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流言榜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24 10:49

  “克隆猴”技术没啥了不起

  流言:1月25日,新华社通报了一项重大突破:我国科学家成功用体细胞“克隆”出了两只小猴子。不过,也有人称,这项技术突破并不重大,所采用的只是22年前的“克隆羊”技术。

  真相:体细胞克隆,是一种将体细胞培养后注入去除遗传物质的卵子,通过人工方式激活后再送入母体发育成个体的过程。欧美科学家在1996年首次成功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克隆出了绵羊“多利”。1999年,美国科学家通过胚胎分裂技术“克隆”出了世界上首只猕猴;不过,这种胚胎分裂技术几乎不太可能大量克隆遗传背景一致的动物模型。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欧美科学界一直在努力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实现猴子的克隆。在2003年,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一度拿出700多个卵细胞进行克隆尝试,最终却无一成功。

  据研究者介绍,克隆猴主要有三个难题:第一,细胞核不易识别,“去核”难度大;第二,卵细胞容易提前激活,导致克隆“程序”无法正常启动;第三,体细胞克隆胚胎的发育效率低,绝大多数克隆胚胎都难以正常发育,往往胎死腹中。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引入“表观遗传调节剂”、寻找新的细胞核来源、优化实验流程等创新性的实验技术,最终成功通过体细胞技术克隆出了灵长类动物。

  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和《大西洋月刊》都表示,这是因为中国科学家不仅只是采用、更是改良了当年克隆绵羊的技术,才令此前屡屡失败的“克隆猴”终于在这次127个克隆卵细胞中取得了两个成功的结果。

  《细胞》杂志主编埃米莉·马库斯表示:“《细胞》能有机会发表如此令人振奋的重要研究成果,我们感到非常荣幸。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稿件不断增长,这篇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文就是一个例子。”

  著名科学杂志《自然》也称,中国科学家的突破或将给人类疾病的研究带来一场革命。

  喝酒能防冻疮

  流言:坊间一直流传有“喝烈酒防冻疮”的说法。在很多影视剧中,也经常出现“喝口酒暖暖身子”的桥段。“喝酒御寒”真的有道理吗?

  真相:所谓冻疮,属于非冻结性冻伤,在长江流域比北方更多见,是由于手足等部位长时间(一般在12小时以上)暴露在寒冷、潮湿环境中所致。其原因可能是低温、潮湿使血管处于长时间收缩或痉挛状态,继而发生血管持续扩张,血液淤滞,血细胞和体液外渗,局部渗血、淤血以及水肿等。有的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受损后会发生血栓,严重者可出现水疱和皮肤坏死。

  患了非冻结性冻伤以后,会出现寒冷和针刺样疼痛,并且极易复发,这可能与患病后局部皮肤抵抗力降低有关。

  针对冻疮形成的原理,要想科学预防,应遵循防寒、防水原则。对于患过冻疮者,尤其是儿童,在寒冷季节,要注意手、足、耳等部位的保暖,并可擦涂防冻疮霜剂。发生冻疮后,局部表皮未糜烂者可涂抹冻疮膏,有糜烂或溃疡者应用抗菌药和皮质甾的软膏。

  所谓“喝酒防冻疮”,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喝酒会使人体血管扩张,进而加大人体热量损失;饮酒后,人对温度的敏感性降低,经常不注意防冻,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此外,长期过量饮酒还会导致肝脏损伤、血压升高等,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

  “天宫”一号即将失控撞向地球

  流言:有传言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经失控并将撞向地球,对地面环境及安全造成威胁。

  真相:自2015年起,当时已在轨4年的“天宫”一号就不断被渲染要坠毁,甚至可能击中某些重要城市。

  实际上,“天宫”一号失控的说法毫无依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至今仍定期发布其轨道状态。最近一期公告显示,2017年12月17日至24日,“天宫”一号运行在平均高度约286.5千米的轨道上(近地点高度约272.6千米、远地点高度约300.4千米、倾角约42.85°),姿态稳定,形态未发生异常。

