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述史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国家博物馆,展览
  • 发布时间:2017-04-14 10:59

  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

  如何在一个展览中浓缩整个世界历史?国家博物馆正在展出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可以做到。展览从大英博物馆800多万件藏品中精选出100件(组)展品,通过这些会讲故事的文物,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带你纵横200万年,横跨五大洲,了解人类文明的历程。这个展览不仅彰显了“以物述史”的独特魅力,而且展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共性以及文明之间相互交融、彼此影响的事实。

  展览简介

  在国家博物馆的北十展厅,一个主题为“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的展览正在展出。这个展览缘起于2010年大英博物馆与英国BBC广播公司的合作项目——用100件馆藏文物讲述世界历史。由于该广播节目创下1100万人同时收听的纪录,在英国广受好评。大英博物馆又与企鹅出版公司出版了《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中文版《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一书。在此书的基础上,大英博物馆从800多万件藏品中精选出100件(组)展品,推出了同名的展览项目,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巡展。这些展品从奥杜威峡谷出土的石质砍砸器到当代人工制品,跨越了200万年的历史,涵盖了世界所有地区的文明。展览平等地看待人类曾经存在和当代仍然存在的各个文明,力图发现每个文明自身的价值及其对人类历史的贡献。这一展览项目已经在日本、阿联酋、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多家博物馆展出。据英方策展人贝琳达·克里勒表示,由于一些文物“舟车劳顿”需要休息和保养,因此每一站中都会有文物被替换。

  在中国的展览共分“序言”、“开端”、“最初的城市”、“权力与哲学”、“仪式与信仰”、“贸易与侵略”、“变革与调整”、“邂逅与连接”、“我们创造的世界”共九个单元。虽然时间跨度巨大,但每一部分都在试图告诉观者同样一件事,即人类是如何在交流融合中发展至今的。

  会“说话”的“重器”

  大英博物馆此次带来了不少“重器”,这些重磅文物都是首次来中国展出。

  一套属于古埃及女贵族佘盆梅海特的木棺是“序言”部分唯一的一件展品。这个制作于公元前600年的木棺初看起来和常见的古埃及木棺并无二致,但其实它的全部材料都来自埃及以外的地区:木料来自于黎巴嫩,黄金来自努比亚,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沥青来自两河流域。这个普通的木棺试图向观众表达,在早期文明时代,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合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另外,有研究认为,这个木棺里装的不是埃及女贵族佘盆梅海特,而是一位男士,或许当年在安葬时,里面已经被“掉包”了。

  距今150万年到200万年,出土于非洲坦桑尼亚的奥杜威砍砸器是第一单元“开端”最重要的展品。它也是大英博物馆馆藏中最“年长”的“老者”。这两块让普通人根本不注意的茶杯大小的石头,上面布满硬币大小的不规则浅坑。专家说这就是人为制作的痕迹,说明人类的祖先利用这些工具切割动物躯体,砸碎动物骨骼,以获得营养丰富的骨髓。得益于对这些工具的使用,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壮,大脑也愈来愈发达。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即今日伊拉克)发展起来的早期书写系统被称为楔形文字。这是一种用切断的芦苇杆刻写在泥板上的文字,笔画呈楔子形状。成千上万的楔形文字泥板被保存下来,其中以这一块公元前七世纪的泥板最为著名,它就是“最初的城市”单元最重要的展品——“大洪水”记录板。1872年当它被翻译出来时曾引起轰动,因为它与《圣经·旧约》中一则著名的故事有着密切联系。翻译者名叫乔治·史密斯,他花费了多年时间来学习解读和钻研这些楔形文字泥板,逐渐成为了当时的楔形文字专家,并成为了大英博物馆的一名策展人。他发现泥板上的文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人受神旨意建造了一艘船,把他的家人和“一切生灵”带到船上,在即将发生的洪水中拯救了他们。这则传说与《圣经·旧约》中诺亚方舟的故事相同,更为重要的是这块泥板早于《圣经》400年左右。

  公元800年左右,中东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被两个超级大国控制,即中国的唐朝和伊拉克的伊斯兰阿拔斯王朝。他们支配着连接东西方丝绸之路上的巨额贸易,香料和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西方的需求持续高涨。研究表明,来自印度地区的胡椒最远到达了大不列颠,但价格昂贵,一磅胡椒的价格相当于一个士兵两周的薪水。“贸易与侵略”单元展出的公元4世纪制作的霍克森胡椒瓶,其珍贵的材质和奢华的装饰,表明香料在中世纪的西方有着极高的价值。

