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传统传播形式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浅论微传播时代的“一带一路”外宣图书出版

  • 来源:对外传播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0-11 09:31

近年来,“微传播”这一个新兴名词迅速成为国内外热门。图书,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播形式,一直在适应着时代的发展。外宣图书,承载着将中国故事源源不断推向世界的使命,在微传播时代也在进行着转型和调整。“一带一路”主题,是近年来外宣图书出版的重点之一,我们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探索“一带一路”外宣图书出版,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一、微传播时代的传播特点及受众阅读特点

“微媒体”。“微媒体”是基于数字、网络、信息、通信技术的新媒体,依托用户关系进行信息传播、分享和获取,其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方式。

“微受众”。信息的传播方式从点对面转变成了面对面。受众主体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了主动转发、评论、参与话题讨论,信息传播范围扩大,甚至实现了受众和媒体的自由转化。

“微内容”。“微内容”的最大特点就是“微”,短信、微博文章、“朋友圈”文章、手机报、手机彩信等表现形式,对应着浅阅读、微阅读、碎片化阅读等阅读形式。阅读本身没有变,但承载内容的形式却变得“微”“浅”“碎”。

“微媒体”“微受众”“微内容”诉说着微传播时代的到来,其对纸质媒体冲击巨大,出版行业曾一度被视为夕阳产业。但正如美国新媒体技术专家罗杰•菲德勒曾表示:“当比较新的传媒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他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

二、“一带一路”外宣图书的内容特点和传播形式创新

“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合作倡议,以经济与人文合作为主线,不搞封闭性集团,不妨碍既有的多边机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微传播时代“开放、沟通、分享”等特点相融,并为微传播时代的外宣图书出版指引了新的方向。外宣图书的出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准定位,需要根据外宣主题、外宣目的、外宣受众等因素,找到最准的切入点,将切入点落实在内容上,做到“内容为王”。在选好了内容之后,再配合上最恰当的传播形式,让形式为内容服务。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外文出版社就策划出版了多种此主题下的外宣图书,在内容上努力寻找最佳切入点,在传播形式上找到与内容最搭配的结合,将“一带一路”的声音传到世界各地。

精炼。精炼即精致、精美、凝练。外文出版社“一带一路”外宣图书既保留了图书文化底蕴厚重的优势,又将“一带一路”倡议的各种新构想和新提议,用最简洁的话语进行了概括和表达。

2015年年末至2016年上半年出版的筑梦“一带一路”系列多语种图书,包括16本,每本9个语种,共144册。这套图书在形式上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采取了小册子的形式,在形制上追求轻松活泼,在“微传播”时代给国内外读者“零负担”的阅读体验;在内容上力求简明,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核心内容,将看似碎片化的精简信息有效地输入给受众。这种轻快的阅读形制,让读者轻松拿起书,愉快地享受阅读,得到了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该系列图书出版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其作为2016年、2017年“两会”新闻中心的媒体用书。在2017年4月举行的阿布扎比国际书展活动中,浙江工商大学阿拉伯语系的师生,还将此书作为了伴手礼赠送给阿联酋的国际友人。

2017年5月,外文出版社又为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供了官方定制产品“一带一路”故事系列多语种图书,该系列也采取了口袋本小册子的形制。不论是匆忙采访的记者、还是首次来华的官员、对中国感兴趣的商务人士,都可以轻松拿起这些小册子,在咖啡时间、去会场的车上、会议开始前片刻即兴阅读。

微传播时代,外宣图书不再拘泥于厚重的一本典藏,而是从多元化的视角对内容进行拆分重构,从第一眼就吸引读者至阅读最末,不占用太多时间,也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思考。在美好的阅读体验中,“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在读者脑海中占据一份记忆。

分享。分享,指的是内容上追求参与和互动,形式上做到互联互通。外文出版社“一带一路”外宣图书从选题到作者,从图书的外观到内在,都为了适应读者的阅读需求,进行了精心的安排。

