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乡贤

  • 来源:民生周刊
  • 关键字:乡贤,文化,乡村
  • 发布时间:2017-01-20 09:49

  在传统中国的乡土社会,有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诗礼传家,名重一方;文化上出类拔萃,礼治上化民易俗;为官则造福一方,为民则垂范乡里。他们有一个特别的称谓——乡绅,或者更确切的说法就是本期的主题——乡贤。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乡贤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且不断自我进化。像屠呦呦那样造福全人类的杰出人物,超越了乡贤的意义,我们或许可以称作国士——心系苍生,为国为民。

  新时代,我们怀揣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激情,要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实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要解决农村复杂问题,正是发挥乡贤(国士)为人师表模范带头作用的关键时刻。

  乡贤,是一种文化的印记,是一个时代的感召,更是一腔有理想的先锋。

  重唤乡贤文化 构建美丽乡村

  《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

  “承载所有炎黄子孙美丽乡愁的基本载体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2016年12月18日,第二届乡贤论坛上,论坛主办方、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理事长王伟华说,“而建设自治、自生、自然、自律的美丽乡村靠人,尤其是当地或从当地走出去有德、有才、有威望的乡贤。”

  为期两天的论坛在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开幕。主论坛上,14名国内知名的乡建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基层乡贤代表,分别围绕乡村文明、乡贤文化、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产业运营等议题发表主题演讲,论坛还举办了乡村创业大赛路演活动和乡村建设资源对接会,搭建对接乡贤的平台。

  乡贤文化是什么?新乡贤是种什么样的力量?乡村建设如何进行?

  新乡贤

  “乡贤文化贴近乡愁,贯彻着爱国爱乡、见贤思齐、承德向上的理念。”论坛上,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郭忠谈说,“‘举乡贤,学乡贤,颂乡贤’,挖掘传承历代乡贤的精神,用他们的一言一行,垂范乡里。”

  “乡贤”一词,《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里,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等中贡献力量的乡绅或乡贤之士,也都被称为“乡贤”,由此而形成了悠久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国传统社会,乡贤在促进宗族自治、民风淳化、伦理维系以及乡土认同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宗族关系解体的现代社会,结合时代需要建构新乡贤文化,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新乡贤大多数是离土离乡、已经城市化的人群,他们来到乡村,要么是回报故乡以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要么是享受乡村独有的生活环境、颐养天年。

  从文化主体上说,新乡贤可以分为三类:从乡村走出去、现已退休的党政干部和教师中,不少人很有热情和担当,他们的经济基础较为稳固、社会关系较为广泛,成为现实或潜在的乡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及之后出生的人,有很多在改革开放中进入城市,其中一些人看到乡村发展的机会而回乡创业,他们是具有开创能力的乡贤;除此之外,为人正直公道、有公共服务精神的村民,以及其他具备一定资质的社会志愿者,也可以成为新乡贤群体的一部分。

  这三类是“在场”的新乡贤,还有一种是“不在场”的新乡贤,他们可能人不在当地,但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其思想观念、知识和财富都能影响家乡。

  “四位一体”乡建模式

  今天的乡村建设如何做?王伟华有自己的见解:从文化的角度看乡村,中国的传统乡村是中华文化的根。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中华文化的根就是乡村。从社会的角度看乡村,中国的传统乡村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里面有一个重大的概念,就是“乡贤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是第一要义。

  王伟华说,乡贤是打开乡村的钥匙,产业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抓手,生态是“美丽乡村建设”基本的保证,文化是乡村持续发展不断的源泉,总结为“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四位一体”乡建模式。“群众为本”,强调乡贤带动,集体结合;“产业为要”,强调精准定位,三产融合;“生态为基”强调绿色自然,配套完善;“文化为魂”强调乡教支撑,传统回归。“一体”强调“鲜活”的新乡村生命体。

