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

导与灌是由两种教育理念形成的。应试教育之所以用灌,即满堂灌、注入式,是由当时的应试观念的考试指挥棒决定的。应试教育是选拔式教育,选拔反应能力强,记忆力量,掌握书本知识全面的人进入高一级学校,认为这样的人才是人才,即智商高的人才是培养的人。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考试的指挥棒是指向对知识的掌握。所以注入式,死记硬背式,题海战术式大行其道。重结论不重过程。教师只要将全部知识灌输给了学生,就尽责了,而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人才的标准,突破了守旧的观念。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人才,证明了在学校读书时,考试成绩高的,贡献不一定大,考试成绩差的,进入社会后,读了社会这本大的书,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不乏其人。所以素质教育是以知识为载体,最终目标是培养人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要培养能力,就需要发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如发散思维、综合思维、比较思维、类比思维、联想思维等等。要培养这些思维,注入式不行了,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退去主宰与中心的角色。担起主导的职责。这样就出现了启发示教学方法。启发不是灌,这就是“导”的实质。

导的方面很多,导能激发学习兴趣,导能引发思维方向,导能培养自主学生精神。总之“导”是围绕“以学生为主体”而采取的方法。要导得有益,有效,就要贯彻素质教育理念,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提高素质,使这些素质互相促进,全面提高。如知识素质里渗透思维素质,思想素质促进知识素质的提高。

1 导方的导

一堂课好的导言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它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气氛,促进了思维。例如老师上课并不一上课就接正规的知识体系讲,而是先用一个幽默的语言激发兴趣,说:“我买了一个三轮车,轮子是方的,做了一张桌子桌面是三角形的,买个盆子是扁的,学生课堂里气氛热烈,这些东西能用吗?”“问题提得好。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个开场的导,导出了什么?导出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思维,在生活中善观察,善思考的人才能从生活中的事物找出不如意的东西,先是怀疑,这样做行吗?这东西的性能好吗?接着是想这件事既然这样做效果差,何不怎样改进一下呢?这是发现问题之后又有了分析问题的欲望,紧接着就会去分析研究,力求解决问题,所以上面老师导出了“这东西能用吗?”必然会引出研究的欲望。研究欲望,必然引发相继的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2 教学中的“导”

导出了对问题的发现,就进入了研究问题了。如三轮车的轮子是方的,肯定不能用,那么应怎么办?这个问题就有思考价值了。学生的思维的闸打开了。让他们的想象自由驰聘吧,有的想到先找原因。轮子本来是圆的,为什么是方的,是摔方的吧,摔方了找修车工正圆不就得了。有的说买来就是方的,是很短的时间变方的吧。如果是这样,说明钢材不行,换一付新轮才行。有的说,老师刚才说“买了个三轮车轮子是方的”。既然买来就是方的,说明买时就发现是方的,为什么要买,老师不会傻呀。这时老师发话了。这位同学说到问题的实质了,我是有意买的,买来当椅子用而不是用来骑的,轮子变方了,就当废车卖了我们来讨论轮子方的为什么不能用,为什么轮子圆的才能用。学生的思维又飞转起来了。这个问题倒没想过,老师说,这个问题涉及科学常识,是物理研究的问题。轮子省力是杠干原理,不在这节课的范围之内。现在从圆的基本性质学起。那些问题以后自然会迎刃而解。老师又设了一个悬念,学生又聚精会神地进入学习状态了。以后的三角形、平等四边形,都可以用同样的引导,开发学生思维。

3 活动中的“导”

数学活动有多种,这里指能化抽象为形象的操作活动。如圆的画法,先固定圆心,再确定半径,用圆规操作画圆,针尖脚钉在圆心上,铅笔脚为半径终点,旋转一周便成了一个圆,若起点与终点完全重合时,说明画的过程中,半径没有变化,是一个标准的圆。如果起点终点不重合,说明画的过程中,半径发生了变化,长短不一。这时老师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避免画圆不准确的情况发生。学生回答拧紧圆规螺丝。如果在地上画大圆圈应怎样操作?这个问题可以在黑板上画示意图,可以布置学生课余自己练习。通过这些措施,得出结论:一是固定好圆心,用铁钉钉在地上。二是固定好半径。如果是用绳子拉成的半径,则应始终保持拉的力度大小,松紧一致。这也是“导”引启发的作用。它使学生动脑动手,独立操作总结经验,得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学生心理播下了“实践论”的种子。毛主席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要亲口尝一尝。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要“摸到石头过河”也是论理加实践的原理。老师把这些引伸出来的哲学思想进行宣讲,就是寓思想教育于数学教育之中。讲到这里,老师又引出圆的实际运用问题。有三个等圆的圆圈,把其中两个分别变形成长方形、正方形。这时分别测量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就会得出圆周相等的情况下,做成圆、长方形、正方形谁的面积大。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得出圆的面积最大,老师又问生活中有利用同样多的材料,做成圆形物体的实例吗?这时学生的发散思维起作用了。他们的思维象扫描一样扫过家里所见的每一个家具。结果落实到了水管上。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赞扬他们的积极思维的品质。

数学教学中的导,即发式、引导式、点拨式教学方法是值得提倡的,它是培养能力,是授人以渔(非授人以鱼)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洋.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考试周刊,2014(90).

[2]曾梁.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10).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