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亿市值的“免费苗”落幕

三月入春,万象更新。养猪人十年的老朋友——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强免如同冬雪融化,随之落幕。一颗市场的种子在春天里茁壮成长。

农业部于3月20日公布《2017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这一回,市场规律终于战胜了统一采购“套路”,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退出强免行列,释放出以亿头份计的市场份额,或将引发动保格局的大幅变化。缠绕行业多年的“免费苗是福还是祸”的讨论,也终于尘埃落定。

从未有一项福利如免费苗这般让各方纠结。自2007年起,猪瘟、蓝耳疫苗被纳入政府统一采购、免费发放给养殖户使用,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一定比例分担。理论上,该政策兼顾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又减少养殖户的经济压力,本该皆大欢喜。

现实却是乱象频频,为了获取政府订单,投标厂家拼命压缩成本、降低报价,9分钱的猪瘟苗、几毛钱的蓝耳苗在行业人看来已然违反常规,中标之后到养殖户手里时,质量自然参差不齐。原因很简单,采购价格低于或无限接近于成本价,出厂品质难以保证。同时疫苗对冷链要求极高,采购苗经历一个臃肿的体系层层下拨,到猪场时状况可想而知。

2012年,《农财宝典》曾推出封面策划“免费苗质疑”,报道了基层和市场的反馈,在养殖业发达地区,市场苗是不二之选,发下来的免费苗或者不去领,或者领来销毁,甚至有违规倒卖的现象。

而另外一些地区,往往劣币驱逐良币,免费苗挤占市场苗的份额,而整体的养猪业免疫状况并不好。采购苗的招标过程滋生腐败的现象也不鲜见。主管部门内部亦有专家提出执行层面的不合理性,但庞大的政策一旦启动,必然需要漫长的制动期。

事实上,这个所谓“免费”的疫苗在财政上的耗费是惊人的,据农财宝典估算,以目前的中国存栏、出栏生猪规模算,每年猪蓝耳病疫苗和猪瘟疫苗的市场蛋糕约20亿,其中,超过一半的份额归属于政府采购领域,也就是说有超过10亿的财政支出,被用于支撑备受质疑的采购苗。仅广东省2016年花在上述两种疫苗上面的采购资金就达6490万元。

不可否认,强免制度在疫病流行的初期起到自上而下的警示、辅助作用,强化了养猪行业的疫病防控意识,也让一些获得政府订单的动保企业获得企业再造的血液。然而长远看来,这种“保姆式”的措施并不让人满意,一些获得采购苗订单的企业产生了中标依赖,业绩中的过半份额来自招标业务,缺乏市场化动力,但采购苗的利润已经微乎其微。而市场化路线的企业则抱怨遭遇不公平竞争。

这10亿的财政预算完全可以用在更“刀刃”的地方。以动物疫病防控为例,传统的兽医站体系因编制和待遇的问题早已松散、后继无人,企业的技术服务需要植入产品来变现,学术机构研究机构的兽医服务并非寻常养猪人能享受到,造成了基层兽医服务的缺位。目前缺少可靠的、呈完整网络分布的兽医服务和诊断机构。业内人士介绍,一个初具规模的疫病检测、诊断平台要投入100-300万,如果投入10亿,即可构建330-1000个基层的兽医平台,足以覆盖大多数生猪出栏大县,也能搜集足够多的疫情信息,生成全国生猪业疫情大数据,价值和效用不可估量。

此外,化整为零地把这笔经费用以科研经费,提高关乎动保行业源头的产品、技术、工艺研发能力;或者增加执法力度,整顿流通领域的秩序,还正当经营的企业一个公平环境;又或者像目前最可能实现的“先打后补”,都更具有现实的可行性。(杨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