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平台热潮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9-12 14:03
航天科工INDICS注册用户超84万;海尔COSMOPlat以用户为中心,人单合一;三一树根互联根云实现跨行业普惠;用友精智搭建面向工业企业的社会化云平台;寄云科技NeuSeer解决工业核心问题;……工业互联网平台“热浪”来袭。如何理解工业互联网?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面临哪些挑战?该如何建设?《中国信息化周报》为您解读工业互联网平台热潮。
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新基础设施和新应用模式,已成为推动工业技术软件化、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与抓手,相关政府部门和工业企业都在加紧布局。
在政府层面,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针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将在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一是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加速向互联网化转型,实施工业互联网重大专项工程,建设10家左右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一批行业互联网平台。二是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制定支持企业上云的政策措施和操作指南,加快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三是推动出台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的指导文件,深化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领域的应用,持续释放发展的动能和潜力。四是大力发展两化深度融合,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双创”国家战略,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
在企业层面,在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规划的引领下,各国相关企业都相应推出了基于自身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GE和西门子分别推出了Predix平台和Mindsphere平台,航天科工、海尔、三一重工、用友、寄云科技等国内企业分别推出了INDICS、COSMOPlat、树根互联、精智以及NeuSeer工业互联网平台。
如何理解工业互联网
对于什么是工业互联网,事实上国际上并未形成严格统一的概念,不同国家、行业基于不同的发展基础和需要,说法并不统一,有工业互联网,有信息物理系统(CPS),还有工业物联网(IIoT)等等。但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不同说法逐渐呈现殊途同归的态势,在基本要素和发展目标上形成了统一。一是强调以网络为基础,构建工业全系统、全价值链、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异构集成、深度互联的网络体系。二是强调以数据为核心,围绕工业大数据的存储集成、建模分析和智能反馈,形成线上数据流动分析与线下生产经营活动的无缝对接与同步映射。三是强调以安全为前提,将连接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线上“网络安全”与功能安全、设备安全、控制安全等线下“物理安全”全盘考虑,并将这种要素更广泛、要求更严格的安全作为产业部署的首要前提。四是具有鲜明的共同目标,即都是打造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工业数字经济的产业新生态。
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特点和路径
Predix和Mindsphere两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分别是依托于美国雄厚的高新技术产业实力以及德国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Predix采用“颠覆”模式,将数字化技术与企业自身核心优势相结合,以新的业务模式与市场建立全新的关系。MindSphere是数字化转型中走“重塑”路线的代表,在西门子现有商业模式和价值链之下,借助数字技术重新塑造企业生产、销售、运营等各个方面的运作方式以及服务客户的模式。
由于我国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细分行业制造流程和技术差异性大,不同层级、不同环节的软硬件接口、协议、数据结构纷繁复杂,相比Predix和Mindsphere平台,推动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应以构建“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1个公共工业互联网平台+N个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发展模式,以构建共建共赢生态圈为发展方向,不断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和应用服务的广度与深度,走出一条区别于Predix和Mindsphere平台的本土化发展道路。
具体来讲,要构建针对整个工业制造业的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选择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并基于产业价值链和平台生态化特征整合这些行业的相关企业,组建行业的工业互联网联盟,创新机制,激发各方动力,以发展该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此外,鼓励和支持部分有较强技术与市场实力的龙头企业,启动建设本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为此,要建立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多方协同参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机制。尤其重要的是,要根据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要求,引导、优化各地正在开展的“双创平台”建设。
