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来自部分投资人的声音
- 来源:足球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5-31 14:00
中超新政颁布,大多数足球圈业内人士保持了沉默,表面的平静底下,到底有怎样的潮流暗涌?记者采访了几位中超中甲的投资人,听到了他们的意见。
规则制定者走进了误区
“我不知道新规是谁定的,初步判断好像不是足协这个层面的领导决策的,反正不管规矩是谁定的,我觉得他们都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把中国足球顶级联赛当成了培养年轻球员的唯一平台,让所谓的超龄(超U23)和U23(含以下)球员打起了内战,这哪行啊!难道年轻球员是球员,超过23岁的就活该被淘汰被放弃吗?足球是一项团队运动,年轻球员的成长应该是老带新,而不是年轻球员上去随便踢就可以的!”这是第一位投资人的观点。
在这位投资人看来,从年初至今所有政策,都显示,上头的态度很鲜明,就是要大家使用年轻球员,如果你不愿意主动去用,那么就强迫你去用。“以前大连足球是有很多年轻人的,徐弘、张恩华、李明、孙继海,后来还有后来的胡兆军、张耀坤、冯潇霆、赵旭日……你们以为大连球员就是一夜之间全冒出来的,其实他们也是一批批上位的,有老一批带着新的一批,每年冒出来两三个,但是这种冒出来不是谁指定的,有能力是前提,然后上来老的带一带。大连足球以前之所以好,就是因为有老球员是年轻球员学习的榜样,一点点成长,没有形成内耗和内斗。也没有上头政策干涉必须用谁不用谁,所以顺其自然成长起来。”这位投资人认为,你要培养年轻球员,也要给他良好的、有竞争的成长环境,否则就算强行增加比赛机会,也毫无益处。
看看国外俱乐部怎么做的
“我们制定政策不能总是一拍脑门就来,至少也要看看别的国家是怎么做的。我们不是跟德国要全面展开合作吗?那么我们能不能像德国足协那样,动动脑筋,制定一些能够符合本国足球现状的规定。”第二位投资人给记者介绍了他了解到的德国足球的情况。
数年前,为了抑制大俱乐部的短期投机行为,足协规定一线队注册球员中必须至少有12名德国青训系统培养的球员,是不是德国人不重要,重要的全部都是在德国体系中从小长大的,一旦成材后德国足协就把他们归化成德国人为德国队效力。这12名德国青训系统培养的球员还有个8+4规定,4名15至21周岁在本俱乐部效力时间必须超过36个月的年轻球员才能在一线队注册,也就是说如果一家德甲俱乐部从来没培养过4个年轻球员长达3年以上时间,那其一线队就注册不了这个“4”,注册不了这个“4”就会被足协处罚降级,所以这政策其实是倒逼职业俱乐部搞青训。至于另外8个,可以是你自己培养的,也可以是其它德国俱乐部培养的你买来的,但是必须是其它德国俱乐部培养的,买外国俱乐部培养的是不被允许的。
德国足协的大方向是:必须培养本国球员,而且要重视培养年轻球员,但是至于什么时候用,几岁用,那就不给你规定太死板,这也就不会造成年轻球员与超龄球员抢饭碗的问题了。
德国这套做法不能照搬,因为我们第一不能规划球员,第二我们根本就没有一个完善的本国青训体系,这位投资人告诉记者:“我们都呼吁多久了,希望中国足协能够早日制定一个符合全国青少年培养的统一大纲,分不同年龄段,然后各个俱乐部都按照统一大纲搞青训,培养球员;第二,我们弄再多球员有什么用,根本没有高质量比赛给他们可打,人家德国有完整的高质量U系列周末周赛制比赛,我们光是召集一批人训练,或者每年就拉到梧州北海的打一些泥塘里的比赛,要么就是赛会制比赛,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不解决,就只是盯着顶级联赛几个主力位置,有意义吗?”(注:周赛制青超联赛今年已经开始试行)
引援“奢侈税”应该师出有名
“中国足球为什么总是要堵和补,总是干亡羊补牢的事情,就不能疏导吗?如果真想削减天价外援,需要大家交奢侈税,那么这个税收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为了让中超有钱的投资人去更多投入青训?你现在这种只要买得贵”青训基金“就交得多的模式,确实能够堵住天价外援进中超,但是中超观赏度下降了,精彩程度下降了,对于球员的锻炼平台下降了,这是一种胜利吗?同时,你让中超投资人拿出同样份额的钱投入所谓的青训基金,一点说法都没有,你觉得谁会心甘情愿去投?说白了,就算堵住了天价外援的引进,根本没有激发投资人妥善使用资金的热情。这是一种胜利吗?”这是第三位投资人上来就对记者的一通抱怨。
在这位投资人看来,做任何事,上头可以要求,但是最好“师出有名”,“你比如说有的俱乐部就是有钱,你不让他花钱了,可以,那么他省下这笔钱就一定搞青训了吗?你觉得你强迫U23上场就能挟持投资人了?大不了最后就是一拍两散不玩了。限制天价引援越炒越高的市场,我支持,但是你让我拿出一笔钱投入到基金会里,是不是能够给个说法,比如说,谁投资最多,用这个基金培养出来的球员,谁就有优先挑选权,有更大的话语权?谁注入资金越大应该是谁获益最大,这是基本的道理吧。否则我纯粹罚款交上去的钱,你发展培养出来的人跟我一毛钱关系没有,那我干嘛投入?”
