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碳纤维制造企业TOP15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碳纤维,制造企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8-22 10:21
我国碳纤维一直在发展的路上
近年来,碳纤维逐渐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新材料之一,碳纤维自行车、碳纤维笔记本电脑等一系列碳纤维产品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此外,除了频繁现身于日常用品外,碳纤维还被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船舶、能源等产业。可以说,几乎在所有的军事和民用领域中都可以看到碳纤维的身影。
碳纤维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纤维,含碳量高于90%。目前世界各国发展的主要是PAN 基碳纤维和沥青基碳纤维。
我国PAN基碳纤维的开发研制已有30多年历史。20世纪60年代初,吉林应用化学研究所已着手于PAN基碳纤维的研究,70年代初完成连续化中试装置。其后,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等单位也开展研制工作,并于80年代中期通过了中试。我国碳纤维生产先后建成了从年产几百千克到年产几吨的小试装置和几十吨的中试生产装置。
而沥青基碳纤维方面的探索则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彼时上海焦化厂以煤焦油为原料成功地制取了碳纤维,但因试验结果不稳定,产品质量不高而中止。1979年,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开始研制沥青基碳纤维,历时6年通过小试。在此基础上,冶金部筹建了新材料研究所,生产通用级沥青碳纤维,生产能力为70~100t/a。90年代初,生产能力扩大到150t/a,但由于设备未过关,又无改造资金,处于停产状态。同时期,鞍山东亚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人民币从美国Ashland石油公司引进了全套生产设备,生产能力为200t/a,1994年动工建设,1995年投产。
总体来看,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碳纤维从无到有,无论是研制,还是生产,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加快碳纤维行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路之一
作为高性能纤维,碳纤维是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等领域不可或缺的主要战略物资,也是低碳经济中轻量化的核心技术之一。虽然应用成本比传统金属材料要高,但碳纤维在提升产品性能、加速产业提质升级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发展领域,碳纤维材料在这些领域中均有不同形式的应用。
因此,加快碳纤维行业发展,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均具有重大意义。
前两年,我国碳纤维已初步形成了以山东、江苏和吉林等地为主的碳纤维产业聚集地,培育了光威碳纤、中复神鹰等碳纤维生产骨干企业和一批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企业。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碳纤维行业发展迅速,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装备性能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在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这些都为我国碳纤维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然而,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碳纤维的发展亦如此。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之下,也不得不承认碳纤维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整个行业需要认真地思考出路与未来
国际碳纤维市场大多被发达国家占据。在小丝束纤维产能上,日本的Toray(东丽)、Toho(东邦)与Mitsubishi Rayon(三菱人造丝)等3家公司已形成垄断,产能分别达到9100、5600和4700t/a,占世界总产能的31.6 %、19.5 %和16.3 %。大丝束碳纤维的主要生产国是美国、德国与日本。
更何况不仅产能上有差距,在产品质量和使用用途上也有差距。目前,一直被国外封锁垄断的T800碳纤维虽然实现了低成本国产化,但国内还无法商业化量产可以匹敌东丽T1000的产品,产品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用途方面,国产碳纤维主要用于自行车、高尔夫球棒和钓鱼竿等体育休闲用品,而能够用于航天航空的碳纤维产品相对较少。我国碳纤维的研制与生产水平还较低。与碳纤维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伴随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碳纤维的产量逐步提高,但与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据《2016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碳纤维需求为19563吨,较2015年增长了2774吨(16.5%),接下来的几年我国碳纤维呈不断上升趋势;而在我国碳纤维理论产能方面,2016年与2015年基本一致,具有工程产能以上产能企业的理论产能总计是23,810吨,其中真正有效产出大约是3600吨。
可以说,绝大部分厂家都在积极发展技术,不断改变自身现状,中国碳纤维产能扩张在相对平静中进行着。然而,市场无形之手也在无声无息地调整着产业。从2003年发起的碳纤维投资热潮正在消退,产业进入一个重新洗牌期,整个行业需要认真地思考出路与未来。
直面现实培育强大实力,终能实现价值
作为国家战略原材料,碳纤维的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关键技术始终由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垄断,我国碳纤维研发处于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我国碳纤维制造企业在感受到强大压力的同时,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光威碳纤确立了“碳纤维—复合材料—装备制造—制品开发”一条龙的发展思路,集中力量成为一盘棋,发挥规模优势和上下游协作优势,共同服务于碳纤维全产业链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江苏恒神则希望让碳纤维之花在轨道交通绽放,坚信碳纤维复合材料不仅可以用在航空领域,还可以用在轨道交通、船舶制造、汽车生产等领域。恒神公司组建了低成本碳纤维复合材料工艺设计与制造创新团队,依托“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力将恒神打造成为国内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研发生产基地。
为了改变现状,推动碳纤维产业发展,他们一直在路上奔跑。苦心人,天不负,我国碳纤维产业也终将在碳纤维制造企业实现价值之时,走上理想的新高度。
结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攻克难关,提升面向产业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能力,启动对跨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我国碳纤维产业终将完成万里征途,开启新篇章。
文/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