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推进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在工业互联网总体研究、技术标准、产业联盟、国际合作等方面发展步伐加快,逐渐形成先行企业自发探索、产业协同日益紧密、政府推进因势利导的良好势头。但工业互联网本身属于融合性、前瞻性技术产业,且我国工业整体仍处在爬坡过坎的阶段,决定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必然会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
一是政策环境有待建立。对于工业互联网,从概念的辨析到发展前景的预测,政府和企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究竟该怎样进行产业扶持,政策如何细化,政府如何做好产业引导工作,这些都需要时间来研究和探讨,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是产业大而不强。目前,我国在关键系统、软硬件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工业大数据、工业云等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平台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功能弱。同时,缺乏具备整体综合解决方案和全领域覆盖能力的龙头企业,龙头带动效应不明显,制约了我国工业互联网良性生态化发展。
三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入融合仍显不足。目前来看,我国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实践仍不够普遍,且合作内容主要在流通、销售、服务等外围环节,研发和生产端的合作仍亟待提升。
四是应用模式需要探索。工业互联网将充分利用传感技术和物联网,实现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连接。那么如何利用云计算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如何结合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如何使得生产与消费对接,如何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和定制化生产,如何创造更多更新的应用模式,是决定工业互联网发展速度的核心要素。
五是安全问题亟待关注。从工业互联网本身来看,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意味着工业控制系统将更加复杂化、IT化和通用化,不同工业控制系统互连互通,内部将越来越多采用通用软件、通用硬件和通用协议,这将增加信息安全隐患。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打造INDICS践行“中国制造2025”
作为拥有6家研究院、14个公司制/股份制企业,23家二级单位、600余家各级子公司及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把握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机遇,一直致力于加快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制造突破性应用研发。目前,公司前瞻性地提出云制造理念,已建成中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INDICS,深入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和应用。
顶层设计
全面提升中国智造
目前,工业强国的众多企业都在积极构建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并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动力,打造智能制造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产业体系,形成制造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与GE、西门子的两个平台,作为三个主流工业互联网平台,定位为工业级操作系统,为全球企业提供设备介入、应用环境、大数据分析、工业应用和开发等服务,实现开放协作、互利共赢,进而实现智能制造、协同制造和云制造。这个平台是更顺应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互联网顶层框架,可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促进中国制造业全面提升。
该平台由下至上分为设备层、工业互联网层、平台接入层、云平台层、工业应用APP层。在设备层有机械加工、电器互联、计量器具、仿真技术等21大类工业设备的接入能力;在工业物联网层,支持OPC-UA、MQTT、Modbus、Profinet等主流工业现场通信协议的通信互联,支持工业现场总线、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的通信互联;在平台接入层,可实现智能网关接入系统,支持“云计算+边缘计算”的混合数据计算模式;在云平台层,可提供云资源基础设施管理、大数据管理和应用支撑公共服务等云服务功能,以业界主流开源Paas云平台Cloud Foundry基础架构为底层支撑架构,有效支撑工业云平台扩展,还自建数据中心,直接提供基础设施层和通用平台层的基础云服务;在工业应用APP层,提供了智能商务、智能研发、智能管控和以远程监控、智能诊断、售后服务、资产管理为核心的智能服务等制造全产业链的工业应用服务功能。
卓有成效
打造工业互联网新生态
航天科工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成效。
第一,INDICS平台于2017年6月15日正式面向全球发布。该平台依托航天科工集团雄厚的科研创新和生产制造资源,以智能制造服务为核心,以大数据为支撑,构建适应互联网经济新业态的生态系统。
