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圩江:我的湿地庄园——桂水十记之三
- 来源:红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5-15 16:27
一、烟村白鹭,野水人家
来南方之后我考察不少地方,最终决定在西乡塘区的心圩江边购房安家,一晃十年。透过小区西侧栏杆能看到一汪江水,对岸是广西最大的动物园。每天清晨,动物园各样奇奇怪怪的鸟鸣飘过江面,可想而知那种万鸟齐鸣的情形多么壮观,所以小区居民都起得早。心圩江桥南北两侧水域稍宽,起了个极风雅的名叫明月湖。全国明月湖无以数计,大凡月明星稀水面广阔皆可名之,只是重复太多就显得俗。这片水草地带也称“心圩江湿地公园”,这名很绿色,最能抚慰人。
湿地公园的好处就是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更令我欣喜的是,心圩江湿地吸引越来越多的白鹭来栖息。每当我看到那些白鹭在芦苇丛中飞翔,就觉得身居闹市心却变得广阔。北边有绵延起伏的高峰岭,又有天雹水库、龙门水库,山水相依,鸟语花香,心圩江这片湿地就有了灵气。虽不及西子湖明媚,然南国湖光山色与山村田园之野趣却总能让我流连忘返。我感觉拥有了自己的庄园,拥有了自己的村庄和土地。我经常像个老员外,以老成的目光在湖边察看庄园的稻谷与收成。
但很少有人知道,我来邕城之初的心圩江却没有如此风情,而是河床裸露长满杂灌和野草,附近上尧村的村民在江底画地为界,他们铲除灌木丛,开垦了大量的荒地种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心圩江实际上是片颇具规模的菜地。这种情形一直到2012年9月份才有了改观。南宁中国水城建设从2007年开始,计划调可利江的水补充到心圩江。两江之间开挖一条人工运河以沟通。五年之后,全长4000米的可心运河正式竣工。
心圩江是邕江支流。要把干涸的心圩江变成一座湖,需在入口处筑坝拦水,坝址就选在心圩江桥南两百米处,俗称滚水坝。滚水坝总长500多米,其功能就是让湖面水位保持在70.8米高程,同时溢出湖水以流通。水的吐纳形成了山水的灵动,有水的地方生命才旺盛。心圩江蓄水的那几天我一直在江边观察,看水位一天天上涨,大片灌木丛和菜地被水淹没,如同淹没了那些荒芜空荡的岁月,一片小湖泊蓬勃诞生。
按照原来的设想,从可利江的相思湖到心圩江的明月湖原是要通航的,就是说可以坐船观赏心圩江的湿地美景。这也一直为我所企盼。从相思湖坐上船,经可心运河直达明月湖,再从明月湖向南,渡过心圩江大桥,那游船就直达我家小院的花墙边,全长十公里。只见两岸花柳碧水依依,最后看见我家小院花墙上披挂着泼天艳红的三角梅,那是件多么浪漫的事。
南宁拥有绿城、水城的别称。绿城得到公认,只是很多人对水城不太理解,河流湖泊没想象中那么多,何以称水城?事实上,南宁城自古就是座水城,一个“邕”字就能说明一切,只是后来人口膨胀造成人地矛盾,填湖造地也就在所难免。现在重整湖泊,让水回归,也算是对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一次反思。时代变迁太快,很多江河消失,还有一些河道近乎湮没。但是,就我所见,在我生活的江北西乡塘区或多或少还有一些河流的影子,比如从西向东就有石埠河、西明江、可利江、心圩江、朝阳溪、竹排江、那平江等,它们一字排开由北向南汇入邕江。
心圩江的水来自可利江,那么可利江的水又从何而来?2016年秋天,我行走了很长的路寻找心圩江的水源地。这是一次徒步考察,我走过可心运河,然后沿着可利江北上一直走到天雹水库。
二、一个老乡长的心圩江往事
考察天雹水库之前,我专程登门拜访了原南宁市郊区心圩乡乡长陆寿成老师,我想从老乡长的回忆里了解心圩江的往事。陆老师目前退休在家,居住在友爱北路西乡塘区政府第二办公区大院里。我到访的时候陆老师正在编辑自己的作品集。说起心圩乡那片土地,老乡长很激动,他从1993年至1996年担任心圩乡乡长,那里的山川草木无不了然于心。他告诉我,心圩江一带,曾经是南宁最好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我问老乡长,那到底有什么样的鱼又产什么样的米呢?于是,老乡长滔滔不绝,讲述了他心中的心圩江。
