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焦虑症

  人这辈子只要还在呼吸,就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种压力之中。刚出生时有生存的压力,小时候贪玩没做作业怕被老师骂,女生回家晚了爹妈要唠叨,应试教育的成绩压力,毕业之后职场的竞争,买房、结婚、生子……等等等等。如果说,这辈子你没有焦虑的天数,如果能超过26天(即二战之后地球上没有发生战争的天数),那么你就已经超过一般人儿了。是不是很惊喜?所以说,关于焦虑症这种事情哪,说严重也严重,说不严重也不严重。做人呐最重要的就是开心,你饿不饿啊,不如我把焦虑症的种种掰碎了给你吃啊。

  焦虑症到底是什么鬼?

  4年前,全球第一家广告公司智威汤逊对全球27个国家的消费者调查发现,有71%的人处于焦虑状态(中国这一数据为57%),并总结出了10种可以直接去找医生约茶的症状。

  1.过度担心。广泛性焦虑症的特点就是思虑过多。若一周担忧超过4天,持续半年,并且恶劣情绪让人痛苦,并影响生活和工作,就可能是焦虑症了。

  2.睡眠问题。难以入睡或睡不安稳往往与焦虑有关。许多焦虑患者睡前对一些事情胡思乱想,就像大脑“堵车”,甚至醒来后也难以平静。

  3.非理性的恐惧。恐惧症是焦虑症的一种。有些人长期心怀恐惧,却没有具体的害怕对象,就可能是焦虑症在作怪了。

  4.肌肉紧张。双手握拳、背部僵硬、紧捏下巴……焦虑的人往往整个身体肌肉都是僵硬的。可通过定期运动来减压。

  5.慢性消化不良。胃肠道对心理压力非常敏感,因此,焦虑常会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最为常见的是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胃部绞痛、腹胀、便秘或腹泻。

  6.怯场。有些人对社交存在强烈的恐惧感,甚至花大量时间来思虑即将到来的社交活动;在社交场合极不舒服,也不知道如何调节。这些症状让他们难以维持社会关系,工作或学业受挫。

  7.惊恐发作。表现为突如其来的恐惧感和无助感,常持续几分钟,伴随呼吸困难、手脚麻木、大汗淋漓、头晕乏力等。

  8.重温伤害。一项研究表明,社交焦虑症患者往往存在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类似的重温伤害现象,比如脑海中反复重现以往被人嘲笑的画面。

  9.反复倾诉。有些人遭遇一点小事就向身边每个人反复倾诉,就像“祥林嫂”一样,可能是焦虑的迹象。

  10.自我怀疑。有些人会围绕某一个问题反复质疑自己,比如“我爱我的丈夫吗”、“我是有能力的人吗”等。这些质疑往往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回答的,也不是绝对的,但他们非要得出一个确切答案,弄得自己很累。

  看过这些之后,我估计大多数人的反应跟我一样,这是什么鬼,我这种程度也必须要去见心理医生甚至吃点什么苯二氮卓类药物?我的天,赶紧失个眠压压惊。那么到底焦虑症是怎么定义的呢?

  度娘的解释是: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英文写法为anxiety,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发作(惊恐障碍)两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其实我们可以简单一些,将焦虑症分为广泛性焦虑和病理性焦虑,后者也大多表现为惊恐症。值得一提的是,强迫症和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原本归类于焦虑症,只不过后来被独立了出去。

  人人都有的广泛性焦虑症

  严格意义上来说,根据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焦虑症其实范围非常宽泛,比如常见的学习和工作压力太大,导致普通人潜意识中激发自我回避意识,从而形成拖延症,以及对deadline的恐慌,以及由此导致的厌学或是失眠。再比如社交焦虑,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召集了960名参与者,对他们花在“非死不可”上的时间进行评估。95%的研究对象使用“非死不可”,每天花在上面的时间超过1小时。在社交网站上花时间最多的人更有可能发生饮食失调,并且更看重别人对他们的评论及点赞的数量,还喜欢把自己的照片与其他人做比较,从而引发焦虑。即便是你不怎么关注社交,那么电量焦虑你一定不会陌生,如今几乎每个拥有智能手机的人,都会因为手机电量低于一定比例而感到惊慌,而会引发恐慌的剩余电量比例越高的人,显然也越容易在生活中其他方面承担更高的焦虑风险。

  心理学家认为,广泛性焦虑症如今可以看作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但有着极高的研究意义。比如说焦虑会让人纯天然无公害地产生两种应对表现:fight or flight,也就是战斗或逃跑。多数心理学者也认为焦虑会继续产生焦虑。《美国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篇学术报告曾对1355名美国成年男女进行了长达9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与几乎没有精神压力的人相比,那些时常感到精神压力大的人更容易身体发胖或患肥胖症。体重指数本来就超标的人如果时常感到精神压力大,他们会更容易“胖上加胖”。这就是焦虑恶性循环的一个常见表现。

