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水飘”的思考

出差回来一直在忙,答应儿子带他出去玩的时间总是被占用。昨天 24 小时值班,今天一早回来就积极准备带儿子出去游玩。虽然天气不是很好有些阴天,但仍然阻挡不了我带儿子出去游玩的热情,这也是一位父亲的承诺。驱车 20 多公里来到景色怡人的石人沟,儿子说:“爸爸,我还想去玩水,扔石头、打水飘。”

于是一路颠簸、继续向大山深处进发,其间还走错了方向,在询问了当在的老乡后,掉头通过一段坑坑洼洼的土路,终于来到石人沟水库。车还没有停稳儿子就拉开车门奔向水库,到了水边一边捡石子一边喊:“爸爸快来啊!我们比一比看谁打的水飘多?”正在停车的我,看到水面上不时得溅起朵朵水花。我走到水边,认真挑选了一块小石子,按照小时候打水飘的方式扔出,只看到“咚、咚、咚、咚”四个水花。再回头看儿子,只见“咚”一下就沉了。“爸爸,你怎么扔的啊?一下子就扔了四个水花。”“乐乐(儿子的小名叫乐乐),打水飘要选稍微扁些的石子,也不能太小了,要不我没有重量,扔不远的。”“哦”看着儿子似懂非懂的应了声,就知道可能儿子没有听明白,就选了一个石子交给儿子“用这个试试”,儿子高兴的接过石子随手扔了出去,只见扔的不远而且只有一个水花又沉了。儿子很不高兴,“爸爸你故意的吧?”“不是啊!你看!”你又挑了一块和刚才儿子扔出去差不多的石子,扔了出去。“咚、咚、咚”三声,溅起了三个水花。儿子愣住了,怎么回事?儿子又捡了几个差不多的石子,一个一个的扔终于打出了二个水花,高兴的向我嚷着:“爸爸,看!我也打出了二个水花。”再捡,再扔还是二个水花,再捡,再扔仍然是二个水花,乐此不彼啊!

我们的数学课堂不能像打“水飘”捡石子一样,教师认为比较合适的石子,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不合适的。我选的石子交给了儿子,可是儿子用这个石子却并没有打出更多的水花,究其原因:同样的石子对于我来说是正好合适的,可是对于儿子来说却重了,他并没有像我一样大的力气能把石子扔出很远。

教师总是自以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多么的有趣,多么的精彩;可是上完后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学生是死气沉沉的、效率是低下的、成绩是惨淡的,而这时教师们往往去找学生的问题,而从来不去找找自己的问题。所以找到适合孩子的“石子”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体会哪个“石子”是适合自己的。我和儿子不停的在打着“水飘”比着赛,爱人在一边看一边说:“你们的样子真好玩,一个弯下腰扔,一个站的很直的扔,我给你们拍个照,这个样子很好笑。”我随手选了一个石子,弯下腰扔了出去“咚、咚、咚、咚、咚”五声、五个水花,“耶,五个”我作胜利状。儿子看了后不以为然的说:“我也可以”,随手也扔出一个石子“咚”、“咚”还是两声,两个水花,“怎么回事?”儿子不高兴了。爱人说:“乐乐,你也要弯下腰,稍为低些扔。”儿子又捡起一个石子,学着刚才我的样子扔了出去“咚”、“咚”、“咚”三声,三个水花,儿子高兴极了,“爸爸,我扔了三个水花啊!”

弯腰很简单,掌握方法很困难。我们的数学不就是如此吗十年之后,学生早就把老师教的知识忘了,但他记住的是什么?是方法,是思维。我想儿子今天学会的可能只是弯腰扔石子的方法,可是他也明白了,如果不弯腰扔石子,可能永远也扔不出三个水花来。

天色渐晚,云朵慢慢厚重起来,我对儿子说:“我们再来一次,看看谁打的水花多?打完了我们就回家了,怎么样”

儿子很不情愿的说:“我还想玩会呢!”我说:“谁赢了听谁的好吗?”儿子高兴的说:“好啊!”我精心挑选了一个石子,用力的扔出去“咚”、“咚”、“咚”、“咚”、“咚”、“咚”六声六个水花,我得意的对儿子说:“看,爸爸打了六个水花,怎么样!”儿子不理我,转身去捡石子,好一会再回到水边,只听到“咚”、“咚”、“咚”、“咚”、“咚”、“咚”、“咚”七声七个水花,我一看儿子一次拿了七个石子,左手扔完右手扔,怪不得能扔出七个水花呢!我说:“儿子,你耍赖!

只能扔一个石子。”儿子不服气的说:“谁说的?你又没有规定打水飘只能扔一个石子。”

听到这,我竟无言以对。是啊!谁规定只能扔一个石子打水飘呢?回想我们的教学,是否也是如此呢?孩子的想法是千奇百怪的,而我们总是有这样的条条框框,总是在用成人的思维定势在引导孩子。那么孩子的创造力从哪来?教学不能像打“水飘”这样,没有规定打“水飘”只能用一个石子。孙子曰: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我想我们的教学也应如此。(郑庆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