  王伟华认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操作切入点就是“乡贤引领”,“四位一体”的原点是乡贤带动。有德、有才、有威的乡贤回到家乡,带领群众开始“美丽乡村建设”。

  作为分论坛的主要内容,乡村合伙人创业大赛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路演赛事,各参赛团队都属于在乡村领域实践项目的创业创新,旨在致力于帮助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团体与乡村对接,从而实现资源互补、合作共赢,让情怀生根、让乡愁落地。经过综合评定考核,“乡村合伙人”创业大赛组委会最终确定10个乡村创业项目入选。

  产业要准确

  “中国古代就有告老还乡的传统。这种传统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会更强,也更需要。”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说。

  乡村旅游策划师、远方网创始人陈长春认为,城市人来农村,消费的是乡村气息。灿烂的星空、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都可能成为消费点。乡村经营者所要做的,就是把城市人心中关于乡村真善美的向往挖掘出来,然后呈现给他们,这样就可以把乡村做成“奢侈品”。

  “生态产品,文化消费,心灵消费,是未来中产阶层最奢侈的消费品。”从经济学角度,张孝德解释说,在乡村以很低的成本可以得到这一切,这对中产阶层具有很大吸引力。

  “我们理解‘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乡村社会体系的复兴,也等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也等于中华文化的复兴。我们要用社会结构性的力量实现乡村体系性的复兴。”王伟华说。

  政府、社会资源、村民和市场如何发挥各自的作用?王伟华的感受是,协同的角色,政府要当好教育者,社会资源当好陪练,村民当好运动员,市场才是我们的裁判,这一场“球赛”往往踢不下去的原因是我们“运动员”没有了,我们村民没有了。

  在荆楚大地,新乡贤正不断涌现——襄阳市襄城区姚庵村书记徐中国,放弃电信局“铁饭碗”,不到三年时间,把一个原负债200多万元的山地农村打造成了“都市后花园”;十堰市郧西县坎子山村书记魏登殿,扎根深山40多年,推动村里产业成功转型升级,累计为村民增收150万元;咸宁市通山县江源村乡贤王定钊,从2005年开始,发动村民保护家乡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湖北省古民居保护的示范型模式。

  “乡建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人的问题;乡建不仅是解决美的问题,更是解决富的问题,”王伟华说,“没有致富的抓手,如何团结群众?如何解决群众切实需要?”

  女乡贤的人生“三级跳”

  陈伟 杨芳

  隆冬时节,位于武汉市新洲区破月村的新洲金浦源生态农业园生机盎然。一群群散养的鸡鸭鹅在阳光下美美地觅食;吃着青草的鱼儿在清澈的水面欢快嬉戏;散发着自然清香的有机蔬菜吐露着晶莹的嫩芽;一排排名贵果树傲立严冬……

  不远处一位身材高挑、满脸优雅的女子正用手机电话谈生意:一只土鸡158元……就是她将土鸡及其鸡蛋、鹅蛋等远销京、津、沪、广、深等大中型城市。她就是驰骋天津商界回乡创办武汉市新洲区金浦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王东芝。

  谋生跳农门

  王东芝的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初中毕业的她在家里和父母每天与土地为伴,穿梭于田间小道之上。传统低效的劳作难以维持基本的生计,王东芝萌生了离开农村去外面闯荡世界的念头。

  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一天,她在县城偶遇一个在北京做建材生意的老乡。看到穿金戴银的老乡生活得不错,她央求老乡带她一起进京打工。看到这位朴实勤劳的农村女子这么执着外出闯荡,老乡答应带她进京。2000年5月王东芝怀揣着梦想和几百元钞票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开启了她的打工之旅。

  虽然王东芝能吃苦耐劳,但进京打工不是她想象的那么美好。首先要过的是语言关,厚重的新洲口音,让北京人听起来像在听英语。尽管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带上一天的馒头和一大瓶水,骑着一辆旧自行车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找工地去推销建筑材料,但由于语言不通,功效甚微。为此,她每天对着电视练普通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好学、勤劳、拼搏和真诚感动了很多客户,一批批订单向她涌来,销售业绩一天比一天好,在行业里已经小有名气。

