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还是产权泡沫?

  • 来源:文化纵横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0-30 14:36

在今年的开放日上,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领导谈到中国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多项指标长期位居世界首位,但还不能算一个知识产权强国,下一步的建设目标就是要由大国向强国迈进。在知识产权数量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形下,为何我国还不能称为强国?最近,《发展经济学期刊》(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刊登了三位学者的合作文章,从专利和创新的关系出发,实证分析了高速增长背后的问题。

2010年中国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内居民专利申请国,又在2011年超越了美国成为最大的专利申请国,很多人将其视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又一个奇迹。三位学者进行数据追踪后发现,增长速度的顶峰出现在最近十年,比如2007~2011年短短四年间就翻了近三倍,而之前的增长曲线与经济起飞时期的韩国并无太大差别。

借由分析2007~2011年间的官方专利数据与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他们指出,中国专利增长的原因并非人们设想的那样简单。一方面,多年的经济增长使得中国企业的自主技术不断成熟,企业也越来越有动力将专利申请视为保护它们技术创新的手段,这就不能简单的将近期的专利激增看作是知识产权泡沫。另一方面,非创新因素在其中也起了很大作用,例如《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关于专利的量化指标,并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激励,这就将专利发展的任务分解到各级政府,最终间接落实到企业头上。在一定程度上,这两者是互动的,国家政策刺激着企业创新,企业创新又回应了政策激励的需要。

但是,量化型指标也容易脱离企业真正的创新需要,三位学者就指出从2007~2011年,专利总数与企业研发的投入、企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正向关系逐渐减弱,也就是说专利增长中的非创新因素正在增加。具体说来,无需实质审查的实用新型专利增长速度超过发明专利;电信产业和计算机行业的专利与研发、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正向关系并不显著;而过去并不积极申请专利的企业以及专利申请相对落后的行政区域中,专利数量和研发投入之间的脱节尤为突出。这些非创新类的粗放式增长(the extensive margin of growth)大概能占到这段时期专利激增数量的三分之二左右。作者指出,这些非创新类的粗放式增长可能不是基于企业本身的战略考虑,而是随着时间推移国家政策激励逐渐产生的效果。与此同时,其他的非创新性因素,如帮助企业获得融资、获得高新技术许可证以及研发人员的绩效测量都可能对近期的专利激增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因此,传统的专利理论已经过时,这种理论简单的认为企业的专利申请就是当新技术被发明时,为了防止产品被山寨而将这种创新授予法律保护的一种制度。中国的独特经验告诉我们,在专利数量增长的过程之中,政府政策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些政策部分引导了企业创新,但也可能会带来非创新类专利的激增。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知识产权体系可能还会面临这些非创新类专利带来的一系列难题。可以想象,从知识产权大国走向强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克服这些难题,再一次将专利和创新对接起来。(文金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