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国际级助理裁判李志中谈频发的罚单和裁判争议“仔细领会处罚细节很重要”

  • 来源:足球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7-10 13:41

  2017赛季中超联赛的第一热点是什么?半程联赛看下来,是足协对联赛违规违纪行为处罚的力度和围绕裁判的争议。虽然发自总局的引援新政和U23球员使用问题一度成为联赛热点,但从年初秦升踩踏维特塞尔被中国足协处以停赛半年的极刑开始,联赛中就充满了肃杀的气氛。这一处罚被认为是释放了从高层就开始强调的要治理联赛的信号,加上涉事球员的重量级别,几乎每轮联赛之前,足协的罚单都被万众瞩目。

  迄今为止中超联赛已经进行了16轮,中超一线队的罚款就超过一百三十万,这里面被处罚的不乏特谢拉、浩克、奥斯卡这种大牌外援,也包括斯卡拉里和博阿斯这样的世界名帅,更包括像武磊和郑智这种知名国脚。

  中国足协今年狠抓赛风赛纪的态度如此坚决,但联赛中的各种违纪却愈发复杂和严重,对裁判的争议也愈发激烈,那么,激烈残酷的联赛竞争中、高层严打违纪的背景下,各俱乐部及其教练球员、裁判员们、中国足协的管理者们,各自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和状态来面对目前的局面呢?记者针对此采访了前国际级助理裁判李志中老师,让他从裁判的角度来给出建议。

  俱乐部

  自我检讨和约束是最好选择

  我们的话题先从几个焦点判罚开始说起,从秦升、从奥斯卡、到伊尔马兹和李昂的冲突,浩克和武磊穿抗议T恤,最后到郑智带头拒绝和裁判握手。原本试图让李志中老师逐条去剖析足协的判罚原则是不是合乎情理,但是他却给出了新的角度:“每一家受到处罚的俱乐部,往往都会有一种情绪,足协有意针对我,对我不公平。你带着这样的心态,其实就算有再高端的专家给你解答处罚疑问,只要是对自己不利的,都不会被接受。足协的这些判罚或许是要认真研究,去抠里面的技术细节,但是作为媒体也好,俱乐部也好,如果一定要这么做,应该是为了更好地领会足协判罚的尺度,而不是为了抨击。而我认为比深究这些已经过去的罚单更有意义的事情,是进行反思,自我反思,以后如何去尽量避免再遭遇这些罚单。我从年初处罚秦升到现在,也在持续关注着各种处罚,从大体上来说,足协的处罚基本上是公平的,也许有些人不认同我这种观点,但我从这些处罚中读到的一个信息就是:足协始终在坚决打击球场暴力行为,强调狠抓赛风赛纪的主题,大到球场暴力行为,小到握手礼仪,都不放过,比赛过程中任何行为举止,如果与比赛无关,都要受到处罚。那么作为俱乐部、球员,包括媒体,真正应该去研究和引导的,是对于足协这种思路的解读和重视。”

  李志中表示,他在这个过程中也注意到了一些俱乐部的表现,有些就非常值得肯定和推广,而有的值得引起大家警醒和借鉴。

  “我最近看了你们对于上海申花俱乐部的一些报道,其中有一部分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近期申花在每场比赛之前都要跟球员们进行谈话,进行思想教育,充分去理解和吃透足协目前的处罚尺度。申花老总吴晓晖说的一番话给我印象深刻,‘现在中超不止是中国人的联赛,其实是越来越多吸引世界的关注了,所以我们在联赛中的任何言行都可能引起更广泛的关注。足协现在处罚力度是严格了一些,但实际上足协乃至总局看问题的角度是放在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他们要竖立中超更好的形象,净化赛场空气,这个大方向肯定是对的。所有的处罚都有针对性,也没有限制我们的拼搏精神、身体对抗,只是通过严肃处罚违纪行为,让我们更好地去思考,怎么踢才能踢出真正的有对抗性、同时又非常积极向上的比赛来。’我觉得,要是中超俱乐部都能够有这样的认识高度,多从自己身上去寻找问题,加强对于球员的思想教育和约束,我不能说完全避免各种罚单,至少一些不必要的非战斗性减员是可以避免的。同时这对提高整个联赛观赏性、提升中国足球形象也确实有帮助。”

