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云之新声

  云消费模式成为大势所趋看似已成必然,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云服务厂商只有准确把握市场方向和技术趋势,借助云技术和云格局的新一轮驱动力,才能在群雄逐鹿当中找到突围路径。2018年,多云环境将成为常态,AI技术将通过云端平台深入到多重环境中,云原生应用和serverless将愈加成熟,来,让我们听听云计算这个老话题的新声音。

  据IDC预计,2021年,全球云服务整体的营收将达5540亿美元,是2016年的两倍多。IDC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Frank Gens说:“这一预测中最明显的结论就是云消费模式将是大势所趋,而且这种现象未来还将持续。”

  2018年的云市场和云服务必将是应用快速落地,并大踏步发展的一年,同时不可避免的是,激烈的行业竞争仍将如影随形。

  目前,国内的云市场似乎呈现出了一种群雄逐鹿的态势,不过细细看来,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三足鼎立的局势却又变得愈发明显。此外,金山云在获得5.2亿美元融资之后也悄然成为云市场当中一方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此看来,云市场似乎又演变成了一场巨头间争斗的“游戏”,跑马圈地、资本倾轧。

  在此情此景下,阿里云、腾讯云、AWS、谷歌、微软等云服务厂商的降价趋势愈演愈烈,腾讯云曾经更是以1分钱的价格在某一项目中成功竞标。用阿里云总裁胡晓明的话说,马化腾和他的团队用1分钱投标对行业进行了破坏。

  不过对此,行业当中也有不同声音。Infor大中华区商业咨询总监鹿崇提到:“首先这种降价趋势得益于硬件和软件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这样做不仅降低了客户的进入门槛和成本,有利于广大客户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从中得到更好的云服务,还为我们这些行业云应用厂商提供了机遇。在这种变化中,我们将一直致力于特定行业云套件的发展战略,解决企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切实为企业解决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降价趋势进一步挤压了行业新兴企业的利润和生存空间。就像莎士比亚戏剧当中所说的那样,“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面对巨大的机遇和竞争,青云表现得较为克制,在青云看来,在这样一个战场,他们没有资本去硬拼。另外,UCloud、七牛云、海云捷讯分别基于云主机、云存储以及OpenStack技术持续进行深入开发和应用。白山云甚至在创建之初就排除了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场,而是聚焦云后服务。

  尽管巨头的业务覆盖面极其广泛,但并不能面面俱到,在一些巨头没有触及或者相对薄弱的领域,就会成长起一批行业新兴企业。

  专注乃至差异化、个性化,其目的都是为了在巨头林立的云服务市场取得一席之地。然而,专注以及差异化似乎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战略和态度,云服务厂商在市场角力当中最终还是要依靠产品和技术。对此,如何准确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及用户需求就成为云服务厂商成功与否的关键。

  2017年,在云服务市场,构建云体系、多云管理的出现、数据中心建设、容器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企业级Saas的定制化以及企业上云进程的加快都成为行业和技术发展的重点和热点,众多云服务厂商也根据这些趋势加快了自身的布局和技术研发速度。2018年,这些技术必将会深远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路径。与此同时,还会有新的趋势衍生出来,成为新一轮的热潮,并引领行业的持续发展。

  对此,《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通过采访和整理分析,试图把握和展现云技术和云格局新一轮的驱动力,为企业提供一个认识的新视角,并加深对行业和技术的理解,助力企业在新的环境中寻求发展和变革。

  多云环境将成为常态

  据相关调研机构分析,IT的未来是多云混合,到了2019年,将有69%的用户计划拥有某种类型的多云环境。而多云和混合云的增长也将使云计算支出的优化和分析变得越来越困难。

  其实在2017年,微软和Veritas就推出了面向多云环境的新解决方案。其中,微软发布了Azure Cloud Services Map。微软方面表示,微软认识到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在实施上云之旅。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选择不止一家云提供商来满足他们的IT需求。通过利用这项服务,无论是用Azure还是AWS规划一套多云解决方案,还是简单地迁移到Azure,用户都可以快速地成功迁移所需的服务,从而帮助企业更轻松地管理多云环境。