真想用新人那就减负扩军
“现在上头的意思不就是希望多用新人吗?眼看着东京奥运会和2022世界杯,我们不都希望能够出线吗?所以现在这新政的意思肯定是要给未来大赛打基础,我也看懂了。但是就中超这么几支队,你能够锻炼几个新人?就这么年年23和24的轮换,又能起到多少锻炼效果,真想多挖掘苗子,还得是扩大锻炼新人的平台,但是同时你也不能让当打球员失业啊,所以最好的就是扩军,或者只升不降,同时大力发展U系列比赛。多条腿走路,这样才能保证年轻人能够得到锻炼,适龄球员不至于失业,达到共赢目的。”第四位投资人觉得可以考虑扩军了。
这位投资人喜欢看微博,他看到了黄博文、王永珀等球员的微博,“黄博文、王永珀、崔鹏,这批球员都是87的,他们刚开始活跃的2004和2005年,他们的能力强是一方面,还有个背景是,当时的中超联赛是没有升降级的,再早一点,还是甲A的时候,2001和2002是没有升降级的,那时候胡兆军、陈涛这批也打上比赛了。但是你再看85往后的89这批球员,他们17或者18岁的时候,中超是有升降级的,你现在让各队放开使用U23球员,但是哪个主教练都有保级的压力,谁敢用?降级了谁负责?绿城的例子不是摆在眼前?今年河南建业倒是敢用U23,成绩不稳也是事实,要是他们也有闪失,你告诉我,哪个球队还敢大批量真正去给U23机会?”在这位投资人看来,我们没有在保持升降级情况下还有大批年轻球员成长起来的历史经验可借鉴。
那么停止升降级是不是一种倒退呢?“那就看管理层到底怎么想了,两全其美的办法现在看来不多,既然盯上了顶级联赛的锻炼机会,非要把年轻球员放在这上面锻炼,那么你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大家吃定心丸,要不然就是不伦不类,大家都对付。重点不是取消降级,而是加大锻炼的平台,中超联赛队伍太少了,日本都有18支一线队,我们这么大个国家才16支,咱们不说扩充到32支,但是至少24支是应该有的,再扩出来8支球队,这样就又增加了数百人的就业机会,在外援的引进政策方面可以做出限额,防止多出来的球队更多名额又给外援抢了,同时强化各个球队梯队建设,每支球队必须有U19、U17和U15三支梯队,更多了更好,但是这三个必须有,然后这三线梯队打联赛,把年轻球员在这样的平台上锻炼,练好了自然会有人晋升一队,除了这些比赛,南北分区也打U系列的比赛,总之就是多给年轻球员比赛平台,别总盯着一线队的平台,这种拔苗助长上去的对于年轻球员成长也未必是好事。”在投资人看来,像大连一方、杭州绿城、深圳佳兆业、北京人和这样的球队,无论是他们所在的城市和球队发展的能力和实力,都可以让他们往中超靠拢,还有武汉卓尔,中国大的一线城市应该给他们打顶级联赛的机会,然后带动本城市、本地区足球基础的发展,带动青训,用扩大青少年成长平台的方法去提升足球未来,比盯着中超几个有限的出场名额去制造“内讧”要好得多。
记者贾岩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