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苏轼学怎样拉史书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8-14 10:26

  编剧有一个基本功,叫作拉片子。打开一部电影,随看随停,从镜头运用到台词走位,一帧一段地悉心揣摩。拉透了片子,大师的用心便了然于胸。

  同样的道理,想弄明白一段历史,也得把相关史书拉上几遍才行。可史书大多乏味枯燥,真是打死也读不进去。怎么办呢?幸好早有一位先贤,为学渣们指了一条明路。

  这人叫苏轼。别看苏轼天资聪颖,文采风流,其实他当初读史也曾苦不堪言。那么苏轼是如何克服这个困难的?这就要从一个叫王庠的年轻人说起了。

  王庠是苏轼弟弟苏辙的女婿。他是个学霸级的怪物,七岁就能写文章,水准不输成人。王庠曾发下宏愿:闭门读书,穷经史百家书传注之学。

  苏轼生怕这位侄女婿空有读书之心,却无读书之法,特意写信过去,谆谆教导,大意如下:

  年轻人若想立志读书,每本书都要读上几遍。要知道,书籍就像大海,里面的内容实在太多,穷一人之精力,根本不可能尽数吸收,只要找你想要的东西就行。比如,想研究古今兴亡治乱和圣贤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盯死这个目标去读,其他都不要去想。读第二次时,再设定目标是了解事迹、故实、典章,等等。这办法虽然笨,但一旦学成,便受用无穷,比浅浅了解的人,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为什么史书读起来乏味?因为你没有目的,读的时候不知侧重何处,自然味如嚼蜡。当你有了方向,便可做到有的放矢,对资料有所取舍,专注一道,兴趣就来了。

  这点我深有体会。我读《汉书》时,里面最无聊的段落是地理志,各种地名堆砌,可读性极差,我从来都是绕着走。有一次,我要写王莽,谈及他乱改地名的事,忽然想到《汉书·地理志》里,班固细心地在每一个地名后头,都加了一个“莽日”,该地名在王莽时期叫什么。我想解决这个疑问,便兴致盎然地去拉《地理志》,一条一条看过来,边看边笑。王莽实在太神经病了,无锡改有锡,亢父改顺父,简直可以当段子来看。——从前我怎么没发现?上下两卷《地理志》读完,跟看笑话书差不多,轻松愉快。借着这个劲儿,我又去读了新莽以及东汉初年的人物传记,还有谭其骧的《新莽职方考》。

  那么,苏轼读书的目的性强到了什么程度呢?

  曾经有一个眉州同乡的少年才子唐庚,来拜访苏轼。

  苏轼问他最近读什么书,唐庚说:“《晋书》。”然后咣咣咣讲了一通,苏轼突然没头没脑来了一句:“里面有什么好听的亭子名吗?”

  唐庚哪读到这么细,答不出来。回去琢磨了半天,才领悟到这是苏轼在教他读书之法。估计苏轼当年读《晋书》,其中有一遍是专门研究里面的建筑物名称。

  再好的办法,也得持之以恒,该下的苦功夫不能少。苏轼被贬黄冈之后,朱载上有一次去拜访他,苏轼半天没出来。朱载上问他干吗去了,苏轼说:“我做功课呢,每天得抄几段《汉书》。《汉书》我都抄了三遍了。最初每一段事,我得写三个字为标题索引,以后只要两个字,现在只要一个字就够了。”

  朱载上回来跟自己儿子感叹说:“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邪?”

  (梦之忆摘自新浪微博)

  ◎马伯庸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