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与IT治理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5-10 11:37
信息化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既是大学必须应对的挑战,也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和创造空间。
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实践
北大信息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包括校园网、电子校务与信息服务、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教学信息化、电子文献资源、高性能计算、标准化体系。
1.校园网建设情况
北大是国内最早建设校园网的高校之一,1989年开始建设到今天已经接近30年了。我校校园网始于“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它的特点是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用户活跃、使用率高。学校基本数据包括:主干带宽10G、出口带宽13G;信息点11万个、联网楼宇367栋、覆盖率100%;网络设备2900台、无线AP1.3万台、学生宿舍覆盖率100%;日均上网用户3万人、在线计算机9万台(其中无线终端5万余台);邮件活跃用户4.2万人。
2.电子校务与信息服务
1992年北大建设了国内最早的校园网环境下的管理信息系统,到今天已经有20多年了。目前电子校务平台已形成规模。该系统以学生、人事、财务、资产、办公、科研管理工作为核心的、覆盖管理部门主要业务范畴的综合业务系统。系统实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统一、安全的身份认证系统、数据交换平台,面向全校提供实时的信息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我校构建了一个数据安全保障及服务体系,保障平台的可靠运行。该系统全面支持协同办公和信息服务,有26个业务系统,支持22个职能管理单位、41个教学院系,用户数达6.8万人(含医学部),每日登录/操作用户数达1.08万人次,支持服务器84台,7×24小时运行。
3.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我校管理体系采用归口管理,统一指挥的原则。北京大学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我校技术支持体系包括三个安全防护层面。我们有大量工作要做,包括:进一步健全机制,建立信息安全责任体系;进一步加强建设,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逐步取消二级出口,将互联网出口汇集在网络中心统一管理,实现统一安全策略和管控;逐步取消二级域名,实现统一安全监测管控;全方位、周期性实施全校性安全监测,不断缩短周期提高精度;购置专业安全服务,对重点网站、信息系统定期进行专业性主动渗透测试。我们思想上要提高认识、增强防范意识、加强责任意识。
4.教学信息化
首先,教学环境信息化,包括建设多媒体教室、北京大学教学网——Blackboardlearn9.1;慕课等。其次,教学资源信息化包括课程信息化、讲座网等。最后,教学支持信息化包括培训、咨询等。北大的多媒体公共教室有278间,教室总计304间,覆盖率92%。多媒体公共教室中普通设备有中控、电脑、投影、扩音等;专门设备包括录播教室3间、音乐欣赏教室1间、互动反馈教室1间、远程交互授课教室2间。
Blackboard教学平台情况是:课程总数15274门,注册用户4.9万人;其中活跃课程数1890门,活跃用户1.3万人,平均每日6000用户登录访问,每月浏览页面30万次。
北大慕课的情况是:2013年3月项目启动,9月在国际两大著名慕课平台开课,包括edX4门,Coursera3门;2014年3月采用Coursera技术,搭建北大专有慕课平台“北大课程在线(MOOCS&SPOCS)”;2014年5月获阿里巴巴支持,开发“华文慕课”平台,2016年正月初一,32门北大课程同时开放;共开设课程91门,开课门次大于170次;注册学习者大于150万,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结课人数大于1万;建设目标是五年内推出100门课程。
北大优质课程资源包括:制作了北京大学的名师课、精品课、通选课及普通课等课件3500小时;制作优质课程248门;覆盖专业108个。
我们的讲座网累计发布讲座信息8642条,可点播讲座视频2719个,日平均点击率3000次;最高日访问量22899次。
5.电子文献资源
北大在国内高校中不仅以馆藏最丰富著称,还以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服务体系享誉海内外。我校各种数字资源学科门类齐全,引进的国内外数据库515个;电子期刊52450份、电子报纸1145份;各类电子图书和学位论文等280万册;多媒体实体资源大于53000件。同时,资源的访问量飞速增长:电子资源检索频次大于1.9亿/年,电子资源全文下载大于1900万篇/年,多媒体资源在线检索与点播频次大于190万次/年。我校数字扫描加工的古文献、民国图书、学位论文、教学参考书和民国旧报刊等资源超过2TB。
学校拥有近15TB本地数字资源,每年以7-8TB速度增长。“未名学术搜索”实现基于海量元数据仓储的新一代学术资源发现与获取系统,为读者提供更便捷的“一站式”检索,轻松搜索图书馆所有学术资源。
6.高性能计算
北大高性能计算的情况是:1963年购买第一台103计算机,成立计算中心,隶属数学力学系;1973年8月拥有北京大学与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50机;1984年购置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的分时多用户DPS8/52计算机;1997年底IBM公司赠送S/390主机;2001年7月购置IBMRS/6000SP3高性能计算机;2005年购置HPBeowulf高性能计算机,2012年退役;近期计划购置300TFlops计算能力高性能集群一台,规划5年建设3个主计算平台,并滚动发展,总计算能力达到1000T。
7.标准化体系
北大标准化体系情况是使用国家代码标准:13项——行政区划、性别、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程度、家庭关系、政治面貌、党派、婚姻状况、学位、专业技术职务、干部职务、学科分类。
2010年1月实施新的人员、单位编码标准:学生、教职工、合同制人员编码、单位编码;覆盖校本部、医学部、深圳研究生院。
探索和思考
加强统筹与整合。不是技术层面上,而是管理方面、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全面深化改革。在学校层面理顺关系,加强顶层设计,打破现有利益格局。加强廉政建设和预防腐败的要求,借助学校信息化平台,推进涉权事项的网上办理,约束岗位权力行使,控制权力运行流程,防止跨越环节办理,增强办理流程前后环节的制约,设置办理条件的核对程序,发现并记录违规操作,实现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痕迹管理。
须努力提升信息化对决策的辅助支撑作用。信息化社会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海量数据;信息化建设要加强对数据的整合、挖掘、分析,为各方面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和保障;海量数据是大学师生员工方方面面活动最原始、最鲜活的记录;做好标准化工作,做好保存保护工作。
建立高校战略与IT战略互动、融合的IT治理机制。IT治理的组织结构应从学校战略发展出发而不是从系统需求出发,明确IT治理角色,细化职责与责任。成功的IT治理不仅CIO参与,其他部门主管也须参与到流程批准和决策制定的工作中。有效的IT治理首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基础设备,也不是先进技术,而是要确定IT决策模式,明确定义职责、分工和决策权范围。识别IT治理相关需求,制定有效的路线图。
对学校IT治理能力的现状进行评估,自我分析与诊断。结合自身实际统一规划、设计并建立与IT决策相关的各种制度、IT战略、IT原则、IT标准、IT架构、IT管理政策,以及各项具体任务。
北京大学副校长 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