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美国赌城无人驾驶摆渡车上路遭遇事故

  近日,无人驾驶摆渡车在赌城拉斯维加斯投入试运营,但是仅仅运营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发生了撞车事故。

  该无人驾驶摆渡车在上路一个多小时之后,快要接近中午时汽车在拉斯维加斯大道(Las Vegas Strip)发生撞车事故。事故发生时正有几十人排队等着坐上摆渡车,一辆半挂卡车突然撞向这辆摆渡车,所幸没人受伤。

  该无人驾驶摆渡车是法国企业Navaya开发的,汽车同时还在安阿伯市密歇根大学校园投入运营。

  在拉斯维加斯发生事故的汽车可以装下12名乘客,最高时速25英里(约40公里),不过运营时速度只有大约15英里(约24公里)。该无人驾驶摆渡车没有方向盘,也没有踏板,随行人员通过计算机显示屏监督汽车运行。

  目前无人驾驶摆渡车免费搭乘。AAA公司为无人驾驶摆渡车运营提供赞助,每运送一名乘客AAA公司就会向拉斯维加斯受害者基金会(Las Vegas Victims Fund)捐赠1美元,起步捐赠金额10万美元。

  来源:新浪

  德国瑞士联手打造原子尺度新型集成电路器件

  在德国西门子基金会的支持下,德国卡尔斯鲁尔理工大学(KIT)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Z)将联合开展原子尺度新型集成电路器件的研发,德国西门子基金会为此提供了1200万欧元的资助。

  随着信息网络传输和数据处理传输量的快速增长,人们对器件的小型化和降低能耗的要求日益迫切,现有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虽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但已逐渐接近其性能的极限,必须在更小的尺度级别上展开研发工作。

  2004年德国卡尔斯鲁尔理工大学就提出了“单原子晶体管”的概念。此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和德国卡尔斯鲁尔理工大学在此基础上将联手进行深入研究。第一步,在现有验证性设计的基础上完善其逻辑设计和存储单元构架;第二步,开发出具有简单结构的原子尺度的半导体芯片,并尽快推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如集成电路、调制器和检测器等。相比目前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预计新型器件的体积和能耗将减少至目前水平的百分之一至千分之一。同时,研究人员争取研发新的技术使新材料能够与目前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相兼容,利于该新材料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

  为此,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和德国卡尔斯鲁尔理工大学专门设立了单原子电子学与光学联合研究中心,并将于2018年1月正式开始运行。

  来源:中国科技网

  意大利在细菌驱动微型机研究上取得进展

  由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纳米技术研究院和罗马第一大学物理系组成的研究团队利用纳米技术,在细菌驱动微型机研究上取得进展,成果发布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研究人员发现,某些转基因细菌可以被用作为微型机里的小型“推进器”,速度可由光线控制。研究表明,转基因细菌可以产生变形细菌视紫红质(Proteorhodopsin),而这种蛋白质可以在缺氧情况下利用光能积累电荷,从而可被用于高效微型发动机的开发工作。

  研究人员表示,在纳米级别上,使用3D激光打印工艺可开发由圆环制成的微型发动机,其外表面上挖出的微孔可以捕获单个细菌细胞并迫使其运行旋转单元。通过投影仪与显微镜相匹配,研究人员可将具有不同强度的照明盘照亮每个旋转单元,从而使旋转单元旋转一致。这些单元使用光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未来或可成为小型化生物医学实验室内选择和运输单个细胞的微型机器的动态元素。

  来源:《自然-通讯》

  俄科学家为工业废料处理寻找有效途径

  近日,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找到一种有效处理工业废料的途径,经处理后的工业废料可制备成供热企业用燃料成分,其燃烧热值接近于煤炭。这一技术为清洁处理工业废料,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降低能源成本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传统的供热企业或多或少影响生态环境。上世纪80年代起,俄罗斯工业逐渐使用液态燃料替代传统的煤炭,带来的结果是排放物明显减少,但液体燃料的热效率低于煤炭的问题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俄罗斯科学家在尝试中找到了一种有效的添加剂,其加入液体燃料后,可有效提高液体燃料的燃烧值,而该添加剂由工业废料制备而成,成本低廉。

  在此基础上,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的科学家还找到一种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研究人员使用低等级煤炭、水,以及燃料添加剂合成一种新的混合物。得到的混合物具有较高的热值,且燃烧后排放物较少。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种类的低等级煤炭、工业废料和水(包括自来水、工业废水等)进行组合实验,添加剂主要采用石油化工废料、废机械润滑油,以及工业可燃废料。得到的由不同添加剂构成的混合物燃烧温度均可达800~1100摄氏度,相当于煤炭的热值。其中,以汽车发动机废润滑油作为添加剂实验效果最好。研究人员称,该技术可有效利用部分工业废料,其形成的混合物燃烧后氧化硫、氧化氮的排放量仅相当于煤炭燃烧的一半。

  来源:塔斯社

  韩国研发出自主产生电能的纳米金属线

  韩国汉阳大学发布消息称,其研究小组研发出在伸缩或旋转时能够产生电能的纳米金属线。研究小组通过碳纳米管圆形缠绕,制造出纳米金属线。金属线在电解质中抻拉产生缠绕,从而减少体积。研究表明,19.2毫克纳米金属线可以点亮2.3V的绿色LED电灯,以每秒30次的频率抻拉,1公斤纳米金属线可以产生250W电能。

  研究小组通过海浪和温度变化试验,验证了这一技术。将纳米金属线与气球绑在一起放入海中,随着海浪的拍打就会产生电能。随着空气中的温度变化也会自主产生电能。

  研究小组表示,纳米金属线与以往的电池不同,可以在海洋中产生无限的电能,可以为手机和无人机提供不间断的电能供给。

  来源:《科学》

  日本团队利用中子射线开发全息成像技术成功获得轻元素的超精密原子三维图像

  日本熊本大学近日发布消息称,该大学与多家日本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的联合团队利用包含各类波长中子射线的“白色”中子束(所谓“白色”的比喻,是因为白色可见光是由各种不同波长的光波所构成)开发出新型全息显微镜,可用于在原子水平对半导体、传感器等高性能材料中添加的微量轻元素进行精密结构分析。其中子束来自位于茨城县东海村的“大强度质子加速器”(J-PARC)。这项成果的突破点在于:

  一是能够分析微量轻元素掺杂物。以往采用的X射线和电子束,对于氢、锂、氧等轻元素的敏感度很低,无法用于成像。而上述轻元素在今后开发新能源材料时,将有重要用途。

  二是对破解功能性材料的作用机理具有重大意义。在研发过程中,团队成功对萤石结晶中掺入稀土元素铕(Eu)的情况进行了验证,通过超精密成像,对稀土元素周边的特殊结构成功进行了解析。萤石是放射线传感器中的核心材料。这是世界上首次对这种结构进行解析,这一技术将有望大幅度提高放射线传感器的性能。

  此外,由于利用这种“白色”中子射线对掺杂物进行研究时,只需进行一次拍照即可对100种波长形成全息图,从而极大地缩短了研究周期。

  参加这一工作的有熊本大学、名古屋工业大学、茨城大学、广岛市立大学、高辉度光科学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的研究人员。

  来源:科技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