第二,基于INDICS平台架构,打造了一个平台生态体系,包括一个INDICS平台,若干个面向产业链的APP服务以及多个适用于不同场景的网关,一系列智能制造、协同制造和云制造相关解决方案,与产业联盟、国内外合作伙伴合作打造一个工业互联网新生态。截至2017年7月27日,INDICS平台注册用户数已达84万余家,活跃用户超9万家,发布需求达1410亿元,线上成交688亿元,接入设备8637台。
第三,通过与各省市政府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平台已先后在北京、江西、贵州、四川、辽宁、内蒙古和甘肃等地实现落地。同时,为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秉承“让中国企业走出去,把国外优质资源引进来”的理念,航天云网面向英语、德语、俄语、波斯语等语言区域的国家和地区,打造了国际云平台,实现“企业有组织、资源无国界”的生产资源全球配置。
第四,基于云平台的企业智能化改造,实现了企业设备入云加业务入云。基于INDICS平台,从智能单元、车间/产线、企业/工厂、INDICS云平台四个层级出发,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相关的软硬件产品、服务,并提供工控信息安全防护解决方案。
例如,为航天电器制定、实施“互联网+电子器件”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其面向的产品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多配套,设计任务沟通复杂。为提高效率,航天科工线上应用CPDM、CRP实现设计审签协同、供应链协同,线下开展信息化系统建设和自动化建设,通过线上线下集成,来满足航天特种产品制造需求。
又例如为航天695厂,在河南郑州打造的“互联网+配套标准件”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能够极大缩短用户设计交互、评审会签实践,实现跨企业协同审签;能够实现远程监控与数据分析;实现数控加工中心无人化柔性生产。
统计数据显示,该方案能做到减少技能工人50%以上,主轴利用率由30%提升至80%,产品质量和一致性得到大幅提升。
此外,在航天科工集团外部,也有成功的实践。例如,为成都若克公司提供了“互联网+高铁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通过引入云平台和智能化改造技术,结合机器人上下料机构、自动化工装夹具、智能视觉检测系统以及机器人自动装配单元,配合AGV物流系统,实现产品从毛坯到成品的完全自动化制造。
海尔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
搭建共创共赢生态圈 助力企业定制化转型
相比较美国拥有大量来自硅谷的软件和互联网公司、德国具备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基础,中国制造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程度也不同,必须要走出一条差异化、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在这方面,海尔集团的工业互联网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创建互联网时代的大规模定制模式。具体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首先是满足用户的高端化、个性化的体验,实现产销合一;其次是重塑工业生产流程,实现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转型;最后则是要承接“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窗口期来占领全球智能制造的制高点。
为了迎合自身的工业互联网战略,海尔集团在2017年2月正式发布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聚焦设备自动化或信息化不同, 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最大特点是“以用户为中心”。
在“人单合一”模式的引导下,海尔COSMOPlat将用户、企业、资源零距离交互,自主定义所需要的产品,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物流配送、迭代升级全流程,都可以通过手机看到定制产品的生产状态,并通过众创汇、海达源等模块,让用户自主定义所需要的产品,在形成一定规模需求之后,就可以通过海尔互联工厂实现生产,从而让用户具备了“既是消费者也是设计者、生产者”的多种职能。同时,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海尔也可以接受外部第三方的参与,让大量外部资源享受到海尔互联工厂的智能制造服务,通过共创共赢的生态架构,获得新的发展和价值回报。
另外,通过将互联工厂模式产品化、社会化,COSMOPlat平台将互联工厂生态系统中交互、定制、研发、采购、制造、物流、服务7个全流程节点,输出为7个可以社会化复制的系统应用,形成包括协同创新、众创众包、柔性制造、供应链协同、设备远程诊断维护、物流服务资源的分布式调度等全流程的应用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全流程的业务模式革新,精准抓取用户需求,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大规模定制转型。
对于COSMOPlat平台,其核心就是把社区生态和企业、资源连接起来构建成一个工业新生态,这个新生态实现的是用户的最佳体验,能够实现用户的终身价值。目前这个平台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被普遍地认为能够代表智能制造未来的新趋势,为智能制造行业占领全球智能制造的制高点和获得话语权创造了条件。
现在海尔COSMOPlat平台上聚集了上亿的用户资源,同时还聚合了300万+的生态资源。按照COSMOPlat平台的运作,海尔已建成沈阳冰箱、郑州空调、佛山滚筒、胶州空调等8大互联工厂,并推广到7大行业,如电子、船舶、纺织、装备、建筑、运输、化工等。也正是因为COSMOPlat的实践基础,为全球首个大规模定制、工业云平台建设、智能制造执行系统(MES)等标准的诞生提供了深厚土壤。
以胶州空调互联工厂为例,每天全球有1亿条全球用户的“网器”体验数据接入到COSMOPlat中,之后COSMOPlat会对大数据进行实时监控,精准对焦每一个用户的需求与痛点。比如,在大数据当中,COSMOPlat发现用户对空调静音功能的需求占到12%。对此,胶州空调互联工厂以“流数据”技术和50万组/天的噪音大数据,对空调噪音进行实时地智能检测,最终达到了让全球用户满意的噪音质量零缺陷标准。
