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艺术书店的未来很乐观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07 17:24

2014年,当我决定把佳作书局(ParagonBook Store)开在北京时,国内出版业和书店零售业的颓势已经很明显了。以前我在中央美术学院上学,后来各种机缘巧合,接手了这个书店,开始进入书籍经营和出版这行。佳作书局从1942年由犹太人马法伯(Max Faerber)在上海创办开始,经由上海、纽约、芝加哥、北京4个城市,历经战乱,直至现在已经有75年的历史了。书局创立时以东方文明研究为主。北京的店选择在央美的旁边,也因为我熟悉这里。我对经营的书籍门类进行了一些调整,从东方艺术拓展到了西方现当代艺术。

我希望做一个小而精的书店,市面上那么多卖中文畅销书的大书店,我卖中文书没有任何竞争力。我对艺术行业非常了解,书店在国外经营几十年,拥有很多艺术资源,所以目前北京的店里几乎都是艺术类的外文书。我没有能力像大书店那样去卖衍生品,做生活方式型书店,我的思路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艺术这个专业的小领域,深挖下去。

佳作书局外景

目前这种纯粹卖书的状态下,交房租是没有问题的,房租还不便宜。对外宣传上做得很少,全凭大家口口相传。书局搬了好多次家,不是很稳定,空间条件也不允许。尝试做过几次活动,对认知度并没有太大的提升。这次75周年的店庆已经是最声势浩大的一场活动了。

这3年来,面对了很多读者,觉得这真是个有意思的群体,里面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人。书局主要面对的对象是专业人士,比如各大高校、博物馆、美术馆的相关研究人员、策展人,艺术家、收藏家以及经营艺术的群体,像拍行的、画廊的。但是我们发现,除了这些人之外的大众群体,你无法预测出他们的兴趣。书局有一些有钱的读者,本以为他们买书回去只是为了装点门面,结果真的会去看。这太让我意外了。

还有另外一些人,没有任何经济负担,不学艺术也不经营艺术,只是对艺术有纯粹的兴趣,书局因为是艺术书店,所以总是要有古希腊罗马艺术,放在那里为凑齐一个完整的门类,充充门面。结果发现有人不仅会买,还会认真去读。甚至现在有收藏研究古埃及印章的,还有人在研究、收藏日本300年前的一个小挂件,这个门类连很多研究日本艺术的老师都不知道。在很多我们认为偏冷的小板块里,大家玩得都很认真。真是世界之大,什么样的人群都有,而且大家的水平不低,刚才说的这些非专业领域的人,都有相当不错的外语能力。社会发展到这程度了,让我对阅读群体的未来有了很乐观的一个态度:实际经验告诉我们,至少有一部分人有很高的精神需求,但我没有统计的能力,无法得知到底这个群体会有多大,当然肯定是小众。中国的市场还在蓬勃发展,拥有更多的可能性,这个小众群体会越来越大。

我们走在欧洲的街头会感觉比较舒服,会想去拍照。但是走在中国的大城市、城市,总觉得少点什么,没有想拍照的欲望。我觉得我们国家需要审美的能力,这也是艺术书店存在的一个必要。

很多人心里面有提高审美的需求,有了这样一群人,我们的书店一定会持续到庆祝成立100周年的那一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