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视角:业余比赛,要成绩还是要快乐?
- 来源:羽毛球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2-04 14:54
赛前一天,我们到赛场踩点。在大门口就被拦住,因为我们没有佩戴证件,必须有证方可入内。说起来,这是一项业余比赛,但是全部按照全运会的标准来办之后,业余比赛有了专业赛事的味道。
北京的资深草根球员郭晓宏从参赛选手的角度,也感觉出一些“非业余”的味道,他说:“参赛选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参加 A 组的在校学生,基本上都是特招的;第二类是 B 组中有很多人是特招下来的,小时候在业余体校练过;第三类就是像我们这样参加 C 组的,都是纯业余的,这也是业余圈最大的一个群体。C 组将全国东西南北中比赛三个最大年龄组进行合并,涵盖了从 50 岁到 65 岁的年龄跨度。很多人明知道拿不了成绩,还是参加了比赛。就算是输掉了自己的比赛,他们也都还是留在现场观看其他选手的比赛。”
不在乎成绩,只是单纯地寻找快乐,这是业余球员参与运动的初衷,也是目的。辽宁队的姐妹花王爱丹和王爱武参加了C 组女双角逐,她俩都超过了 60 岁,年龄和实力的劣势,让她们根本就没去考虑成绩。她们所在的小组共有 4 对组合,要打3 场小组赛,有人认为她们“亏了”,她们自己倒觉得很幸运。王爱武说:“我们能来就是赚了,平时想找这么多高水平的对手还不容易呢。”
这样的想法完全和竞技不沾边,真的做到了“重在参与”。在赛场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比赛开始前或者结束后,场边的教练会突然掏出手机,抓紧那么一点点时间,为摆好造型的参赛选手留下在场地内的照片。这在专业比赛中是绝对看不到的。
我们将这些花絮连同赛场上的竞技图片发布在“羽毛球杂志”的各个移动平台上,不少球迷认出了自己熟悉的朋友,并揭露了他们的身份:这个是从小练过的,那个是高校的羽毛球教练……简单说,这些人都或多或少有着专业背景。当然,他们都通过严格的资格审查,确定为非注册球员而得以参加群众比赛。实际上,他们只是缺少“专业球员”的称号,其中的不少人都是一直跟随教练在体校训练。有在场边观战的业内人士开玩笑:应该让国家二队的主教练王伟到现场来挑选一下人才,组织参加 A 组的球员跟二队的适龄球员打个对抗,也许还能选出不少后备人才。
由此可见,这些业余球员实力的确不错。他们,承担了为代表团夺得奖牌的任务。由于群众比赛与专业比赛的金牌等值,并且也将计入代表团成绩中,群众比赛注定不可能只有轻松快乐的氛围。预赛刚一结束,就有代表团的领队迫不及待地四处打听其他队伍入围决赛的人数和项目,然后扳着指头计算自己到底有几个冲金点。这种事情对于各队的领队和教练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因为带队参加比赛的,几乎都是专业教练,甚至还包括龚睿那这样的前世界冠军。
真的,群众比赛到底是要快乐还是要成绩,很难说清楚。不过,比赛结束后,朋友圈很快被参赛选手灿烂笑容搭配感性文字的内容刷屏,此时还是会觉得他们从羽毛球中找到快乐比得到成绩更重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