  上港在16轮联赛中因为缺少四名主力、主教练禁赛,客场大比分输给了长春亚泰,李志中跟记者讨论了上港:“奥斯卡被罚之后,上港俱乐部又出现了武磊和浩克因为穿带有抗议寓意的T恤而被追加处罚的情况出现。其实我相信这些并不是上港俱乐部希望看到的,而如果俱乐部事先知道这样的情况,肯定也不会让球员穿起来。但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在奥斯卡罚单公布后,上港方面在队内做情绪疏导方面可能不够及时,球员情绪和心态没有得到及时控制,而球迷在现场的做法,也客观上误导了球员,导致了后来武磊跟浩克被追罚,其实这件事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一个奥斯卡被罚其实已经对上港的战术体系产生影响了,再搭上武磊和浩克,那么从上港错失超越恒大这次良机来看,跟判罚结果较劲,其实对自己没有好处。

  裁判员

  裁判导师的断层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联赛当中争议判罚很多,其中也很多的确是错漏判,虽然说错判和漏判是足球比赛的一部分,但是这些错漏判永远不能只让俱乐部和球员单方面承受,职业联赛的发展,应该是尽量要减少不必要的错漏判,或者让一些低级的错漏判越来越少。对于目前联赛中出现的错漏判现象,李志中也有自己的看法。

  “中超对于裁判的判罚多少年来一直都存在着争议,几乎就没有一个完全让人信服的裁判能够立足于中超,每个裁判都会被批评,越是有名的裁判非议越多。其实中国足球出现这种情况,跟裁判导师出现断层有一定关系,比如说裁判从年代算起,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然后是九十年代开始有了甲A联赛,那时候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裁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裁判也在不断地老去和退役,而中国联赛也一直在进步和发展。但是随着这些裁判的老去,中国职业裁判的培训和培养速度,却显得有些偏慢了。我觉得最出色的一届裁判大多出现在90年代,为何他们那届特别好?因为他们之前有着特别好的导师,给他们做各种培训和指导,但是自从那一代逐渐退出一线后,需要他们去作为导师出现的时候,只有孙葆杰和杨志强是真正的国际级退下来的当导师,而其他大多数裁判导师都不是一线执法过的大咖级别的国际主裁了,有好多助理裁判也成了导师。国际级助理裁判也有自己的能力,但是真正论起教学,确实还不能跟真正执法过很多国内外大赛、有过各种经验的国际级裁判导师比。因为真正拿过哨、面对过很多问题的国际级主裁的亲身经历,是在场边做助理裁判无法完全掌握的,最难得的是亲身实践经验的传承,我们在这方面出现了断层,直接导致了裁判水平不断下降。现在的中超裁判很像是刚拿到医师执照的医生,并没有经过更好的实习,也没有被老医生手把手指导足够的时间,就直接上手术台了,从某种角度来说,现在的中超中甲联赛,就有些像一些裁判的实战演练台。只能通过在实际比赛中去锻炼自己,积累经验。那么这种锻炼和积累,难免就会产生误判争议。”

  但是李志中表示,这种情况其实中国足协已经意识到了,中国足协对于裁判的业务培训频率,强调裁判员作风,统一判罚尺度的各种会议也经常在召开,因此裁判水平的提升还是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毕竟过去这些年,我们在这一环节确实有些落后。

  很多俱乐部都对于裁判出现错漏判代价太低表示不满,球员错了,俱乐部错了,都要受罚,但是裁判错了,还是经常能够看到其继续执法。对于这一点,李志中表示:“足协内部对于裁判的管理其实越来越严格了,只不过为了维护裁判威严,竖立执法权威,不会公开对外公布对于裁判的处罚,但是为了便于今后管理更加严格,其实我觉得以前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举措就很好,那就是在给裁判进行各种考评制度的同时,可以适当让职业俱乐部参与其中。怎么参与呢?就是让俱乐部从客观和理性的角度给裁判打分,然后这部分分数结合足协对于裁判的业务考评,综合给裁判做出评价。如果被所有球队都打低分的裁判,足协在使用上是不是确实要慎重了,这样其实对于裁判的言行也会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虽然错判无法完全避免,低级错判做不到完全消灭,至少也该减少数量吧。至于这个打分的节奏,是十轮一次,还是半程一次,还是一年一次,就看足协怎么掌握了。以前有过末位淘汰制,这种其实对于裁判多少有一定的约束力,所以我觉得这个打分制和末位淘汰制是可以考虑重新启用的。”李志中举例了江苏苏宁客场面对天津权健那场比赛中,裁判近在咫尺,却把打在洪正好肋部的球判成了手球的例子,这样的低级失误裁判以后更加慎重,其实也是减少中超各种纷争的方式之一。