从2015年开始,陆续出版的《新丝路 新梦想》(中、英)、《新丝路 新思路》(中、英)、《新倡议:解读中国“一带一路”》(中、英)、筑梦“一带一路”系列(多语种),选用的是国内外研究“一带一路”的权威专家,而且每一本(系列)书的作者并非单一个人,而是智库团队,这既保证了政策解读的多元化,也让内容求同存异,追求人人参与的分享感受。选题有政策解读,作者有权威人士,让读者对“一带一路”有更加全方位的了解。

这并不是外文出版社“一带一路”外宣图书的全部。《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多语种)讲述了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背景下,华人、华商在海上丝绸之路过去、现在发生的故事,以及对于未来希望的憧憬,向世界说明“一带一路”的合作共赢从古有之。《丝路上的故乡》(多语种),作者是入围国际摄影界“奥斯卡”奖——“露西”摄影奖的女性摄影师王晴,她向世人分享的是新疆吐鲁番——丝路文明曾经最繁华的驿站路口的民生现状。孩童的笑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耳相传,让此书的设计者、翻译家都对摄影作品中丝路之美赞赏不已。《凝望长安:灿烂的唐代文化艺术》,从历史的角度,带领读者进入唐代盛世的丝路传奇。

为了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一带一路”图书一定要保证阅读的体验感受。因此,“一带一路”图书在编辑过程中加入了很多贴近外国读者阅读习惯的小链接,很多链接的内容甚至就来源于海内外的读者。例如,埃及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学生场景、“新丝路”列车开往马德里……这些故事只有一二百字,但却可以吸引读者目光停留,感同身受。

微传播时代下,“一带一路”外宣图书追求最大化地与读者互动,纸面的一张图、一个小故事就能让读者身临其境。“一带一路”追求的联通和命运共同体,也在外宣图书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外宣图书也不再是我出版你阅读,而变成了你我沟通的桥梁和相遇的“信物”,因为“你”已经成为“我”图书的一部分。

三、“一带一路”外宣图书的未来发展

在各种重大场合,国家领导人都多次强调“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因此,对于“一带一路”外宣图书来说,未来的发展仍然需要我们大力推进。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仍然要把握微传播时代的特征,同时对“一带一路”主题进行更全面的把握,可以尝试对以下两点给予着重:

(一)让读者享受最完美的阅读体验

找到“一带一路”外宣图书和图书受众的同理心,在图书策划阶段就要思考,如果我是读者,我会喜欢这本书是怎样的?毋庸置疑,书名、封面等是最基础、最传统的吸引读者阅读的重点。在微传播时代,图书还需要像“朋友圈”那样被“点开”。图书的形制,包括开本、用纸、装帧设计,甚至是勒口、内页的细节,这些为内容作嫁衣的“外表”已经成为外宣图书非常重视的部分。对于目标读者来说,“一带一路”是一个非常陌生的主题,要带走一本书回国,要让一本非畅销小说的图书受到关注,需要出版社和编辑花费更多的心思。不妨让书轻一点、薄一点、字大一点、图片更美一点、留白多一点,甚至在书本的装帧设计方面加上“一带一路”元素,增加小“惊喜”……

(二)讲好“受众参与”的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的声音,这是外宣图书一直在坚持的初心。“一带一路”外宣图书,不论是从题材还是内容上都更顺应微传播时代的传播特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因此,“一带一路”外宣图书的中国故事里,要更多地加上受众国、受众人民的故事,彼此分享“一带一路”带来的互惠互利、互融互通、相亲相爱。在选题策划和故事选取时,不强求完美、周全。真实、生动、参与感强、能产生共鸣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故事。

微传播时代特征明显,“一带一路”外宣图书的特点恰好顺应整个时代的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旗帜下,我们的“一带一路”外宣图书出版,将更注重人文领域的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献出一分力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