可利江发源于武鸣县双桥镇尾燕岭,那里是陆乡长的故乡。心圩江有三处水源:龙门水库、天雹水库、老虎岭水库。龙门水库在今西乡塘区心圩街道办事处北4.5公里处,1976年建成。这是高峰岭上一处微型湖泊,站在高处可见四周群山环抱,树林密布,山谷沟涧纵横,流水汇集成河,似巨龙自山中飞出,故称龙门。今龙门水库已被开发,山间草木秀润,可荫可息,令人旷神怡情。
心圩江截流之前基本无水,平时只有在雨季才有一点流量,一直是附近上尧村村民们的菜地。陆老师任心圩乡乡长之际,中国的改革正在大地上如火如荼进行。陆乡长带领两万多心圩乡人进行了“心圩6322农业结构调整工程”。原来乡民多以种水稻、蔬菜为业,也产少量柑橘与葡萄。经过全盘考察,全乡有一千多亩水塘,陆乡长决定扩大水塘面积。陆乡长带领心圩乡人对中低产水田进行了改造,发展养鱼养虾等副业,使全乡鱼塘面积扩大到两千多亩。
心圩乡水利不断完善,成了南宁市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盛产油粘细米。陆乡长满含深情向我介绍了这种细米的来龙去脉。
心圩乡所在地相当于一个小平原,新中国成立前有水旱地一万八千多亩。这里背倚高峰岭,山上大量腐殖质等有机养分顺水而下进入农田,成为油粘细米品质出众最重要的原因。再加上水利便利,这里有龙门江、三北江和发源于茶山麓、鸡曲麓的两条山溪,每年可种早晚两季稻。其中品质最佳者当属晚稻,品种有白壳、竹粘、水芽、大糯。白壳与竹粘又是上等优质米,米粒细而满身天然油光,是最正宗的油粘细米。次者为水芽细米。
油粘细米的品质之佳还在于心圩人特别的加工过程。首先用人工推磨脱壳,此谓糙米,再放入石臼,拥杵舂臼。这个过程碎米少,显出自然油光。煮饭后每颗米粒色泽清白,饭粒油亮,口感香软,无须用菜下饭。这是老辈南宁市民最喜爱的细米,每至收获季节,很多人都骑着单车前来购买。
但是这样的优质细米却有一个缺点,就是产量很低,亩产只有150公斤至200公斤。2014年,袁隆平在南宁五塘镇试种晚稻新品种,现场测产验收,亩产干谷竟达763.8公斤。优质油粘细米产量低,经常供不应求。那时除解决自己口粮还要完成交售给国家的公粮任务,心圩乡人口也快速增长,只好改种高产品种,至1990年前后,皆以杂优品种为主,亩产有500公斤。产量高了米粒也粗了,质量上根本无法与油粘细米媲美。尽管如此,心圩乡所产稻米仍然供不应求,成为南宁市民煮粥做饭的首选。只是,如今的心圩乡早已成为闹市,那些稻田已成为历史的记忆。
陆乡长回忆里的心圩乡不只有鱼塘和优质稻米,心圩乡还产莲藕。那时心圩人种藕的也很多,基本上集中在振兴村陈屋塘一带(今南宁高新区振兴村陈屋坡),南宁人称之为陈塘藕。这是心圩乡除油粘细米之外又一种引以为自豪的特产,被誉为藕中上品。不可思议的是,陈塘藕的种植工艺居然是祖传的,已延续了十二代人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每年五六月莲藕花开,荷塘溢满清香。其株形较高,花朵硕大,淡红色,每年到十一月、十二月便到采藕季节。陈塘藕长在淤泥里,深达一米,村民采藕之后从不漂洗,这灰黑色的淤泥是陈塘藕身份的标志。陈塘藕的特点是藕茎粗大,节长,质细洁白,不管是凉拌还是清炒无不甘脆爽口。
三、南宁重阳日记
心圩江这片古老的土地曾经迎来伟大的地理学家、探险家徐霞客的到访。徐霞客从横县溯邕江而上,用了六天时间才到达江南的亭子渡(今江南亭子码头)并在船上住了一晚,崇祯十年(1637年)八月二十三日早上渡过邕江抵达南宁城下(今民生码头)。从此,徐霞客在南宁生活、考察了30多天,其间还经历了与友人的生死离别,可想而知,在南宁的30多天应该是徐霞客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日子。遗憾的是,这30多天的日记怎么也找不到了。后来,日记的整理者季梦良翻箱倒柜找遍了徐霞客的所有行李包袱,还是一无所获。
稍许宽慰的是,季梦良于乱帙之中意外找到一篇南宁日记。日记虽未注明日期,但参照徐霞客另写的重阳登罗秀山的诗可知,这篇日记作品写于重阳节,是徐霞客在南宁30多天生活中仅存的一篇,全篇只七百字左右,弥足珍贵,研究者命名为《南宁重阳日记》。而这篇日记的主要内容,正是重阳节那天,徐霞客在心圩江一带的考察记录。
细看这篇日记,徐霞客基本上是以心圩江为中心行走了一圈。他首先出现的地点是在镇北桥,此桥建于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数次损毁重建,是南宁朝阳溪上的古桥之一。徐霞客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地方?