  王东芝的经历引起国内一家知名企业的关注。2005年初,这家企业向她伸出橄榄枝,聘请她作为华北地区副总经理,年薪30万,加上销售提成一年可以拿到100万元。一个农村女子经过5年打拼,由乡妹子到打工妹再到企业高管,实现了“三级跳”,王东芝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定居天津并购置了两套房产。

  沃土蘸乡情

  2012年春节,王东芝回乡探亲,发现自己的家乡和20多年前一样,还是那么贫穷落后,看到肥沃的土地无人耕种而撂荒,她觉得心疼和惋惜。这让王东芝联想到近些年城里人关注的食品安全,渴望吃上放心农产品的呼唤,她决定在故乡创办一个生态新农业产业,解决亲人朋友和更多人舌尖上的食品安全,建立合作社带动家乡的父老乡亲共同致富。

  王东芝的想法一出口,马上遭到所有家人的反对。继父责怪她是吃错药了,别人都朝外奔,而你却往家里跑。王东芝从农民之苦谈到生态建设的重要,并告诉继父,自己本来就是一个农家女,大不了自己亏了从头再来。她毅然卖掉天津的一套房子,带上多年的资本积累回到故乡的怀抱,投资500多万元开始了她的生态农业梦。

  “我的土地不流转给金浦源就会荒着,自己还得出去打工。现在不但拿到了流转费,而且每月还有4000元工资,我的两个孩子也照顾到了。我会用多年的种田经验和学习探索与金浦源共同发展。”金浦源生态农场场长王有峰感激地说。

  “那片果树地上撒的黑色的东西就是用家禽粪便发酵的农家有机肥。以前农民用化学农药时村里就有股很大的刺鼻农药味,现在我们的生态农业园不施化肥,不喷农药,空气也好了。你看这些鸡、鸭、鹅每天吃我喂的玉米、糠、菜叶,下的蛋就是小时候的土鸡蛋味,特别是周末来买农产品的人很多,有时候还供不应求。”推着一车玉米的工作人员王海青一边给鸡鸭鹅喂食一边笑容满面地说。

  据金浦源总经理高志华介绍,很早前一亩地100斤化肥可以解决农产品问题,现在一亩地300斤化肥对农作物都已经起不到多大效果了。这足以证明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对农作物的伤害及土壤的破坏。所以合作社秉着绿色、有机、健康的发展理念去服务社会,打造无污染、健康养生的现代农业。

  现在已经是金浦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王东芝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回乡创业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与支持,特别是邾城街道党委和街道办事处在土地流转、农技指导、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

  王东芝清楚地记得,2016年7月,百年一遇的洪灾降临到她的生态园,辛苦了几年即将挂果的果园全部浸泡在大水里,果树全部死掉。面对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王东芝泪流满面,500多万就这样丢了。正在她绝望之际,地方党委政府给她带来了转机。先是指导她抗洪自救,然后帮她统计核实灾情。区林业局林业专家来帮她制定苗木拯救计划。区工商局经过现场考核、民意测评和网上调查认定金浦源为消费者满意农产品。

  王东芝透露,为了报答地方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关心,她将扩大流转面积,让农民土地入股合作社。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吃到放心生态农产品,生态园将实行智能托管模式,通过与中科院吴敦虎教授和湖北楚蒡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构建纳米硒SOD农业产业园,把自己的家乡打造成休闲、文旅、生态度假村,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没有污染的净土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武汉市新洲区林业局副局长施建国表示,王东芝回乡创业发展林果业,林业局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之一为她做了一些服务工作。下一阶段,新洲区林业局还将进行技术跟踪服务和专业性的指导,帮助她做大做强更利于其带动农业转型升级。

  编辑:郭梁 美编:陈荔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