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器,量“力”而行

  • 来源:乒乓世界
  • 关键字:乒器,球板
  • 发布时间:2017-12-19 17:13

  ——“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一位老者抽着烟,说道:“小林,我还是劝你不要换球板。你近来进步很快。不要好高骛远,换成自己控制不了的球拍。”小林默不作声,私下跟我嘀咕:“我这不是想一步到位嘛,选择最好的球板,然后踏踏实实练技术。”究竟谁对说错,有没有一步到位的乒器,还真不能一言以蔽之。因为:量力而行,关乎知己﹑知彼,又关乎发挥﹑发展!

  知己

  量“力”而行,力首先指的是自己的技术特点、能力、习惯。

  然而,知己,并不容易。业余球手大部分不了解自己,包括主要得分手段﹑技术特长﹑漏洞弱点。大多懵懵懂懂,打个球玩一玩,图个开心,也就罢了。至于选择乒器,对他们可能并不那么重要。打着提高的名义,实质上只是“追星”:因为不懂,只好模仿球星的球板配置。张继科巅峰时,手持蝴蝶维斯卡利亚,马龙大满贯时,他又迷上了狂飚龙5。今天,听闻纯木手感好;明日,据说新塑料球时代只有纤维板才给力,又开始嫌弃纯木板的支撑不够。或者,因为水平一般,其实球拍也没多大影响,只要适应了、打习惯了,无论用啥球板,球技也自然而然能够提高。

  习惯,是“知己”的重要一步,也是通往自我提升的起点。认识自己的习惯:反手利还是正手利,习惯发力还是借力,拉高吊还是拉前冲。每个对自我习惯的辨识,都是在繁星满天的球板世界里选择契合自己的光亮。习惯了软板﹑硬板,厚板﹑薄板,抑或方方正正的ST手柄,或者FL柄的收腰形。习惯了外置芳碳球板那种借力时硬挺的脆感,或内置纤维球板正手的持球感。每次球板配置的更换和调整,都应该依托于对长久习惯的自我认知,不恣意冒险。

  而选择改变时,哪些习惯是自己可以调整适应的;哪些最好不要轻易改变,也要想好。比如,长久以来打的是狂飚3之类的粘套,一下子换成摩擦一般、以撞击见长的优拉快冲,可能不够理性。一直反手习惯用德套来强化借力和出球速度,偏要模仿马龙用两面粘性套胶,肯定得不偿失。打着多年蝴蝶王Taksim,想要强化单板质量,一听说单桧暴力,就换上了10mm厚的日式单桧吕林。立马就因为无法适应方板和单桧厚度而沮丧。但是,同个体系内,或相似结构间的调整,比如从狂飚三到天极三或狂飚八,从Innerforce Layer ALC到Tornado King Power(尼塔谷旋风王内置),就容易适应,而且可能收获奇效。

  没有方向的频繁尝试无异于大海捞针。方向,既建立在“知己”上面,也与“知彼”息息相关。

  知彼

  知彼,是对乒器的基本了解。量“力”而行,自己能不能驾驭,适不适合使用,也是一门学问。

  大刀自然比长剑来得厚重,但未必轻灵。多尼克Desto F系列弹击犀利,却没有蝴蝶Tenergy05摩擦来得那么给力。假如,你望着Tenergy的高价,细想着更好的摩擦力,还要比F1更轻爽的弹击,那么,也只是痴心妄想。更快的脱板,往往意味着更短的持球时间;更高的速度,也需要更好的技术才能驾驭。在这背后,随心所欲的控制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微信群里一位球友提到CJ8000 比Tenergy 64“更好打”,说前者好控,指哪打哪;后者球老乱飞。正是这个原因。CJ8000面向的更多是初学者或中低端水平的球手,而Tenergy 64有更快的威力﹑更强的杀伤力。但,首先,你必须要更好的技术来匹配。

  乒器的完美是跟自身契合度的完美。

  发挥

  量“力”而行,是为了能更好地发挥。

  选择胶皮硬度,当发到七分力时,刚好有透板的感觉,就恰恰好。不要打不透;或太软,打着反而费劲。国手们在备战大赛前的一个时期,常微调着乒器的胶皮硬度:一开始,身心还没恢复状态时,选择硬度稍软的;随着训练加量,备战进入白热化,胶皮硬度也逐渐提升。从最初的39度到最后的41度。当然,也有的选手只用着38度的正手胶皮。因为,固然41度听起来会更给力些,然而最合适的硬度,才能有最出彩的发挥。

  随心所欲的发挥,要求球板合适,在自己的能力掌控范围内。太弹,控不住,打着波尔ALC的朋友想要强化速度,硬生生选择了一速更快的波尔ZLC,然后发现心里都没底。太厚,手感太模糊,都是障碍。直板横打的高手,球板在6mm左右还得心应手,改用了6.6mm以上的斯帝卡CL,开始有点力不从心。最好的状态是:球板,仿佛人手的自然延展。

  然而,随心所欲﹑得心应手,也不意味着永远是最好的。杀鸡时,自然不用宰牛刀;一把菜刀耍起来更轻盈。当笔者握着成品拍大杀四方,感觉稳定性超群时,不会忘了:对手一定是个菜鸟,至少,水平比自己低一档。不然,遇到水平相当的,或者更强的对手,单是“发挥”是不够的,还要“发展”!

  发展

  量“力”而行的“力”,不只是看到现在的自己,还看到以后的﹑可能的自己。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乒器和自我成长。

  神雕大侠杨过在山洞刚练上玄铁重剑时,一定觉得剑冢里那柄木剑更加灵便。然,“重剑不锋,大巧不工”,真正的剑技靠的不是剑锋,而是个人的修行。从发展的角度,选择适合自己的乒器,乃大势所趋。因此,儿时一同打着成品拍的球友,纷纷投入DIY的行列,配置起更好又更有威力的球拍。随着球体变化和时代发展,原来打着好好的狂飚皓分明有些软了,支撑不那么足了,那么狂飚皓二代或者狂飚龙系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当原来的球板﹑胶皮已经满足不了自己技战术水平的要求,不能“如虎添翼”时;只感觉自己有更多的力量和技术来施展出更好的威力。那么,更好的“发挥”就需要发展了。在这时,对新乒器一时的不适应可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更强的球板弹性,更快球速的胶皮或者需要自己更好发力但硬度和威力更大的配置。当Energy Wood升级为Celero Wood,陈梦手中的钻石突然换成了Carbonado 45,时代的诉求在变,乒器也应该与时俱进了。

  不过,发展,不是盲从:将最高价格的配置“一步到位地”安插在身上;而是依然要依托于对自我和乒器的认知,选择自己此刻够不着但努力一些能够够着,而非还远远够不着的。为的不是最强的搭配,而是最合适的选择。

  超级张继科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张继科。知己﹑知彼,反而可能维斯卡利亚才完美。更低碳素密度的Carbonado 45,也可能比Carbonado 145更接近巅峰。

  而更好的发挥,也要带着发展的目光。从天极506、狂飚龙3到复合纤维的狂飚龙5,马龙用一段职业生涯走出了乒器的传奇,也成就了选择乒器如何“量力而行”的哲学。

  文/邵璧林 图/王昊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