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酉日将军”

  岁次丁酉,新春吉祥物,舍鸡其谁?

  十二生肖时光巡视团,一面“德禽”旗号高挑,谁堪此称?唯有鸡。鸡年,且由“酉日将军”来贺岁。

  鸡,美称一串串

  清代《事物异名录》列举鸡的别名美称:翰音、朱公、祝祝、羹本、金禽、兑禽、巽羽、烛夜、司晨、酉禽、知时畜、钻篱菜、会稽公、戴冠郎、酉日将军、长鸣都尉……可谓琳琅满目。

  诸多异名,反映古代鸡文化积淀的丰厚。以上所列,若再补上鸡称“德禽”,就没有重要的遗漏了。

  “酉禽”、“酉日将军”,出自生肖文化。较早记载十二属相名单的古代典籍,东晋葛洪《抱朴子·登涉》常被提及。

  葛洪是早期道教理论家。他讲道士登山涉水,言及十二地支纪日与肖兽。如“山中寅日,有自称虞吏者,虎也……卯日称丈人者,兔也……辰日称雨师者,龙也”;讲到酉,“酉日称将军者,老鸡也;称捕贼者,雉也”。葛洪以十二支对应二十六禽(其中包括金玉、老树各占一种),其实是以十二生肖为骨架,又杂以一些相类之物。典型的,如申日之猴外加猿,酉日的老鸡连同雉。

  十二生肖至三十六禽

  《抱朴子》这一段文字成为生肖源流的重要材料,还为考察十二生肖的大扩编—即二十八星宿神、三十六禽,提供了视角。由这个视角,可以看到十二生肖以强大的文化张力,将自身整体形象借二十八宿进行了复制。这便是二十八星宿神。

  明代《戒庵老人漫笔》载:“二十八宿分布周天以直十二辰,每辰二宿,子、午、卯、酉则三,而各有所象。”以二十八种动物来配二十八宿,同十二支存在对应关系,比如“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酉也”。由生肖酉属鸡,一变三,扩展为三种动物;并且雉、鸡、乌,所取大致相类。每一名称用三字,首字是星宿名;中间用金木水火土五星及日月,即所谓“以七曜统之”;末字为所取的动物。

  将十二生肖扩展为三十六禽,隋代《五行大义》已见记载。十二生肖酉属鸡,三十六禽则讲“酉朝为雉,昼为鸡,暮为乌”。一日分为朝、昼、暮,各配有一种动物。三十六禽的安排比二十八星宿神要容易些,因为它恰好是十二生肖的整倍数,一变三而已。三十六禽是为演禽占卜而编造出来的。

  跻身十二生肖的鸡,文化底蕴厚

  鸡跻身十二生肖序列,有着丰富的文化承载。

  家禽鸡的直接来源是原鸡。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个颇能显示辩才的题目。从野生物种驯化角度说,古代先民可以先得到蛋,但是他们无法将蛋变成鸡。合情理的过程只能是先在野外捕到鸡,并不宰杀而是圈养起来,有了生蛋的鸡,也就有了蛋,再加上圈养的孵蛋者,从而进入驯化养殖的循环。

  养鸡是重要的肉食之源。鸡汤好喝,古人送给鸡的绰号之一,称为“羹本”。这也有故事。《清异录》载,郝某养了数百只鸡,外甥劝阻,郝某说:“这是要我破除羹本呀!”《东坡志林》则记,“僧家谓鸡曰钻篱菜”。

  古人为何称鸡“五德之禽”

  鸡有“德禽”美名,源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时不失者信也。”文、武、勇、仁、信,五种德行俱备,评价着实不低。

  “头戴冠者文也”,由此鸡得异名“戴冠郎”。古时官帽,文为冠,武为盔。公鸡红色的鸡冠高耸,让人想到文冠。冠、官谐音,将雄鸡和鸡冠花绘为一图,叫“官上加官”,为民间常见的吉祥图案。