  管理者

  中国足协也在日益提升

  目前中超球员和裁判之间,其实也存在着各种不信任和不了解,如果在未来能够多加强裁判与球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可能这种猜疑就会减少一些。李志中认为,以前足协组织裁判到俱乐部进行宣讲,给球员不断讲规则和尺度,其实是很有必要的。有很多俱乐部不重视,很多球员听不进去,还是因为他们对于目前的整个大形势缺少足够深刻的认识,如果他们认识到了这种重要性,就会知道加强这种沟通多么有必要。

  “中国足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剑在6月29日在长春召开的中超联赛阶段总结会上有这样一段发言,他表示,职业联赛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公平竞赛、良好的赛风赛纪是足球运动发展壮大的生命线,赛风赛纪问题的出现有很多诱因,诸如竞争的日趋激烈、利益的冲突加剧、一些不实报道的推波助澜、裁判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管理措施不到位等等,使浮躁焦虑成为了一种常态。足球改革发展是社会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有机组成,足球梦已成为中国梦的一部分,足球应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创造新价值、提供正能量,不能让赛场成为宣泄负面情绪、挑战公共道德和秩序的场所。”李志中说这个里面有两个重点,那就是这次赛风赛纪的整顿,是国家体育战略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棋;第二就是整顿赛风,其实就是坚决不允许足球场成为宣泄负面情绪,挑战公共道德秩序的场所。裁判现在的判罚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中超的各种浮躁情绪其实也很严重,所以在必要的情况下,多加强球员跟裁判员之间的沟通,尤其是能够在一些有争议的判罚上进行视频讲解,把更多的、经过统一的尺度和标准,推给各个俱乐部让他们学习和理解,这对于塑造一个良好的中超联赛氛围很重要。

  “罚单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家在纪律处罚原则上有更多的共识,消除更多的误解,让裁判判罚尺度最大限度统一,这样才能真的起到净化联赛的作用。”李志中还表示,他听说最近有中超俱乐部请裁判上门讲课,给球员认真讲了中超裁判的判罚习惯和尺度,他觉得这个特别值得推广。

  中国足协也在做着努力,从2017年6月8日至11日,在西宁多巴高原体育基地举办了2017赛季中超联赛阶段性总结班,针对前11轮中超联赛出现的争议判罚情况进行了逐一梳理,探讨并统一判罚尺度。纪律委员会主任王小平通报了上半年联赛的纪律处罚情况,对一些争议较大的处罚也给出了明确解释和说明,同时也指出裁判员在提交情况说明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并鼓励大家严格执法、对严重犯规、暴力行为、不尊重裁判员的行为一定坚决处罚。中国足协技术讲师刘虎、苏继革、刘庆伟对裁判员执法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梳理,重点强调了狠抓严重犯规、暴力行为等威胁运动员身体健康的犯规行为;注重团队配合,跑位及时准确,做出关键区域的准确判罚;越位判罚集中精神、看好“点和面”、裁判员选位的角度和阅读比赛的能力也要不断提升。而中国足协今后这种业务交流,不仅要在裁判内部进行,同时最好加强跟职业俱乐部之间的交流,时间久了,肯定能够塑造出更好的联赛环境。

  其实如何保证更准确的执法,是一个世界足球共同的课题,国际上各个国家都在致力于这方面的努力。“据我所知,韩国K联赛将从7月1日正式在联赛中使用录像裁判(VAR)技术,这在东亚国家中是首次,韩足协抢先吃螃蟹的精神受到K联盟所有球队热烈欢迎,据说日本明年也会正式引进VAR技术,那么我们既然有志于发展一个更好的联赛,其实也不妨多跟国际接轨,打造一个更好的执法环境。”李志中觉得,足协除了在管理上升级,也应该在软硬件上进一步提升。

  记者贾岩峰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