海尔COSMOPlat平台最大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产出了大规模定制的智造模式,还成为众多企业在探索智能制造转型过程当中落地的标准和指南。随着海尔COSMOPlat在天津、上海的落地,将会为更多企业提供制造升级的解决方案,推动行业变革的同时,也成为助力中国智能制造升级的中坚力量。
用友云
赋能云时代企业转型
近日,用友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用友精智。用友精智是用友云在工业企业的全面应用,也是用友云在工业细分领域进一步深耕的成果。未来,用友还将借助开放的生态,基于用友精智,开发越来越丰富的SaaS服务,赋能云时代工业企业,服务更多工业企业上云。
打造互联协同智能云平台
用友自成立至今,发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用友1.0时代,核心产品和服务是用友财务软件。用友2.0时代,核心产品是用友ERP企业管理软件。用友3.0时代,核心产品是用友云。作为用友新时期的核心战略产品服务,用友云有两个定位:面向企业客户,是社会化商业应用的基础设施服务,针对产业,是企业服务产业的共享平台。
用友云由PaaS、SaaS、BaaS、DaaS以及与软件的融合服务等组成,包括用友云平台、领域云、行业云、小微企业云、企业金融云和云市场等,其中行业云包括工业云、建筑云、餐饮云、链融云、汽车云、能源云、财政云等。基于用友云在工业领域的持续布局,也是为了更好地迎合工业领域互联、协同、智能的发展趋势,用友适时提出了精智|用友工业互联网平台。
用友精智由基础技术支撑平台、工业物联网云平台、应用开发平台、运维平台、运营平台、移动平台、系统集成云平台等构成,融合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视觉分析、生物识别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核心是为工业企业提供设计云、制造云、服务云、分析云、营销云、采购云、财务云、人力云、协同云、金融云以及第三方SaaS服务,以开放的生态体系,帮助工业企业实现敏经营、轻管理、易金融、简IT。
另外,用友工业物联云平台是用友精智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平台由设备模型、规则引擎、可视化监控、知识库等模块构成。借助用友工业物联云平台,企业能够实现与不同类型、不同标准设备的快速联接,实时采集设备数据,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动态掌控生产进度、快速下达生产指令到各机台,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还可以实现产品的云端监测、远程维护及服务。
服务制造业走向智能化
如今,制造业走向智能化已成为行业内的共识。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方向应该是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服务化,要打造数字化工厂,通过机器人替代人工实现自动化,通过软件实现信息化,然后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柔性化的生产方式,再通过协同供应链达到跨企业的上下游信息透明、协作设计与生产,直面互联网用户,最终满足个性化时代的定制生产和服务。
一直以来,用友公司也致力于驱动传统企业制造变革与管理创新。在用友看来,制造业走向智能化是基于基础平台打造智能工厂、实现智能管理和产业互联,最终走向智能决策。
其中,基础平台指的是制造业智能化的支撑平台。“用友公司基于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PaaS云平台,主要是帮助制造企业实现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分析、实时监控与分析预警、智能决策执行、企业内外部系统互联互通、第三方互联网服务接入等。”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王健表示。与此同时,智能工厂也包含了四层架构,即智能硬件终端平台、智能数据采集平台、智能运营管理平台和可视化监控平台。
产业互联其中一点是指帮助企业通过数字营销实现全通路共赢营销。“用友的数字营销核心就是帮助企业找客户、做转化、管生意和出价值。”王健指出,用友公司通过实践提炼出基于五种核心价值的五种客户经营模式,即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会员制营销模式、渠道深耕模式、直控终端模式和行业平台模式。
与此同时,“互联网采购也让企业走向产业互联。用友公司也推出适合大中型企业互联网采购服务平台,同时提供采购云服务。”王健提到,最终都是希望大中型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采购可以更加简单。
“智能决策也是企业走向智能化非常关键的要素。用友企业大数据就是实现从流程驱动到数据驱动,发掘数据价值。”王健指出。
树根互联黄路川
赋能智造 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圈
随着“互联网+”的概念的普及和升华,业界对于互联网价值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消费互联网上,一个新的共识产生——“互联”的对象已不是单一个人,而应该是整个产业。尤其是近年来,回归工业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的共识,与互联网相结合成为工业发展的趋势。“工业互联网”战略应运而生,被认为是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动力所在。
回顾过去的工业发展,其目的在于让机器更高效、寿命更长,而工业互联网将彻底颠覆这样的基础“愿景”——让机器变得更智慧。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在制造业的瓶颈显而易见。基于此,我国实施制造想过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指出,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推广“智能制造”,做大“互联网+”模式,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新突破。这一产业升级的路线图,预示着更具有颠覆性的互联网工业时代来临了。