原来,徐霞客和两位随从住在崇善寺。崇善寺是南宁著名古刹,其旧址在今南宁市第一中学内(原寺民国时损毁,今一中有徐霞客塑像)。崇善寺到镇北桥也就一里多路。镇北桥边有座关帝庙。据《南宁府志》记载,当时南宁有四座关帝庙,而镇北桥附近的这座庙规模很小。徐霞客过了镇北桥、关帝庙,向西北方向行走,遇到心圩江,过江之后向北行走二里路,到达心圩、罗赖村附近。罗赖村是南宁北郊的古老村庄。村前原有一座小水库,叫下塄水库,车辆可绕堤行驶,这里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称永和村。罗赖村的村名能出现在徐霞客的日记里,可见此村由来已久,最初由那赖坡和罗屋两个小村落组成,故取名罗赖。
徐霞客从罗赖村前转身向东北行走了二里路,到达赤土村(今赤里村)。在这里,徐霞客看到一条小溪:“过赤土村之西,有小水自西南东潆山麓,绕赤土下中圩。”为了寻找这条小水,我在心圩北面的绕城高速一带进行走访,确认徐霞客记载的那条“小水”为龙门溪,也称龙门江。根据陆乡长介绍,龙门溪发源于香炉岭南麓一带的山岭,由七十营、旧营坪、长额营等各支麓的山溪汇合而成,因山溪流过一座名为龙桥的天然石桥,故名龙门江。正常年景,江水流量丰富,长年累月源源不断与心圩江汇合流入邕江。
心圩、罗赖、赤土三村,皆属心圩江流域。这里地势平坦,山溪纵横,徐霞客决定登山看个清楚。他选择了位于赤土村附近的罗秀山。徐霞客笔下的罗秀山位于何处?《南宁市郊区志》上记载:“罗秀山,又名铜鼓山,位于安吉镇大塘村赤里坡,海拔136.9米。相传晋代名士罗秀隐居修行后成仙而去,碑刻记载唐朝大历三年有僧士在山上建寺,名为罗秀寺,罗秀山因此得名。”
“罗峰晓霞”是古邕州八景之一,今无踪影。其实这样的山丘在整个高峰岭一带十分常见,比之高大的山头比比皆是。何以罗峰能成一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罗峰处于高峰岭南麓,每每旭日初升,则见凝烟袅袅,霞光泼彩。如此美景,徐霞客觉得“峰顶不可不一登”。
如此美景,让徐霞客登眺徘徊。至峰顶,徐霞客基本看清了南宁的山川地貌,并作了详细说明。走着走着,徐霞客在罗秀山上迷路了。好在山不太高,走完一程之后看到山下田峒。下山之后进入赤土村,借宿于陆姓家里。这天是重阳节,徐霞客登高作赋,不负芳辰,最后在村民家中记下了这一天的游历,而这篇日记成为30多天南宁日记中仅存的一页。虽然时代久远,如今读起来却似一部清晰的纪录片,让我们有幸看到明朝末年南宁城北迷人的心圩江风情。
四、天雹江筑坝记
天雹水库原为可利江之源,今可利江与心圩江通,故也可视是心圩江之源。这片土地一直属于心圩乡行政范围,陆乡长给我讲述了世代心圩人修筑天雹水库的传奇故事。陆乡长提供的材料表明,水库形成之前,这片山溪叫吞雹江,也叫三北江,是发源于武鸣的伊岭,流经甘村、马定、唐厉、纳天、天雹岭山麓,汇合绿林、洪水、浔香周围山溪而形成的一条长年奔流不息的江水,经可利江奔向邕江。
山溪直入邕江,周边的水田却无法得到灌溉,遇到大旱之年面对滚滚江水束手无策。南宁地方志上曾多次记载严重旱情,例如,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宣化县(今南宁)发生大旱,翌年米贵,五十余钱一市斤,饿殍枕籍,卖儿卖女者数以万计。引江灌溉成了心圩人祖祖辈辈的梦想。