  在采访中,Veeam认为,2018年多云环境将成为常态,因为单一云端平台已完全可以应对所有工作负载的需求。管理多云端的工具及平台的技术将不断成熟,推动更多跨云端的无缝整合。这已不再是企业是否转移部分或全部资产到云端的问题,而是时间及如何迁移的问题。企业能够利用的云端平台方法众多,他们的核心问题是不知道应该采用哪一种云端架构。尽管与企业的期望相反,解决云端转移的最佳方案需要多云端的架构和相应的管理和操作工具组合。市场上的软件供应商已认识到这一点,预测他们将继续改善产品,以实现跨云端环境的无缝整合。

  此外,Nutanix产品及技术营销副总裁Greg Smith也提到,未来企业势必进入共存格局,绝大多数的企业云都将转型,其日常运行将跨越传统IT架构,及公共云、私有云的混合云中间,甚至需要纳入边缘运算与分散式环境;在此前提下,一个集结高度自动化、工作效能最优化,同时兼具公有云的机敏性与一键操作简易性,及私有云的成本管控可预测性的超融合环境,将会是今后商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随着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多个云厂商提供的云服务,一些云管理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如有些应用需要在异构环境中迁移,有些需要在多个异构云环境中部署,有些需要跨云、跨网络运行,有些需要跨云进行灾备和恢复。

  另外,多云模式也暴露了数字化的商业需求与可靠地支持应用程序和工具的内部IT能力之间的差距。对IT企业来说,最大的多云模式挑战就是进行有效的管理、交付、维护和监控不同的云服务。然而,大多数云解决方案是供应商特定的,在API、SLA(服务等级协议)、分析、配置、操作程序等方面几乎没有或没有共同的分支。这便带来了巨大的复杂性,需要企业IT能够连接,并使多云安排成为共生系统。

  为解决上述难题,方便多云资源管理管控的云管理平台将会出现,为企业使用的多云环境提供统一管理、服务集成、费用管理、使用统计分析等功能,实现将应用灵活部署到不同云环境,在不同云环境中动态迁移应用等。

  与此同时,要想更好地管理多云模式,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更多的云服务商合作。因为当客户将这么多可能的服务连接在一起时,一定会出现某些问题。而敏捷、敏感和主动的供应商可以为客户节省时间。二是实施自动监控和维护。多云需要大量的监控,以确保系统能够连续工作。通过自动化的监控和维护活动,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点。三是选择正确的应用程序。在为客户选择多云模式中的一部分应用程序之前,一定要考虑安全性、保险性和合规性等情况。四是专注用户体验。多云将会发展,这意味着客户将使用更多的工具和供应商。为了让客户拥有更好的选择,需要为终端用户创建共享反馈的机制,监控流程关键绩效指标(KPI),并与供应商进行协商,使其与企业多云目标保持一致。

  AI技术将通过云端平台深入到多重环境中

  其实,关于AI技术的能力已经无需赘言。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技术持续深入发展的时代,不同技术间的融合创新趋势变得愈发明显。

  随着人工智能在各领域应用的不断扩展,作为基础设施的云计算也在不断拓展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说,在云计算服务正呈现同质化的时候,人工智能的兴起为云服务厂商提供了一个实现差异化服务的机会。对此,各云计算巨头正对自己的业务进行重组,以云计算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人工智能服务。继弹性计算、存储服务等传统的云服务之后,人工智能服务正成为各云计算巨头角逐的焦点。

  面对巨量数据,人工智能无疑是云计算提升数据处理效率的一大利器。与此同时,对于云端平台上的数据防护以及数据的分析、处理、挖掘和反馈,人工智能技术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云服务客户而言,存储和托管只是基础需求,标准化的管理规划才是其需求的重点所在,而人工智能技术就是提供这一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

  在Veeam看来,人工智能将通过云端平台开始深入至各企业、行业及应用程序之中。Alexa、Cortana及Siri等科技已经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实力及潜在影响力。对于企业而言,由PB级数据及极速运算资源驱动的机器学习能力将影响消费者的体验、生物技术研究、财务模式及各式各样的应用。

  对此,Infor大中华区商业咨询总监鹿崇也表示,在Infor的最新战略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Infor人工智能战略(Infor Coleman)。

  Infor在2017年收购了Birst。Birst平台的核心特征是云原生、商业智能、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先驱。另外,除了人工智能和现代商业智能外,Infor还将大力推进“商业智能网络”战略。

  目前,人工智能与云的结合主要表现在主机、平台和应用三个层面的落地。主机类,需要部署FPGA和GPU的主机产品,供企业用户租用;平台类,需要开放深度学习平台,输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类,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手势识别、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应用,让企业用户快速构建人工智能产品。

