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矛盾下的精准扶贫事业

  • 来源:中国扶贫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12 17:00

2017 年 10 月 18 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十九大报告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当前,我国仍然有 4335 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16 年底数据),他们渴望过上美好富裕的生活。

满足贫困人口美好生活的需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体现,也是补齐民生短板的重点目标群体。新时代的扶贫开发除了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之外,也要致力于满足贫困人口美好生活的需要。

注重扶贫与扶志相结合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注重扶贫与扶志相结合。2017 年 6 月 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深度贫困地区要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改进工作方式,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一些贫困地区(如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交通和信息发展滞后,与外部交流机会少、经济联系弱,传统社会特性浓厚,加上扶贫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扶志工作方式方法,贫困人口缺乏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意识,贫困文化现象比较突出。这主要表现在贫困人口缺乏现代进取精神,安于现状,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内生发展动力,缺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就要求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必须解决好志气的贫困、思想的贫困、知识的贫困等问题,增强贫困群众的信心和发展意愿,激发贫困人口发展的志气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真正将“输血”变为“造血”,使贫困群众由被动的“要我脱贫”变为主动的“我要脱贫”。

注重扶贫与扶智相结合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注重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提高人的自我发展能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贫困地区往往社会文化和教育水平比较低,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不足。这既是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也是其贫困的重要体现。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能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扶贫的治本之策,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减少致贫原因和消除贫困现象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着力加强智力扶贫,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连片特困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从幼儿园到大学贫困家庭子女资助全覆盖制度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对口支援机制,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推进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和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不断增加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促进扶贫资源措施与贫困人口发展需要相衔接

贫困人口特别是深度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低,尽管具有发展意愿,但仅依靠自身努力很难实现稳定脱贫致富,外部力量要给予其相应的支持和帮助。新时代的扶贫开发要以贫困人口为中心,牢牢把握贫困人口最为直接现实的发展需求,推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促进扶贫资源措施与贫困人口发展需求相衔接,确保到 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针对贫困人口发展需求的多样化,依靠驻村帮扶等力量,把握贫困对象动态的发展需求,实施一对一、精细化的帮扶措施,促进帮扶资源到村到户。针对贫困人口致贫原因的复杂性,以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形成的扶贫信息为依据,不断完善“五个一批”的多元化帮扶路径,积极构建涵盖所有贫困对象及其发展需求的扶贫政策措施保障体系。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不断加大贫困地区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等投入,满足贫困人口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而贫困地区发展滞后则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将深度贫困地区作为今后几年脱贫攻坚的重点

深度贫困地区是资源条件差、地理位置偏远、发展基础薄弱、经过长时期扶贫后仍处于整体贫困和深度贫困的地理区域及其贫困现象。我国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连片特困地区等区域。深度贫困地区的形成除了自然、历史等客观原因外,也与该地区的贫困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进而循环累积密切关联。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要合理确定脱贫目标,加大投入支持力度,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攻坚战。推动深度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要实施革命老区振兴、民族地区奔小康等行动。重点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健全深度贫困地区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加大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农村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制度。整体推进深度贫困地区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加快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打通脱贫攻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础,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加大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积极发挥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等方面优惠政策的杠杆作用,以政府投资为基础,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环境保护、协调推进原则,统筹区域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贫困地区联通内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制约瓶颈问题。围绕贫困人口脱贫,抓住贫困地区发展的关键环节,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资本有序开发贫困地区特色优势资源,推进技术创新,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贫困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着力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活力不强、结构单一等问题。加强贫困地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建设,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贫困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促进生态保护脱贫。

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进程、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2016年 7 月 20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时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扩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实践证明,东西部扶贫协作对于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化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资源、资金项目支持等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要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精准发力。完善结对帮扶机制,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推进县级、乡级、村级之间的结对和对口帮扶。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优势互补,深化产业合作带动机制,发挥东部帮扶省份在资金、技术、产业和管理上的优势,以及西部地区在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深化劳务协作,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对接机制,探索劳务协作统一规划、多点培训、分头安置方式,畅通合作渠道,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从现在到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扶贫开发工作要以贫困人口为中心,准确把握扶贫对象的脱贫需求,推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促进扶贫资源措施与贫困人口发展需求相衔接,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生活水平,确保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满足贫困人口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贫困地区发展滞后也是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体现,要将深度贫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健全、特色产业发展等关键问题,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充分发展,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奠定良好基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