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厂商和供应链 八卦的阳面和阴面

  • 来源:微型计算机
  • 关键字:手机厂商,供应链
  • 发布时间:2017-08-17 11:03

  不久前,华为因为“闪存门”风波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在这次事件中,华为P10被爆在产品中随机使用了UFS2.1、UFS2.0和eMMC5.1三种不同品牌和规格的闪存。因此,外界质疑华为在P10的重要配件上没有统一使用高规格的UFS标准产品,华为回应称,其核心原因是供应链闪存的严重缺货。可见,这一事件凸显核心元器件供应链对于智能手机厂商的重要性。那么,供应链对于手机厂商来说有多重要呢?

  近段时间,有关供应链的话题跃然纸面,这个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十分生僻的词汇似乎成为影响国产手机行业的关键词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只是在过去的若干年里,供应链更多地充当了幕后英雄的角色,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是B2B(企业间的交易)的行业内闷声发大财的主。很少有人知道近年来国产手机频频撞脸的背后原因何在,大多数人只能从表面上看到就高呼这是企业之间在抄袭,却不知道这些外观、设计甚至技术革新的背后,其实都是要归功于供应链。采用相同供应链供货和相同代工厂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的产品,要说从血缘上本身就是亲兄弟关系,撞脸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迫不得已的偷梁换柱,还是成本节约偷工减料?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供应链到底有多重要?简单来说,一部手机包含的重要部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边框、前后面板、屏幕、芯片(包含了CPU和GPU)、内存、闪存、摄像头、指纹识别等IC模组、电池。如果把手机当成一个积木拼凑起来的产品,那么这里面的每一个重要部件就如同积木一样,固定的模块化组合没有区别,区别在于每一块都有不同的价位和档次的替代品而已。同时这些不同的模块也分为不同的供应商,而每一个模块的背后又存在不同档次不同规格的产品,所以组合形式还是相对较多的。

  那么问题来了,正是因为有不同组合形式的供应商的存在,所以同一款产品就有出现内部重要部件由不同供应商提供的可能。这也就导致了近日被曝光的华为P10手机内部随机使用了UFS2.1、UFS2.0和eMMC5.1三种不同品牌和规格的闪存。显然,华为在这个问题的应对上乱了阵脚,华为官方回复这三个档次的闪存使用上并无体验上的差别,这个说法被测试软件无情打脸了。之后余承东对外界回应是因为核心元器件严重缺货,其实这个说法也有点站不住脚,因为按照华为的供货级别,供应商缺谁的货也不至于缺华为的。也就是说,即便是闪存的确存在缺货情况,也不太可能发生在华为身上,至于华为是否以此借口来实现成本控制达到利润最大化,这也仅仅是个猜测,华为不会承认,外界也不可能得到证实。那么我们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供应链的缺货是有针对性的吗?

  先到先得?对不起你还是太嫩了!

  前面说到供应链缺谁的货都不会缺华为的,可能有人十分不理解,但这的确是事实。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在供应链体系里面,也同样对于手机品牌分有三六九等,好的东西、最新的产品当然是优先给品牌力强的厂商。原因在于优质的品牌其出货量大,容易上规模,先进的元器件必然优先给拿货量大的品牌;而越先进的技术或者产品,如果依靠品牌实力不强的厂商去推动就会显得困难,相反如果是换在优质的品牌上,一项最新的技术就会产生非常强的追随效应,那么供应商的推广难度也将大大降低。

  举个例子,早在2011年,Moto就推出过带有指纹识别的手机Moto ME860,但是那时候除了解锁似乎没有别的功用,加之那个阶段Moto正逐渐走向衰败,因此完全没有效仿的厂商。但两年后的2013年,苹果在iPhone 5s上采用了指纹识别,尽管依然仅仅用于解锁,却让所有品牌趋之若鹜。如果说当时不是苹果来采用指纹识别,换一个其他的品牌,或许依然没有强大的号召力,也正是因为苹果的采用,广大应用开发的互联网公司才刻意去推动指纹识别的身份验证系统甚至如今的指纹支付系统。换句话说,如果不是苹果采用了指纹识别模块,这部分的供应链厂商哪里有如今的好日子过。

  此外,笔者从供应链体系内部了解到,供应链体系内的交流可能比手机品牌相互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在供应链体系内甚至根据手机品牌知名度、口碑、手机品牌上一个季度的拿货量(手机元器件采购量)、手机品牌的出货量、手机品牌的回款速度等几个方面给予评分。当然对于全新的品牌来说,连这个评分的榜单都上不去,更不用说寻求上游供应链的支持了。

