于这项规定,我们从初始政策制定时,就比较宽泛。”悦华安养院负责人表示,为了方便一些旅居国外的子女探视,养老院还专门请工作人员安排了一间远程视频探望室,只要老人子女有需求,可以提前预约,让老人们通过越洋视频等新媒体手段,达到亲情探视的目的。

  该做法推行两个月后,子女探视养老院老人的频率明显增加。院方做过统计,在签订探视协议后,子女基本能做到每个月探视4次以上,最多的一个月往养老院跑了21次。在探视过程中,还出现了不少感人的故事。养老院有一位86岁的老人,老人的儿子住得远,为了能探视母亲,老人儿子和儿媳妇每周都要坐一小时公交车,环绕半个南京城来看望母亲,看着60多岁的儿子如此孝顺,老人入住养老院的紧张和不适消失殆尽,可以说是亲情改变了老人的心态。现在老人每天都能按时作息,和养老院其他老人也能打成一片,经常还打打扑克娱乐一下,生活得很幸福。

  广州养老院规定子女

  定期探望底线

  儿女把家里老人送到养老机构里安享晚年,还得签个“亲情协议”,协议规定:每月必须探望老人1次,在国内的每周通电话至少2次以上,在国外的每星期通电话至少1次。广州某老年公寓几年前已经开始了这项业务,在全国养老机构首开先河。

  81岁高龄、家住广州白云区的张大爷在两个儿女的护送下住进广州某老年公寓安享晚年,张大爷的儿子张先生在老年公寓为老人办理入住手续时,除签订了张大爷《老年公寓入住托养合同》之外,还签订了一份《老年公寓入住托养亲情协议》,也叫补充协议。

  该亲情协议上详细规定了张先生和家人必须每月至少来老年公寓探望张大爷1次,并且每个星期还必须和张大爷通电话1次以上。张先生一看完该协议很爽快地签上了自己的姓名。

  “家人精神上的关怀与养老机构日常生活照顾护理同等重要。”该老年公寓负责人介绍说,入住托养合同主要是日常护理与经济方面的,未牵涉到老人的探视权和亲情方面。这一份“亲情协议”是对入住老人的儿女们一种履行亲情义务的督促和提醒。

  【社会调查】

  养老院大部分老人感觉寂寞

  部分老人选择养老院

  希望晚年生活不寂寞

  近日,记者走访调查了广州多家大型养老院,发现选择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而“在家没人照顾”是老人选择入住养老院的主要原因。其中有50%的老人生活是不能自理的,多数为行动不便或者患有老年痴呆症等疾病。另有24.3%为孤寡老人;有儿有女且神志清晰,但生活不能自理的占32.8%;有儿有女且身体健康的占32.6%。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有部分老人之所以选择入住养老院,是认为在养老院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老伙伴,并且养老院会提供比较多元化的康体活动,这样生活不会寂寞。在这群调查对象里面,其中也不乏身体健康的老夫妻,夫妻共同入住养老院占了大概7%。

  在入住费用方面,逾九成受访老人主要依靠养老金支付。其中,46.5%的老人养老费全部来源于自己的养老金,此外,有30.1%的老人还需要子女提供部分入住费,20.6%的老人则需要动用自己的老本积蓄。

  多数子女常看望老人

  但也有极个别极少出现

  记者还发现,无论有没有“奖孝金”的存在,常来探望老人的子女依然会常来,不来的依旧不来。老人的儿女经常来的占了80%,两周来一次的占了17.6%,但也有个别的子女一个月都不来探望一次,有些子女甚至是逢年过节或是老人生日时才会来露一下面,也有极个别不能常来的基本都是在国外,不过会通过视频和父母“见面”。

  养老院设施虽好

  也比不上子女的探望

  虽然养老院的硬件设施良好,服务周到,给老人提供了比较好的生活环境,但记者在与老人聊天中发现,部分老人入住养老院后,多少都会有一些难言之隐。比如,由于住不惯陌生环境,经常出现失眠或睡眠不足的情况,又或者在饮食的口味和习惯方面,都需要时间去磨合和适应,但由于怕孩子们担心,他们都不愿意说出这些感受。另外,在心理上,其实老人们非常渴望能多与子女见面、沟通,不想因为自己入住了养老院而与家人产生了疏离感。

  在记者看来,子女多探访老人能够为老人带来情感上的慰藉,让老人觉得自己在家人心目中还有存在感与自我安全感,只有这样,老人才可以在养老院活得更积极、乐观、有盼头。

  【各抒己见】

  探望父母获奖励到底该不该

  提醒意义比钱重要

  广州某重点大学李教授认为,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年轻人生活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年轻人无法好好照顾老人,让老人到养老院、护理院里生活,或许能让老人得到更实在的生理照料。“但是老人离开子女,难免会孤独寂寞,甚至会因为子女的较少看望而感觉被抛弃,所以老人心理上的照料还需要从子女那里获取,这是旁人无法替代的。”

  “作为子女的年轻人,又常常因为工作很忙,打算有空再看望父母,但是你能等待不等于年迈的父母能等待,因此,苏州这家护理院推出的‘奖孝金’制度,其实不仅是奖励那些有孝心的子女,更主要的是提醒子女多去看看老人。孝心单靠法律去规范和监督的话,作用有限,但激励机制可以唤起子女的孝心,令这个有孝道孝心的社会氛围更广泛。”李教授说。

