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1-13 09:59
创新驱动,放飞科技强国梦想
人民日报10月20日,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第四场集体采访,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秀杰,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恩东,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卢建军,南昌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江风益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接受采访。
“世界各发达国家,无一不是科技强国。”“我国走的正是一条‘以人才强、科技强带动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全局性、根本性的,有些地方还是突破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在介绍5年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就时,王志刚具体列举说,在基础研究领域,我国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在世界上最先进,“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唯一一颗在天上实验量子通信的卫星,同样国际领先,我国科学家还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获得了全球最高的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在重大工程方面,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大飞机、蛟龙、超算等重大成果相继取得突破;此外,还有许多科技成果和老百姓生活很贴近,比如共享单车,集成应用了智能芯片、射频识别、位置服务、电子围栏、移动支付等先进技术。
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则是点燃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王志刚表示,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推出了1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改革主要围绕着激发人的积极性开展工作,因为一切创新活动都是科技人员做出来的。”他告诉记者,这些改革涵盖了科技经费使用、科技成果评价、项目评审等诸多方面,使科技人员能把更多精力用在科研活动上,此外还进行了院士制度改革,让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下一步重点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产品、产业、商业模式等创新。”
《经济日报》:创新是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支撑
10月20日,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主题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第四场集体采访,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秀杰,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恩东,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卢建军,南昌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江风益等五位十九大代表回答记者提问。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靠什么?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长期地、一以贯之地以科技创新支撑我们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而现代化经济体系实际上就是我们走向现代化国家必须迈过的关口和我们下一步的战略目标。”王志刚表示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如何推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谁来驱动创新?就是靠深化改革驱动创新。所以整个科技工作是围绕着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方面来展开的。”王志刚表示,“在深化改革方面,我们主要围绕着激发人的积极性开展工作。因为一切创新活动都是科技人员完成的,科技人员有没有好的环境、有没有好的激励政策,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
按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时间表,只有不到3年的时间,科研人员对当前的创新环境是否满意?有何建议?代表们现场回应了这个问题。
“这几年我国在项目申请、经费预算、项目经费执行、项目执行汇报等环节都有了简化和改进。”王秀杰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提出要打破部门利益的藩篱。我想,未来会有更好的政策促进科学家从科研目的出发协同创新,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做出更多科技方面的贡献。”
“我国正在形成良好的、适合科技创新的环境。”卢建军说,作为地方科技工作者,他在为陕西27.6万科技人员的工作服务中感到,激发人才的原动力,推动知识价值导向分配机制的落实,需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科技创新是产业的“供给侧”,同时也是创新政策的“需求侧”。“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才能真正加快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进行深度融合,在3年内可望做到。”江风益对未来表示乐观。他率领的团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其研发的硅衬底黄光LED芯片电光转换功率效率远高于国外最高水平,使我国LED技术处于“局部领跑”地位。“这几年LED技术和产业发展快,主要得益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定了相关战略和政策。”
王恩东在回答记者提问后顺便提出建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国家制定科技政策时要进一步注重对企业意愿的吸纳。”
“到2020年我们进入创新型国家,时间很紧迫。作为科技管理部门,我们也确实感到压力很大。”王志刚说,科技部还将继续推进各项改革举措,为科技人员、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营造更好的环境,使大家在创新中得到价值提升,得到快乐。
《人民日报》:十九大代表热议——创新驱动,点燃发展新引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创新驱动也成为会场内外热议的焦点,对于5年来的巨大成就,大家洋溢着自豪之情;对于未来的美好前景,代表们满怀憧憬与自信。
“我是一个没有留过学的‘土教授’,但今天我的科研团队里有很多欧美学生,他们向往来中国学习先进技术。国外同行也常常问我:中国高铁下一步怎么走?”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列车与线路研究所所长翟婉明代表表示,过去5年中科研创新受到的关注与支持前所未有,尤其在轨道交通领域,我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完备的科研体系,也支撑了我国高铁产业的快速发展。
“超级计算是世界各国抢占的技术前沿。我们可以自豪地说,5年来通过加速赶超,中国的超级计算应用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应用研发部部长孟祥飞代表告诉记者,以前在超算领域,我们受制于人,一些国家有时甚至会“漫天要价”,而随着中国的超级计算速度走向世界第一,国外还经常派专家来参观学习。
“天宫、蛟龙、天眼等重大工程中,几乎全部的国产化高端合金材料都是中铝公司提供的。科技创新,不仅让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更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和封锁。”中铝公司董事长葛红林代表说,近年来中铝公司通过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加快成果落地,实现了“乘数效应”,加快了行业从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终端产品转型的坚实步伐。
“过去5年是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最快、取得成绩最大、效益也最好的5年。”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代表告诉记者,我国已连续8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产销国,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始终重视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企业的命脉所系。”
“如今,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国家在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采取了许多重要举措,使创新的强大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更凸显。”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董事长官庆代表说。
创新永远不停歇,改革永远在路上。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