  “天宫”一号长约10.4米、直径最大3.35米,仅重8.5吨,返回时重量应该更小。因此,对于“天宫”一号的体型、质量与初始设计(没有热防护)而言,即便精确瞄准,都几乎不可能通过大气层。

  由于“天宫”一号的返回过程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它解体后是否一定能烧完以及万一存在残骸的话会落在哪里,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准确预测的。早在去年,我国就向联合国大会汇报过正在持续密切跟踪、监视“天宫”一号的实时动态,并报告了造成损失的概率很低。

  人类的航天活动已经开展了60年,还从未出现过一例在轨航天器返回地球时造成人员伤亡的案例。

  温水暖水袋不会烫伤人

  流言:冬季天气寒冷,暖水袋、暖宝宝、电热毯等成为了很多怕冷人士的必备品。一些人认为,只要把温度控制在50℃~60℃,就不会烫伤皮肤。

  真相:烫伤不是高温的“专利”。一般而言,皮肤接触70℃左右的物体,持续1分钟即可造成皮肤烫伤;皮肤接触60℃温度的物体时,5分钟以上也可造成烫伤。这种由于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温物体而造成的烫伤,被称为“低温烫伤”。

  空军总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主任医师曹卫红介绍,低温烫伤一般多发于晚上睡眠不易醒或感觉迟钝的人群,如老人以及小孩等。这类人群由于体质较弱,冬季需要保暖,对暖宝宝、热水袋等物品有所需求;但是由于感觉迟钝或者表达不佳,经常会发生低温烫伤的情形。

  通常情况下,如果是一般性烫伤,皮肤与高温源之间接触时间较短,仅造成真皮浅层烫伤;但如果是低温烫伤,由于热源温度较低,患者反应不及时,在低热源长时间持续作用下,就会发展成为真皮深层及皮下各组织层的烫伤。不仅如此,由于低温烫伤的疼痛感不强烈,而且外表看上去仅会出现红肿、水泡和红斑等现象,似乎并不严重,尤其是老年人感知能力较差,烫伤知晓的过程会更晚,很有可能发现后已经是深二度甚至是三度的烫伤,严重的还会造成深部组织坏死甚至溃烂,导致患处长时间不愈合。

  因此,能导致烫伤的不仅是高温,“低温烫伤”不那么引人注意,后果却很严重,更需要人们提高警惕。

  腊八蒜不仅抗癌还能软化血管

  流言:很多人认为腊八蒜有神奇作用,网上也有很多文章说腊八蒜具有“抗癌通血管、预防胃肠道疾病”等功效。

  真相:说到大蒜“抗癌”,最初源于一些观察性实验。有科学家发现,大量食用大蒜,可能减少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此外,还有零星的一些对照实验证明,大蒜对于癌症有预防作用。

  科学家研究出大蒜中具有的活性物质是“蒜氨酸”以及多种多酚化合物,认定大蒜存在对身体有益的功能成分以及很好的抗氧化性,从而对心血管疾病、病毒、肿瘤等有着积极的预防作用。

  虽然大蒜当中的确存在功能成分和抗氧化性;但并不能说明,它就真的具有各种保健功效。

  很多人认为,腊八蒜中的醋酸进入人体后,会产生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但其实,进入人体的醋酸会在小肠中被碱性消化液中和掉。也就是说,能够被吸收进血液的醋酸非常少,并且很快就会被肝脏清理掉了。

  各种医学研究证明,只有大量摄入大蒜才能起到作用;如果仅少量摄入,效果不是很明显。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气味原因或者对人体的刺激,大多数人的食蒜量并不是很大。

  另外,还有很多人不适宜食用腊八蒜,如胃肠疾病患者、患眼部疾病的人群以及服用某些特殊药物的人群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