  亲情用金钱奖励或会起反作用广州某公立大学汤老师则认为,“如果连探望、关心父母都要靠别人奖励来进行的话,那是不是太可悲了?子女本身就有照顾老人的义务,难道没有金钱奖励就可以忘记父母的身体状况?就可以忘记父母需要我们的关爱?我担心在金钱的激励下,子女的责任感会减退,越来越觉得看望父母不是自己的责任,只是被金钱推着走,如果金钱激励停止,可能会起到反效果。”

  “想鼓励年轻人多看望老人,不一定非要用物质去实践,如果用精神上的奖励可能会令这种关心变得更纯粹。比如对经常看望父母的子女进行表扬,是不是没那么容易被人诟病呢?”汤老师说。

  奖孝金激活的是儿女内心的孝意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梁女士认为,子女会因为金钱奖励而增加看望老人的频率,或许不仅仅是因为钱,而是奖孝金激活了子女内心的孝意。“其实没有哪个子女会故意不理会父母,他们会因为工作、家庭、聚会而忽略老人,不过奖孝金或多或少地唤起他们的孝意。两三百块的奖孝金对于能把父母送到护理院、养老院的子女来说,并不是很多钱,即使能抵扣费用,也都是花在老人身上,我想子女并不是真的那么在乎这几百块,他们在乎的奖孝金所激活的这份孝心善意。”

  【百姓心声】

  老人想念家,儿女觉愧疚

  ■老人

  不愁吃不愁穿,就是想念儿女今年75岁的关阿姨表示,养老院里工作人员的服务周到,设备也齐全,其实生活起来很方便,“这里什么都不缺,吃得放心,住得舒服,有聊得来的同伴,唯一不足就是不能常常看到子女,其实会很牵挂他们,不过他们会经常打电话关心我,不忙的时候会来看我,我已经满足了。”

  今年68岁的张阿姨也有过住养老院的经历,不过最后因为不适应而离开。“远离了原本的生活圈子,我觉得适应新的环境真的很难,常常睡不着觉,因为想念家人和家里的事,现在只能搬回来和儿子住在一起,他们上班的时候就让保姆过来照顾我。”

  ■儿女

  听到“奖金”心里更愧疚从事IT行业的林先生表示,他母亲也住在养老院,他确实会因为工作忙而常常推迟看望母亲。看到苏州护理院实施“奖孝金”制度,他觉得很惭愧,“关心老人不应该被提醒,而应该时时刻刻都在心中。知道这个消息后,我觉得即使广州的养老院没有奖励制度,我们作为子女的都应该经常去探望父母,多关心陪伴他们。”

  小学教师周女士表示,奖孝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她不会因为没有奖孝金而减少对父母的关爱,“如果因为有奖励机制才迫使到子女去看望父母,那子女会不会感到愧疚呢?对父母的感情从来都不能用钱来衡量,不过如果这是一个提醒警示作用,或许还是有其积极意义吧。这也提醒我不能因为工作忙而忽略父母的感受和需求。”

  赵女士的母亲也在养老院生活。作为女儿,她隔三差五就会去看望老人。“年纪大的老人就希望子女最好一直呆在身边,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安全感。个人觉得不应该谈奖励不奖励的,照顾父母是应该的,更用不着因为奖励而去看望老人。从我个人来说,只要有空,乐意每天都去。”

  【对话权威】

  经济上的奖励

  转成精神上的奖励更靠谱

  (广东天旗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刘开正)

  子女探视老人,这是任何服务都无法替代的,同时也是作为子女的义务与责任。养老院规定子女定期看望老人,不但是维护法律的尊严,也是让老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让老人在敬老院里过得更幸福。养老院的“奖孝金”属于院方对常来看望父母子女们的一种现金抵用券奖励,虽然是值得提倡的行为,尽管初衷是好的,但由于涉及到金钱,所以也存在一些争议,希望“奖孝金”不要羊毛出在羊身上,变相加重老人的负担。对此,我个人建议,把经济上的奖励变成精神上的奖励或许会更有意义,比如把金钱转变成奖章或奖状等。

  唤起道德自觉性远比金钱奖励重要

  (广东时事评论员 一鸣)

  对于养老院推出的“奖孝金”管理制度,本人认为此方法可以借鉴和提倡,但作用还是有限的,更让人值得深思的是陪伴和孝道的意义所在。用金钱来唤醒孝道,是否真的能起到治本的作用?如果孩子真的是孝顺父母,内心惦记着父母的话,“奖励金”制度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多余的。养老院不能代替子女所有的服务、关心,他只能代替子女的一部分服务,就像亲人的精神慰藉是无法代替的,老人真正需要的是与子女情感上的交流。举个例子,如果某些子女为了奖励金,每周到父母所在的养老院签到,是他们陪伴着父母,还是父母陪伴着他们玩手机呢?这样的奖励形式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因此,个人认为唤起人们的道德自觉性更为重要。

  【小结】

  激活孝心还有更多更好的办法

  在“奖孝金”激励作用下,从此更多地去看望老人的儿女,不仅不是像我们一些网友所指责的那样可耻,反而是同样可敬的,可亲的。他们不缺这点钱,但他们意识到自己缺少了尽最大努力与孝心去关爱老人的这个本应不该淡却的意识,这不是他们不怕法律、贪爱一两百元钱,而是在法律的文本落地过程中,其实我们还有更多更好的办法,去激活儿女们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孝心与爱意。是我们这个社会,还没有真正找到更令人喜闻乐见的、激活儿女孝道的方式方法。这才是我们整个社会需要用心去思考的一个命题。

  文/钟紫燕 黄雪莹 江绮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