第一次筑坝拦水发生在明代。心圩乡一带的族长们聚集在一起商量着如何筑坝。最终决定在大座岭脚处堵江塞塍。可是,在那个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时代,靠人拉肩扛筑坝拦江谈何容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筑起的水坝,很快就被湍急的江水冲溃。大家望着滔滔江水一筹莫展。乡里头人请来巫师作法。巫者说:强堵江水恐违天意,触怒山神必招水患。众人唯唯。至此,堵江拦水之事作罢。
一边是流不尽的江水,一边是干渴焦枯的禾苗,遇到旱情,百姓颗粒无收。引江灌溉的想法在心圩人的脑海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到清康熙年间,心圩江人决定再次筑坝拦江。这一次把坝址选定在三北江上游的罄狗岭嘴与大座岭相近的峡谷处(今天雹大坝处)。这回采用巨石滚落法堵拦江水。同时为坝体安全,在边上筑有泄洪道。据陆乡长回忆,修天雹水库前,这里还遗留大量石滚。然而,毕竟在设计方面缺少科学方法,石坝虽然修成,但到雨季时山洪暴发,石坝再次被洪水冲垮,不仅如此,还冲走了陈村的两头耕牛。
三北江如此蛮横,心圩乡人并没有屈服,他们激起更加顽强的斗志。时光进入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心圩人重整旗鼓,准备第三次筑坝。如此巨大的工程,需要投入相当一笔资金。为了彻底解决心圩乡一带的旱情,这一次,心圩乡最富有的五位文武乡绅联合出手,慷慨解囊,投资拦江筑坝这项水利工程。这五叟是:庠生(秀才)梁自狱、国学生谢辉藩、武举谢辉翰、庠生谢官宪、武生谢凌云。面对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五叟出资雇请成百上千的民工。一时间,整个心圩乡都在忙碌,一场大规模拦截三北江的战役即将打响。开工时,从大座岭脚至坝底的两岸,都是打铁工匠的工棚,长年累月叮叮当当锻打钢凿和铁锄,其场面犹如打铁一条街。
初选坝址在钓鱼坡处,后因出现险情,又选在上游浔香麓口之下。这次采用了一项新技术,坝基用松木打基础,坝身全部用石灰混合河沙、蔗糖筑成,坝体十分坚固。这一次拦江终于成功,解决了心圩乡部分稻田的灌溉问题。这是南宁古代水利史上罕见的一页,是心圩乡人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界进行的一次强有力的对抗。为纪念五叟慷慨出资的善举,人们在大座岭建庙一座,刻碑记载其事,以供后人垂念。
但是这样的水利工程根本无法令全乡旱情改观。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政府派水利专家实地勘查,决定修筑天雹水库,心圩乡一带的旱情才得到了完全的改变。灌溉面积18500亩,涵盖心圩、安吉大塘、上尧陈村、罗文四联一带田地,使这片乡村变成了真正的鱼米之乡。
荣幸的是我生活在心圩乡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天雹水库是我经常游览的一处。这里空气清新,最宜休闲。登临大坝,碧波如镜。峡谷内悠远幽深,山间清泉凛冽。四周山峰绿树笼烟,更见白鹭点点,山野花草烂漫无际。我一直想进行一次徒步旅行,从天雹水库出发一直向北,穿过长客林场直到甘圩镇。从延河林场一直向西,这段四十公里长的山岭诡异而奇特,人迹罕至,我称之为“高峰西岭”。我甚至无法确定吸引我的到底是古老的心圩江还是这段山岭。在将来的某一天,高峰西岭将会超过青秀山而成为又一座庞大的城市公园,它将武鸣和南宁真正融为一体。而我将固守在这个布满水库、河流与湿地的村庄,固守在这片土地上不停地寻找和写作。(朱千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