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建筑 重构对话
- 来源:IT经理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互联网,建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2-05 13:54
当互联网思维进入传统产业链。
从十二月开始,腾讯深圳总部的数千名员工将分批迁入新总部大楼。这栋名叫滨海大厦的新总部大楼,与原大楼南北相望,呈双塔架构,借助反复折回的连廊相连。夜色中,连廊的金色灯火总让人想起QQ企鹅形象的项上围巾。
248米高50层的南塔与194米高39层楼的北塔,共享配置茶水间、会议室、礼堂、展览厅,甚至一条300米环形跑道的三条连廊。据介绍,楼内还配备空中花园、篮球场、羽毛球场、攀岩中心和游泳池等运动场所,以及多处冥想室和餐厅等。
滨海大厦的外观总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马化腾所说的“腾讯是个连接器”战略,不过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理念映射。“毕竟在2010年,我们提出大楼建设方案时,公司还没有提出这个战略”,腾讯规划设计部总经理万超说。“连接器”的战略是2014年提出的,科技公司的建筑大楼不仅是技术力量“秀肌肉”的所在,更是公司DNA在建筑中的闪现。
在构建建筑当中,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直被优先考虑的。在滨海大厦,雨水、太阳、风、大海,自然采光和通风,班车车辆出入停靠等这些问题从大厦的地理位置开始,从设计思路尽量减少废弃物,实现生态的循环。
移动互联时代,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在模糊,也在融合。而这也体现在办公场所,休闲娱乐设施的设置,让员工能够在身体健康、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创造更多业务价值。这种设计思路,不仅仅在深圳滨海大厦,在同样今年落成的北京、武汉、成都等地的办公楼及研发中心中,都有类似的体现。比如在北京办公大楼,7层正方形建筑中,单层2300人一起办公,是为了让员工随时随地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
建筑入口
互联网公司所擅长的产品思维,在自家的建筑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和流量、内容一样,建筑本身也被视作入口,而各类科技应用将这里变成了一个物联网试验场。
人脸识别技术:上班不用刷卡刷脸就行,腾讯优图团队(tencent-bestimage)开发的人脸检测技术,为大厦的人脸识别安保系统提供了支持;AR与VR:访客到来时,可以用APP消磨在大堂等待的时间;微信、QQ账号管理:微信预定电梯,借助QQ软件开发工具(SDK),控制摄像头、远程会议系统等;室内精准地位技术:腾讯地图团队开发的室内精准定位技术可以准确到一米的范围,能帮助员工在大面积的区域迅速找到地点。而在下班后,和QQ账号打通的智能寻车导航系统,又能帮助员工顺利快速的开车回家。
用万超的话来说,通过在设施设备植入了具有腾讯DNA的QQ SDK和微信SDK,大楼所有的设施设备如同真实的人物一样,都有了QQ号和微信号。然后在大楼的智能管理平台上,这些设施设备的所有数据都不断交互,并发生化学反应。
不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被称作黑科技的种种应用的背后,是互联网思维、技术工具对于传统楼宇内在的改变。
改变智能建筑思维
物联网在建筑中的使用早已开始,楼宇自动化系统是典型代表。借助传感器收集数据,将信号传送到设备,在分析与辨析之后实行智能控制。楼宇自动化就像是楼宇的神经。
一般而言,空调设备、温湿度控制、电梯、环境、计费等管理系统;出入口远程监视、火灾探测、报警、灭火、停车、排烟控制等安全防范系统;照明、节约水电、空调冷暖等节能系统;是建筑自动化控制系统(BAS)的组成部分。
在智能建筑的发展中,建筑业提出的建筑自动化控制系统的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被认为是一种发展进路。BIM运维管理可以将建筑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各个信息孤岛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全盘视角。