  百度董事长李彦宏曾提到,过去的云计算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但如果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一起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话,想象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如今,百度不仅将人工智能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在无人驾驶、移动互联网应用中导入了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技术,而且还重新发力百度云,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三者融为一体。

  此外,亚马逊AWS、微软Azure、阿里云、腾讯云纷纷对云业务进行重组,前两者本身已经有凝结为语音助手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后两者在以FPGA、GPU为矩阵构建异构产品,强调更为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应对人工智能的复杂计算需求。

  就像之前在采访过程中,白山云联合创始人兼CTO童剑所说的那样,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会像IT能力、大数据能力一样,是一个企业必备的技术能力。现在白山已经走出第一步,首先将其应用到了安全防护层面,未来在运维层面、运营层面等众多的应用场景当中,白山将会加快布局,实现广泛的需求对接。

  云原生应用和serverless将愈加成熟

  何为云原生应用?其实是指定义和交付专为充分利用云端平台优势而设计的应用程序和解决方案。事实上,真正的云化不仅是基础设施和平台的事情,还要实现应用架构、应用开发方式、应用部署和维护技术的转变,真正地发挥云的弹性、动态调度、自动伸缩等性能,从而真正成为云原生的应用。

  在传统应用开发过程中,业务部门通常会根据自己的业务发展规划资源需求,如起初平均只要一台设备,但考虑突发业务峰值,以及后续扩容,通常会冗余更多资源。然而,这部分资源几乎无法被共享使用。另外,传统应用开发通常也无法在早期就整体设计架构,造成后续业务发展代码和系统结构高度耦合,继而影响整个开发团队合作,造成组织庞大,分工混乱。同时在新功能开发迭代、问题排查上牵一发而动全身,新功能上线替换式升级,需要中断线上业务,造成整体系统可用性很低。

  为了解决传统应用升级缓慢、架构臃肿、不能快速迭代、故障不能快速定位、问题无法快速解决等问题,云原生出现,并快速发酵。通过实施云原生应用,以其敏捷性、可靠性、高弹性、可扩展性以及故障可恢复性的特点,可以改进应用开发的效率、企业的组织结构,甚至会直接影响一个公司的决策。可以说,云原生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潮流,更是云计算的一个必然导向。

  从技术角度来讲,云原生系统的特征属性包括:一是容器化封装以容器为基础,可以提高整体开发水平,形成代码和组件重用,简化云原生应用程序的维护。在容器中运行应用程序和进程,并作为应用程序部署的独立单元,实现高水平资源隔离。二是自动化管理。自动化运维可以在合理保障应用高可用的前提下,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三是面向微服务。微服务通过松耦合方式实现了业务功能的细化划分,使得开发组织根据不同领域独立运作,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简便,客观上提升了团队效率。

  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云原生应用程序的成本、规模及效率优势不容忽视,但随着微服务及支持开发工具等基本技术急速发展,云原生的应用将加快成为主流。

  不过,在云计算领域,虽然云原生模式大幅降低了运维成本,提升了运营和管理效率,但是serverless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演进方向。Serverless是无服务器架构,也可以理解为免运维,平台背后运行的计算、存储和网络完全不用开发人员操心。行业内AWS推出的serverless PaaS平台Lambda、step functions、SAM,都基于此架构构建微服务能力。

  而在Serverless下,又衍生出了两个重要的技术方向。一是函数即服务(FaaS)。FaaS作为一种新的计算能力提供方式,让用户抛弃了对服务器的配置和管理,仅需编写和上传核心业务代码,交由平台完成部署、调度、流量分发、弹性伸缩等能力。FaaS的出现,会从底层开始变革计算资源的形态,通过一种新的方式来提供计算资源,同时也会给软件架构与应用服务部署带来新的设计思路,进一步降低使用门槛,推动全行业创新步伐。

  对于FaaS,有人认为就是另一种形式的PaaS。其实,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有很多。大部分PaaS应用无法针对每个请求启动和停止整个应用程序,而FaaS平台就会轻而易举实现这样的目的。同时,在运维层面,大部分PaaS平台,依然需要考虑缩放,但是对于FaaS,这种问题就不存在。

  二是后端即服务(BaaS),就是云产品和云服务可以直接开通即可使用,无需考虑部署、扩容、备份、优化、安全等各种运维工作,做到了开箱即用,无需用户去进行服务器或应用的维护和管理。

  本报记者 路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