作为我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三一重工早在2008年便投入并使用了工业互联网。怀揣8年的持续研发应用和超过10亿元的资金投入孕育的成果,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导向,由三一重工物联网团队创业组建的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树根互联”)于2016年正式成立,并于今年推出中国第一个工业互联网赋能平台——根云。为此,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采访了树根互联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黄路川,就树根互联的核心优势及战略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脱胎于三一
扎根于工业土壤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探索,工业互联网的时机已经到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简称GE)是全球知名电器和电子设备制造公司,其在提出“工业互联网”战略之后,于2013年推出了大数据分析平台Predix;电子电气工程领域领先企业德国西门子建立了MindSphere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由此可见,有制造业背景的团队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需求愈发强烈。
对于树根互联的成立初衷,黄路川解释道,成立之初,CEO贺东东面临两个抉择:一是将整个三一的IT部分全部‘装’在树根互联里,由树根互联来统一三一重工所有流程信息化的服务,类似于GE Digital的模式;二是只带走物联网相关部分,与三一业务相对独立,开展社会招聘。黄路川认为,第一条路会面临企业信息化建设改造,牵涉大量精力和人员进行大客户服务,并不能彻底体现互联网公司的特性。树根互联成立的目标就是旨在服务整个工业,做跨行业的平台型公司,而不是要成为服务三一的内部企业。“树根是个有具象含义的词汇。工业就像森林一样,每一个领域甚至每一家企业都是一颗‘大树’,其共享的是下面的土壤和上面的阳光与空气。我们起名树根互联,便是取树根的寓意,像根一样扎在土地中,为工业企业解决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问题,推动企业聚焦于本职业务创新和拓展,而不是将精力浪费在互联网公共资源上。”黄路川如是说。
普惠原则
解决中小企业痛点
九年时间、十五亿元,在黄路川看来,树根互联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个好东西”。“怎么让中小企业用15万元而不是15亿元的价格用起来这个平台?这才是树根互联的成立初衷——做跨行业的普惠平台。”
我国工业领域中小企业数量庞大,细分领域众多,信息化基础薄弱。如何解决中小企业在物联网信息化建设中遭遇的资金不足、技术匮乏等痛点,成为树根互联的重要课题——搭建较低的门槛,让我国制造类企业能够更加快速、方便、低成本地接入工业互联网。
黄路川介绍道:“树根互联已经覆盖了包括包装机械、物流装备、新能源装备、发电机组等30多个不同的细分工业行业。工业领域五花八门,上层业务层级各不相同。如何抽象共性,建立公共的平台价值,服务于不同企业,是树根互联的工业互联网产品核心特点。”
树根互联解决企业痛点的核心切入点是拿设备“开刀”,将工业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据介绍,树根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接入超过30万台设备,实时采集近万的运行参数,基于自主研发形成的大数据分析及预测模型、端到端全流程运营管理体系,为客户提供精准的大数据分析、预测、运营支持及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最终,树根互联会带动国内工业制造企业形成行业布局和设备的全生命管理周期、产业链金融、设备商业智能的应用布局。
既然称之为工业互联网,那么树根互联首先要做的就是既要懂工业,也要懂互联网,从工业向互联网创业走,结合工业生产模式,运用互联网的运营思维,“尖刀突破”,找到最契合的点,将整个产业链带动起来。
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
我国消费领域的共享经济如火如荼,十分具有中国互联网的特色。而在工业领域,树根互联的主要战略之一就是要打造一个开放的生态,携手合作伙伴一同打造。
在实战中,树根互联在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中发现,需要一些在工业领域非常细化和具体的合作伙伴一同为客户服务。根据麦肯锡的调研报告显示,工业互联网有可能会在2025之前每年产生高达11.1万亿的资金,埃森哲也预计工业互联网到2030年能够为全球经济带来14.2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长。这种庞大的需求决定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必须包含大范围的产业链合作。根云平台应运而生。根云平台是作为一个基础的赋能平台,采集数据,给企业基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帮助。目前,根云已经覆盖30个工业细分行业,兼容95%的通信和控制器协议,普适中国38万家中小企业的现状,预计能盘活万亿级的工业存量资产,帮助广大工业企业实现互联网式的换道超车。
据介绍,根云的核心能力体现在:融合工业数字技术、普适中国制造需求、实现广泛行业赋能、输出全球服务能力、引领工业模式创新。
寄云科技
开放联合 打造NeuSeer工业互联网平台
8月25日,“慧领先机——寄云NeuSeer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布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寄云科技创始人兼CEO时培昕博士在会上表示,寄云NeuSeer平台所解决的问题是当下以及未来工业领域最核心的问题。相比同类产品,寄云NeuSeer平台在工业数据采集、工业数据存储和查询、工业应用开发和部署等方面具有优势,在工业大数据分析和工业人工智能方面更是拥有适合中国工业环境的独家算法和模型库。
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
决胜未来
全球知名分析机构Gartner的全球分析总监刘轶出席发布会并就工业互联网平台未来趋势进行分享。Gartner预测,到2020年IoT产品和相关服务将带来超过300亿美元的市场增长。