  根据这个评分的标准,我们不难推测出,品牌知名度越高、其出货量越大、回款速度越快的厂商在供应链获取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所谓并非是哪个品牌先到先得,而是根据品牌排名来分享供应链供货的百分比。举个例子,2016年第四季度,屏幕涨价30%以上,而且闪存、摄像头都有价格上涨的趋势,这就导致供应链成本增加。成本增加还仅仅是一方面的后果,更要命的是华为、vivo等厂商为了避免成本增加而刻意大量“吃进”元器件,导致不少手机品牌因配件不足而无法大量生产手机,或者退而求其次采用不同品牌的部件替代的方案。2017年第一季度,包括360、乐视在内的中小手机品牌都抱怨因供应链严重缺货,导致生产困难,但是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自身品牌在供应链的体系内的分量太轻导致的。

  真正是厂商创新,还是供应链的成熟?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厂商大谈自己的创新和对设计的苛求,比如通过手去感应手机机身那几毫米的差距,但是后来发现这些都是“广告”。因为这些厂商的大多数产品包括设计研发、元器件采购、生产等全部过程都和自身无关,几乎都是供应链的整机交付。再比如一些谈屏幕技术创新的厂商,他们在大谈屏幕创新的时候,供应链在台下湿了眼,要知道这个完整的方案同时交付了多个厂商,只不过谁先需要谁先上马而已。如果有人不愿意用供应链成熟的工艺和技术,非要坚持自己的意见去做一些工艺挑战,那么结局就是出货量不断下滑,也会遭遇来自供应链那边的麻烦。

  不过话说回来,前面我们也提到了最新的技术的运用能否形成群体效应,归根结底并非供应链能推动的,比如前面举例的指纹识别在得以发扬光大成为智能手机标配的时候,无数的供应链和厂商都在寻求如何赋予指纹识别更新的理念。要知道目前市面上即便是一款几百块钱的智能手机都可能配备了指纹识别,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指纹识别应用场景方面还得依靠那些互联网公司。

  那么在硬件的革新层面,从2013年到现在是否有进步呢?还真有!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近几年开始流行的UnderGlass指纹识别,和之前的指纹识别不同之处在于其不需要在指纹识别的部位开孔,只需要将面板玻璃略微设计一个凹槽就能实现指纹识别,相信未来很快就能实现连凹槽都没有就能实现指纹识别的升级版技术出现。但是UnderGlass技术率先是一加科技公司在一加手机3上面率先实现的,却少有人知,而华为P10和小米6采用UnderGlass指纹识别技术时却得到广大用户的关注。

  再比如魅族早已经在魅族Pro6/6plus上采用的活体指纹识别技术,可以有效地预防指纹被套取制作成指纹膜,最后个人隐私甚至财产遭受损失,但是这也是几乎无人知晓。就算最近金立花了大价钱找媒体拍摄若干主流智能手机破解指纹识别,而金立手机却拥有活体指纹识别无法被破解,进而到处传播指纹识别不安全,也很少有人真正在乎活体指纹识别的重要性。原因无他,品牌势能太弱,无法导致众多厂商的跟随。如果换为苹果、三星来采用活体指纹识别,估计市面上很快就开始流行起来。所以创新很多时候并非厂商行为,而是供应链的技术提升,换句话说供应链也希望能够有更新的元器件以卖给厂商更多的钱而已。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手机厂商宣传自己创新的技术后,为什么友商很快就有了,而且还没有跳出来控告友商侵权,其实大家都是在用供应链的技术,而并非自己的技术。也就是说,所谓的厂商创新更多时候是在教育培训用户,从而帮助供应链实现新技术的推动,达到供应链更大规模出货的目的。

  写在最后

  也许有人会说,厂商到处宣传自己搞出了最新的技术,而且最后还给他人做嫁衣,帮助供应商推广了新技术,然后其他诸多品牌纷纷都采用相同的技术。在笔者看来,手机厂商和供应链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手机厂商离不开供应链,没有供应链估计全球只有唯一一个品牌能够独立制造出手机来,那就是三星;而供应链也离不开手机厂商,因为任何单一供应链也不可能撸起袖子自己干,抛开其他供应链竞争关系不说,单单就是整合资源推广品牌方面就不是供应链所长。

  与其如此,不如做好一个后台坐享其成,当然这里面如何选择手机厂商,去推广最新的技术以获取单个元器件利润提高也是一门学问,毕竟供应链自身也要做大做强之后才能踏入苹果、三星、华为、vivo、OPPO、小米的大门,仅仅依靠二线品牌来推动也是十分尴尬的事。

  总而言之,供应链会选择手机厂商,手机厂商也会选择供应链,两者此消彼长,相辅相成,如同一个八卦一般。不过普通用户尚且只能看到八卦的阳面,而无法看到八卦的阴面而已。

  文、图/赵五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