  此外,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吸收是成平方数增长的,但人类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很好地调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阶段,由此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这被称作“知识焦虑症”。它的表现为,过量地吸收信息,并非是一个主动意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被动的行为。心理学家从日常咨询中看,每天连续看电视、听广播的人和每天都泡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的人都很容易引发焦虑。从职业来讲,记者、广告员、信息员、网站管理员、情报人员、监听人员、间谍、声纳员等都是该症的高发人群。也由此形成一种论断,学历越高的人,患有焦虑症的比例也越高。

  更为可怕的病理性焦虑

  通常来说,普通人所经常感受到压力而产生的烦躁不安、失眠健忘、冲动易怒或是其他短时反应,都只能算是广泛性焦虑症。这类焦虑症,往往随着考试结束或是工作目标达成,便会快速消失。而病理性焦虑则并非如此,甚至需要长达数年的坚持服药和心理辅导才能缓解,是的,只能说缓解,因为没有任何一种药物或是一位医生敢保证每一个病理性焦虑病人能痊愈。

  病理性焦虑的典型表现有以下几种,突然感到气短,头晕或轻度头痛,晕厥,震颤,不真实感,口干,难以集中思想或讲话,视物模糊,心悸,心脏剧跳,恶心,出汗,同时出现强烈的恐惧感。大多数患者在反复出现惊恐发作之后的间歇期,常担心再次发病,因而紧张不安,也可出现一些自主神经活动亢进的症状,称为预期性焦虑,可持续1个月以上。

  那么如何区分病理性焦虑?标准有三个,第一是焦虑强度是否可以受理智支配,第二是持续时间是否过长,第三是其症状在多大程度上干扰到了你的正常生活。而且由于强烈的恐惧感,患者难以忍受,常立即要求给予紧急帮助,在发作的间歇期,60%的患者由于担心发病时得不到帮助,因而主动回避一些活动,如不愿单独出门,不愿到人多的热闹场所,不愿乘车旅行等,或出门时要他人陪伴。

  那么为何有人会产生病理性焦虑?以常见的社交焦虑为例,精神分析取向心理咨询师俞林鑫在知乎上曾这样分析:“我们设想一个婴儿,因为肚子饿而大哭,他着急地想吃奶以缓解生理上的紧张,他是那么地渴望乳房的出现。此时,会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种情况是乳房及时地出现了,婴儿吮吸乳房时焦虑马上得到了缓解,他体验到也与乳房融为一体的愉悦。此时,他觉得乳房是好的,他也是好的,这种积极的经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自体感和对外界他人的信任感,这会是一个安全感很充分的婴儿。第二种情况是,乳房迟迟不出现,或者乳房有时出现有时又不出现,婴儿频频处于需要满足的受挫状态,并感到强烈的焦虑和愤怒。此时,他对乳房投射了敌意,他会觉得乳房是坏的,可恶的,折磨人的;同时,他会觉得自己是糟糕的,坏的,令人讨厌的。这些消极经验便形成了婴儿糟糕的自体感以及对外界他人的敌意与怀疑。

  一岁时哺育的经历及相关的体验构成了一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原型,这便是内在的依恋关系模型。”

  心理学家认为,造成病理性焦虑症的主要原因有两个:1.具有特殊的身体体质,较敏感的自律神经系反应;2.特殊的敏感性格倾向与神经质个性。这两类原因往往让人们在面临特殊的心理社会压力后引发内在的心理冲突而导致精神相关症状。这两点综合起来就是所谓的神经质人格。神经质人格是指个性敏感,易对芝麻小事紧张兮兮,性急,脾气暴躁,操心过度等,其行为会呈现出下列的三种特质:第一种是完美主义倾向,第二种的现方式是自卑倾向,第三种为过度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即所谓的“具虑病倾向”,用普通话来讲就是“怕死”。

  其实在一般的健康检查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属于患有精神官能症症状的,但一般而言病况并不严重,有的虽然维持在神经质的状态,并不一定需要接受精神科的心理治疗。但一旦有明确严重的病理性焦虑症状,建议还是尽早去和医生讨论下世界和平问题,具体治疗手段就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列了。

  这个世界的奇葩减压方式

  让我们回到人人都有的广泛性焦虑症,因为各种因为压力而产生的烦躁、易怒、失眠或是不自觉的肢体动作,更具普遍性。那么除了恐怖片、德云社、KTV或是疯狂购物什么的,这里我专门从国内各社交平台摘选了一些有趣的减压绝招,让时刻都被世界恶意包围的我们也来感受下奇葩人族的奇思妙想。