  “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这是鸡为德禽的两项说词。古今斗鸡风俗,将这武和勇并用了。雄鸡的神经系统如弓弦,被雄性激素拉得满满的,好斗,争强争胜不示弱。斗鸡赏心悦目吗?那简直是惨烈的刺激。相传夏朝已有斗鸡之戏。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斗鸡掀起的狂热,甚至演成政治风云的变幻。

  鸡为“德禽”,另有“仁”、“信”两条,古人较多提的是后者:“守时不失者信也”。《庄子》形容性急的人,说他看到鸡蛋立刻就希望雏鸡长成报晓的大公鸡,所谓“见卵而求时夜”。时夜为鸡的别号。精彩的还有“烛夜”,晋代《古今注》:“鸡,一名烛夜。”着此“烛”字,称赞鸡守时,夸它如不眠的烛火一样,燃尽夜黑。

  《周礼·春官》列有鸡人一职,鸡人有两大职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专司更漏者称为鸡人。

  鸡啼鸣,还留下了闻鸡起舞的佳话。故事见《晋书·祖逖传》。一日之计在于晨。闻鸡起舞,被用来形容一种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

  鸡,成为守门辟邪神物

  啼晨唤朝阳,雄鸡这一习性,为产生金鸡寓日传说作了铺垫。

  太阳:阳乌—太阳:金鸡,酉鸡被想象为太阳的精灵。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讲“鸡乃阳精”,三年老鸡“阳气充溢”,并赞同这样的古语:“鸡能辟邪,则鸡亦灵禽也”。

  “鸡乃阳精”,“鸡能辟邪”,演成一项古老的民俗—元旦画鸡贴门。古人曾以门上画虎表示辟邪,并借助神荼、郁垒两位门神。但后来虎的这种荣誉,被鸡分享了。

  大约魏晋时,鸡开始成为守门辟邪的神物。南朝《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风俗:“帖画鸡户上……百鬼畏之。”所记习俗,辟邪画鸡取代了画虎。由画虎到画鸡的转变,有一纽带就是“虎者阳物”与“鸡乃阳精”—古人赋予虎和鸡的符号意义。

  延伸阅读:

  鸡—古人的生殖崇拜

  “鸡乃阳精”,还包含着先民的生殖崇拜。远古洪荒,先民面临着生存、繁衍的两大课题,会本能地重视物质生产,希望食能饱腹,衣能暖体,以求生存;也重视人口生产,添丁增口,以求族群的繁衍。

  先民们限于文明发展水平,还不能科学地解释人类为何在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中,常遇到各种不顺利,如人口生产中就常有难产、新生儿夭折、不育等状况。鸡被作为生殖崇拜的象征物,旧时在河南一些地方,就流行祈子风俗,如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庙会上卖泥塑,还有“给个咕咕鸡儿,生子又生孙儿”的儿歌流传。

  延伸阅读:

  鸡—最早的祭牲

  鸡,还有祭祀仪礼用途,它应该是最早的祭牲。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中指出:“用鸡的痕迹在彝字中可看出,彝字在古金文及卜辞均作二手奉鸡的形式。鸡在六畜中应是最先为人所畜用之物,故祭器通用的彝字竟为鸡所专用,也就是最初用的牺牲是鸡的表现。”通过“彝”字字形—二手奉鸡,推断此字来源于祭祀用鸡,并且鸡是最早的祭祀之牲。

  《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鸡曰翰音”。牲物是奉献神灵的,为了区别于日常所食,另取一套名称。鸡称翰音,有种解释是“鸡肥则鸣声长”。“翰音”为鸡的异名,源于此。

  酉鸡有吉。民俗多用谐音,鸡年更是“大吉”之声盈耳—窗花剪一幅鸡立石上:室上大吉;也不妨画幅雄鸡牡丹讨口彩:功名富贵。

  撰文/吴裕成(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