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阶层的看似分解,商品世界成为了表现民主的终极形式:那些只对贵族开放的奢侈品商,早已经向全世界的人类敞开大门。然而,人们那颗想要表明自我的心,是不会随着阶级意识消亡的——取代贵族头衔而一晃成为身份象征的,是手袋、礼服、香水、汽车与腕表。随着商品世界的分化,各类品牌也在随着所服务的企业类型进行类别分化。奢侈品只强调美与优雅,品牌logo的出现大多以静态、无声或在广告片尾一扫而过的形式出现——它们只需要用商品强烈的品牌风格即可实现辨识度,又迎合了上流社会“不炫耀不高调”的消费观念。电子书广告温和、睿智,强调知识之美与阅历之重的同时,鼓励广大书虫热情拥抱新式科技力量。这样的广告给人以这样的暗示:我穿戴一款奢侈品,我就一脚踏进了广告里的上流社会。我手持一款电子书,我就成为了最时髦的移动图书馆。
与此同时,日用品广告起用大众化明星展现日常生活之中的美与活力,分分钟暗示“我们没有什么不一样,只要使用了×××,你也可以成为我”(吸引求美者)。而汽车广告则在强调速度、机械、出行与世界之美,永远都在迫不及待地告诉你“总有地方你没有去过,总有好车你没有开过”(吸引渴求成功者)。出现在广告之中的商品,不管其门类如何价位几段,永远都只书写着同一批词汇:身份、金钱、欲望难平、自我实现。
在分化阶级、品味与人群类别的背后,企业更需要找到更为精准的投放平台。所以时尚类广告不大会出现在新闻类杂志,汽车类广告则不太会出现在美容杂志。软文、电影植入、自媒体植入等新的传播形式都在印证一个趋势:商业正在千方百计地向文化靠近。文化人直接成为创意人,也让品牌能够直接与知识、趣味、作品融为一体。
聪明的厂商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广告的功用并非仅在于一时的传播与宣传,而在于塑造品牌人格。成功的品牌,会在目标人群的脑中成功植入以下想法:“貌似我崇拜/喜欢/有认同感的人正在向我推荐这一款产品”、“这款产品就是为我而造的”。
本刊综合编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