  1.每次压力很大的时候,晚上就会做梦,自己当主角或配角或旁白,经历着或见证着各种悲伤结局的发生。各种煽情,各位痛心,直到把自己哭醒。醒来后,神清气爽。

  2.自己和自己对话。

  3.把面临的压力写下来,然后撕碎这张纸。

  4.洗衣服、洗马桶、做清洁……还有不停的刷牙和洗手。

  5.去医院随便挂个普通门诊,感受其他病人的痛苦,顺便给自己来个体检。

  6.去超市,把手不停插入各种大米或是豆子里,修炼铁砂掌。

  7.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解压文件。

  8.去听ASMR耳搔。

  9.买奶嘴回来给自己咬。

  10.自己写小说,然后虐死里面的男女主。

  11.在网上随便找个脑残,强行开撕,最好把智商压到和他一个水平再撕。

  12.找个现场招聘会去看看,看到那么多人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苦恼,自己会觉得现在工作上的那点破事也不算啥。

  13.找个兴趣爱好,数独、拼图、画画或者是去做字幕,很正能量的方式。

  值得一试的减压神器

  1.转笔

  当你感到无聊或者焦虑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手痒难耐,非得做点什么才安心?比如当年学生时代,几乎人人都爱的转笔手艺,上课听讲要转,走神发呆也要转,做不出题目抓耳挠腮更要不停地转,总之双手永远闲不住……而现在,转笔可是一项极富观赏性的休闲运动。

  2.指尖陀螺

  这个看起来简单精致的小玩意,在外网早已俘获了一大票粉丝。采用自动数控加工,再进行人工打磨、组装,看似简单,但轴承和精度把控得恰到好处,转起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变着花样玩,根本停不下来,这也是它最吸引人的一点。随着指尖陀螺的大火,国内外不少品牌都开始争相生产类似的产品,价格几十到几千不等,喜欢的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选择相应价位的指尖陀螺。

  3.Fidget Cube

  Fidget Cube第一代在去年开始众筹,骰子造型的6个面都有不同的玩法。FidgetCube二代在原有的小立方体的基础上又增加了6个面,每一面有着不同的小机关。除了一代已经有的齿轮、按钮、旋转开关等,还新增了方便收纳的硅胶绳和可以随便捏的硅胶球等。无论是平时喜欢按笔盖、滚齿轮还是反复摩擦平复心情,都能找到一种你喜欢的方式去舒缓手痒痒的心情。

  4.懒蛋蛋发泄球

  懒蛋蛋又称蛋黄哥,这个出自日本小短片的动画形象,一直是备受大家喜爱的,各种相关周边也都卖得火热。比如之前微博上大火的懒蛋蛋呕吐恶搞小玩具,中间的奶黄挤出去又吸回来,吸回来再挤出去,酸爽得根本停不下来。半透明鸡蛋造型,中间藏着一只萌萌的懒蛋蛋。可以随便揉捏成任意形状,而且有坐姿和躺姿两种样子可选,价格也不贵。

  5.Cao maru

  日本设计师吉田磨西子根据人脸表情分别设计了“Ge!(惊恐)”、“Ni!(浅笑)”、“Pu!(愤怒)”、“Ho!(放心)”等4种不同造型的表情包,看上去又喜欢又欠揍。每个人脸发泄球都是手工制作的,手感相当好,而且抗击打能力很出色,无论是生拉硬拽,还是尽情挤压蹂躏,甚至是不爽了甩出去,都可以恢复如初。

  6.Kinetic Sand

  动力沙是一种由沙子和疏水性液体组成的一种类似于粘土的玩具,又称“魔术沙”。因为本身动力沙相互之间会有一定的黏性,但不会附着在其他物体和表面上,所以能够放在模具里形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动力沙最吸引的地方,应该就是它的可塑性。你可以把它变成任意你喜欢的形状,然后推倒它,或者用各种工具切它、削它、摧残他……

  7.WOZZ陀螺

  似乎现在大家对这种能自转到根本停不下来的小玩意尤其感兴趣,有网友表示“我竟然守着看这陀螺转了30多分钟……”。也许它乍看有些老派又有些无聊,但其实内有乾坤。用法非常简单,只需要将陀螺中的抽绳拉出,它就能够自己嗨起来。和传统陀螺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可以正着转,倒着转,还可以侧身一直转。

  8.Big Enter

  你是不是也有过工作过程中突然觉得很暴躁想敲桌子或者摔东西的欲望?如果有的话,这款特别适合放在办公室里的“神器”也许能够治愈你。虽然造型看着难免有些中二气息,但适用场合却相当之多。因为本身是用柔软的海绵材料制成,敲打它既不会痛也不会造成太大动静,中午累了困了还可以当成小枕头趴着休息一会儿,而且插上USB接口,还能当回车键使用。

  文、图/老解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