  “变革与调整”中的丢勒的木刻版画《犀牛》令人过目难忘。公元1515年,一头来自印度的犀牛登陆当时的强国葡萄牙,作为印度王公在贸易中送给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的礼物。曼努埃尔国王又决定把这只动物赠给教皇利奥十世。但这头犀牛在1516年的一次意大利海难中随船而沉,自此欧洲再没见过活生生的有关犀牛的纪录,直到1579年左右才有第二只犀牛从印度进贡给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德国画家丢勒从没见过那只犀牛,只是根据人们的描述创作了这幅版画《犀牛》。制作时,他还将自己的名字缩写刻在了上面。尽管画中犀牛的构造并不正确,但丢勒的版画却风靡欧洲三个世纪,在十八世纪晚期之前,这幅画被很多欧洲人认为就是犀牛的模样。

  “邂逅与连接”单元中的环球航行纪念章,是为了纪念英国德雷克船长继麦哲伦之后进行的第二次环球航行成功而制作的纪念章。它也是这次展览的海报上所印刷的文物。德雷克是世界上第一位活着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在南美洲南端还有被他发现并以他名字命名的德雷克海峡。纪念章上展现了一张世界地图:一面是欧洲、非洲和亚洲,另一面是美洲。德雷克的航线用虚线和其旗舰“金鹿号”(Golden Hind)的微缩图片标示,“金鹿号”是三艘航船中唯一平安返回英国的航船。16世纪,欧洲的探险家成功环绕地球一圈,此前毫无联系的区域文化被紧密连结在一起,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时代开始了。探险也导致欧洲人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地。

  展览的最后一个单元是“我们创造的世界”。如今人们逐渐意识到一次性用品对环境和全球资源的影响。展览的第100件展品,是制造于广东深圳的太阳能灯和手机充电器,他们都是从一个小型太阳能板上获得电力。太阳能板可以为世界上一些最贫穷的人提供电力,这盏灯只需在烈日下暴晒8小时,便能提供100小时的照明。在《看得到的世界史》这本书中,这样描述选择它们作为“穿越之旅”终点原因的:“第100件文物必须在某种意义上和科技有所关联,因为新的设备几乎逐年改变着人类彼此的相互关系,也改变着我们处理自己事物的方法。行动电话——确切地说是‘智慧型手机’。”于是,第100件文物选择了发电设备。因为“没有了电,手机就一无是处了”。

  第一百零一件展品

  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费舍尔介绍,展览每巡展至一地,都会邀请当地博物馆精选一件自己馆藏的文物作为第101组展品,与大英博物馆的100件展品一同展示。至于第101件“神秘”展品,按照“大英展”的惯例,也是由巡展国进行挑选的,一般多展示该国的高新科技。据了解,国博为了敲定这件展品,经过了4个多月的讨论,最终选择的藏品是“宣布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木槌与签字笔”。

  据了解,之所以选择这一件(套)文物来加入展览,主要考虑到世贸组织是致力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经济全球化的组织。中国也是世界贸易组织前身的创始国,中国历经重重困难,终于于2001年重返世界贸易组织,这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发展来说,都有重大意义。

  除了中国提供的第101件展品,“大英展”上还有八件展品由“中国制造”,此次来北京巡展将是它们首度回国“省亲”。这其中包括良渚文化的玉琮,西周早期的康侯簋,商周时期的镈,东汉青瓷六博俑,唐代刘庭训墓的三彩文官俑,元代的青花瓷盘和龙首双耳瓶,以及2010年生产于深圳的太阳能灯具与充电组。这些展品分布在不同的单元,观众需要耐心找寻。

  来自大英博物馆这100件文物,未必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却涵盖了世界所有地区的文明,堪称是浓缩的文物世界史。从历史到当下,一个展览所能讲述的不仅仅是过往的故事,也预示着世界的未来。

  Tips

  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

  地址:国家博物馆北10展厅

  展览展出时间:3月2日至5月31日

  票价:50元/人

  文、图片提供/陆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