刘轶认为,历史的演进过程经过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后,如今正处于数字化的关键点,连接是工业互联网的实质,在工业互联网建设过程中,建议重点关注标准、开放、组件化、应用场景、安全等方面。
时培昕博士指出,计算机的智慧正在以指数量级速度追赶人类,工业互联网的充分利用让机器更加智能,通过人与机器的协同,不断采集设备、系统等各个方面的数据,有效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等,机器智能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加及时可靠的预测性决策依据,人再将决策下发至机器控制系统,实现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有效衔接,实现OT和IT的高效融合。工业互联网也因此成为全球生产力变革的关键基础,其新的理念和技术创新,将大力推动人类生产力再一次飞跃。
全球的制造业巨头早已意识到了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性,纷纷推出工业互联网平台,并大肆进军中国市场,希望再次利用技术和生态的优势掌控中国的工业。寄云NeuSeer平台是完全自主可控的平台,具备强大的工业物联网、工业大数据、工业云平台和人工智能的优势,是可以同国外互联网平台直接竞争的平台,帮助国内的工业企业摆脱对国外垄断企业的依赖,快速实现《中国制造2025 》。
三年一剑
磨砺工业重器
据时培昕介绍,工业复杂性、行业性、封闭性等方面的严重阻碍给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带来了很大挑战。寄云NeuSeer平台综合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寄云多年的行业经验,平台的每个层面的产品、组件都经历了严苛的研发、实施和应用等全流程的考验打磨,且已经过多家客户的充分验证,可谓是寄云三年一剑、砥砺奋进、精心打磨的工业重器。
寄云NeuSeer平台由NeuSeer Edge工业物联网网关、NeuSeer Stack应用开发与工业大数据分析平台、NeuSeer Apps工业互联网应用等部分构成,提供围绕工业数据采集、存储、查询、分析和展现能力的快速开发和应用平台,极大地降低了不同工业应用和数据分析的门槛和成本。
作为“端到云到应用”的平台级产品,寄云NeuSeer平台扩展和适应能力只受限于想象力,设备运维、产线优化、经营分析、远程服务等应用场景都可以通过各个模块、算法、模型的组合来快速实现。
目前,寄云科技基于NeuSeer平台已经为航天军工、电力能源、智能制造、轨道交通、医疗、教育、智慧城市等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多个世界500强客户提供了专业服务。
开放特性
打造NeuSeer工业生态
正如刘轶所说,开放是工业互联网成功的关键。开放是寄云NeuSeer平台的设计初衷,时培昕介绍说,工业企业用户、工业应用开发者、工业模型提供者、标准化服务的提供者都可以在寄云NeuSeer平台上找到需要的内容和服务,同时寄云NeuSeer平台还具有知识分享的机制,合作伙伴可以快速将自己开发的模型、算法和服务发布到NeuSeer平台,供其他客户使用,而平台提供的快速集成能力,能够加快工业企业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专业协作。
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给工业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且中国工业现状复杂,不同的工业行业和各个环节均有巨大差异,产业的升级需要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推进。
在此次发布会上,寄云科技同太极、华为、中电数据、荣之联、爱数、立子科技、大数聚、智核等多家合作伙伴共同启动了慧领先机合作伙伴计划,共同推进产业升级。
作为可伸缩、模块化、灵活的而且是在不断成长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寄云NeuSeer平台将为更多的工业企业服务,用实际行动促进两化融合、推动《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实现。
相关链接
与现在的工业制造业相比,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三个重要特点:
超越标准。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仍然是当前工业竞争的核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则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加宏大的制造业生态系统,试图将各行各业的技术和标准裹挟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之上。
超越产业分工。平台化使得传统的产业价值链发生重大变化。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得以整合所有工业企业的各个制造环节,并通过大数据技术监控平台上各企业的产品生产及其生产要素与市场动态。因此,平台不仅是产品生产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与实现远程智能制造的操作界面,而且是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进行分工协作、产品交易、服务保障的虚拟市场。
平台生态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包括不同产业的众多企业,也包括生产同一产品的众多企业;不仅包括生产制造企业,也包括产业链的其他相关企业;不仅包括企业,也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最终需求者以及各类服务型机构。
另外,与各类电子商务平台相比,工业互联网平台也有着本质的差别。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服务于产品的交易和流通环节;而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此基础上还包括产品的研发、设计与制造等环节,电子商务只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一部分。
本报记者 路沙 陈曲 霍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