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新时代要求 深化“放管服”改革
-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3-27 1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布局。“放管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是新时代构建新型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深化“放管服”改革要紧扣新时代的要求,顺应时代变化,坚持问题导向,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新时代对“放管服”改革的新要求
“放管服”改革必须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不仅在于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深刻阐释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强调了“供给侧”对“需求侧”的回应性。总体来看,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对“放管服”改革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要释放改革红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改革的“需求侧”来看,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向往更加强烈,对改革成效的满意标准趋向高级化。二是要统筹推进改革,破解改革的不均衡。从改革的“供给侧”来看,“碎片化”的方式导致改革的系统性和联动性不够强,出现了低端无效的改革。三是要提高人民群众对改革的参与度。从改革的“供需关系”来看,目前“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和调整的灵活性不强,改革供给体系相对封闭,高度依赖于政府内部管理的强制力,受传统体制机制的影响,对人民群众的改革要求回应性差。
“放管服”改革必须紧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任务。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了部署,明确了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表面上看是微观的要素组合和有效供给问题,但实际上更多是与政府宏观政策和制度供给有关 , 市场中过剩产能多是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片面追求 GDP 增长和政绩工程的产物。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需要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制度的有效供给。一是要继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行政权力上多做“减法”,给企业松绑减负,特别是市场准入方面,要积极探索负面清单制度,让创业创新“轻装上阵”。二是要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与创造力。在资源配置方式和要素配置方式上创新,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分配,在促进市场正常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上创新,更多地运用竞争政策保护竞争行为,而不是保护竞争者。三是要补齐监管的短板。进一步树立“宽进严管”的理念,在完善法规制度、配置监管力量、规范监管流程上创新,合理使用监管方式、大力推进协同监管。
紧扣新时代的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紧扣新时代的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要突出在以下四方面发力:
第一,以全面政务公开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实现“放管服”改革从决策到效果的全程公开,让市场主体和群众了解改革情况、监督改革进程、评价改革效果。具体而言,省级政府要以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为主要入口统筹政务公开平台建设,连接各类审批和服务网络,向社会提供政务服务“一张网”。在办事公开方面,集中统一公开各类清单以及办事流程,同时实施动态调整,做到准确详尽;在办事服务方面,要开展在线填报、网上运转、后台审核和限时办结,推行不同系统间统一身份认证,逐步实现“单点登录,全网通办”。
第二,以落实监管责任深化放管结合。横向间要统筹落实好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方的监管责任。政府的监管责任应该重点体现在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和对生产经营者权利的保护上。同时须强调企业的主体责任和社会组织的监督责任。具体而言,政府要建立市场成员风险指标监测体系,加强对市场经营行为的风险监管。企业要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社会组织要发挥一线监测和依法提出公益诉讼的作用。纵向间要构建科学的监管职责体系,完善综合监管,减少职能交叉。在未成立行政审批局的地区,要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制定部门监管责任清单,在已成立行政审批局的地区可探索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划分审批与监管的责任。
第三,以失信联合惩戒守住监管底线。多部门合力提高对失信企业的惩罚,积极推动建立跨部门联动响应、协同监管、信用联合惩戒机制。同时,把失信行为的行政处罚、社会惩罚和法律制裁结合起来,建立市场监管部门与法院之间统一的信息化协作系统,加强与法院信息合作和协助执行,提高失信惩戒成本和刚性。
第四,以融合线上线下两个平台优化政务服务。互联网平台是政务服务的入口,实体大厅是政务服务的基础,要统筹两个平台的服务资源、统一服务标准,做到无缝衔接,合一通办,最终实现“多渠道受理、一平台办理、多渠道反馈”。具体而言,就要以广泛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筑牢实体大厅这个基础,切实解决企业、群众在政务大厅与部门之间来回跑腿的问题;以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政务服务网络向镇街和村居等基层延伸,实现基层便民服务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