还有别的解决方法吗?这是万超和他的团队从2013年开始一直思考的,集中了腾讯的技术力量和资源的基建部门,希望用一种互联网思维重构楼宇神经。他们创建了一套物联网内操作系统,以事件为切入口,将场景和数据结合在一起,形成楼宇管理的新方法。
一个常见的场景是,餐厅午休打烊时,不能关闭所有的设备。为了做下一餐,一些烹调设备需要始终处于待机中。如果按照传统模式,需要员工一个个按钮进行关闭操作,不仅繁琐而且容易出错。
在传统回路控制中,设计时很难考虑到需要使用哪些设备、其内在的电路又是怎样的。而现在通过终端APP,只要选择“午休打烊”选项,便可以一键搞定。这是因为硬件设备借助内操作系统,彼此之间实现了“通话”。
同样的改变也在照明上,为了一组加班同事,需要开半层楼的灯。这样的场景人们都很熟悉,但是在嵌入了微信、QQ信息之后,能够做到人到哪里,哪里的灯为你按照你的要求和习惯所开。
另一个常见场景是摄像头监控中的事件管理。传统的摄像头监控室里,值班人员监控的是一个由几排监视器并列而成的大屏幕。如遇异常情况,只能通过调动现场摄像头的焦距进行放大观察。而在滨海大厦中,电脑屏幕取代了传统监视器,任何一个监控的场景都是可以直接用拖拽放大或缩小的。
这个被称作“软矩阵”的监控,不仅仅在形式上完成了对传统监控的颠覆,而重要的是可以实现事件管理。如果某个身份显示异常,所有楼宇中的摄像头都将借助人脸识别、微信及QQ号捕捉,进而实现运动轨迹的重塑和再现。在这背后,是基于云端的软件系统实现的协同,连接所有硬件完成任务。
毫无疑问的是,在这个改变过程中,新的思维会触发新的商业机会。智能建筑中的每一环不再像过去软硬件分离,而是从一出生便由软件管理。漫长的产业链中正在慢慢开始衍生新的业务形态,互联网天然的类似透明等属性,也将慢慢改变这个行业的操作规则。
开放是根本
在智能建筑产业链上,腾讯都希望与合作伙伴一起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实现共赢。实际上,这也是腾讯开放六年以来一直所奉行的原则,从最初“再造一个腾讯”到 “开放生态从大树变森林”,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六年中,腾讯扶持创业公司400万家,孵化上市公司30家,合作伙伴总体估值超3000亿元,拉动500亿元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1100万个。
在11月举行的第七届合作伙伴大会上,人们不难看出腾讯开放平台的作用,QQ和微信这两个连接器,使得众多合作伙伴都能在腾讯的开放平台中获得产品输出渠道、服务、人才和用户等市场要素,得到高收益和高估值。于腾讯而言,合作伙伴越多,腾讯的生态圈也就越生机勃勃。截至2017年9月30日未经审核的第三季度综合业绩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腾讯总收入为人民币652.10亿元(98.2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
而京东、美团点评、 58 同城、搜狗和携程等各个领域的巨头纷纷带头加入开放体系。借助腾讯的开放平台,这些企业运用腾讯的社交产品、数字内容和金融服务迅速扩展业务,带动自身其他线上线下的合作伙伴加入这个体系,直接在腾讯开放平台上进行沟通和交易。这样的模式被众多互联网企业肯定后,逐渐向第一、第二产业渗透,从而使得所有环节都能在开放平台中进行。
建筑就是这种被开放所辐射的实体领域之一。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曾在9月的一次会议上坦言,面对“两化”(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趋势和“风口”,互联网企业判断这可能是下一阶段决定企业生死的场景或机会,很像当年“就像移动互联网可能迈不过,企业就死掉了”,所以都在全力往这些方面狂奔、布局。
利用科技手段、互联网思维与实体产业碰撞,进而实现不断向外推动腾讯乃至互联网的边界,这正是腾讯正在做的。正如腾讯CXO网大为在今年的WE大会上说的那样,腾讯的目光要超越传统互联网。
文/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