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互联网公司TOP300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互联网公司,榜单
  • 发布时间:2018-04-09 11:08

  捕捉未来的“眼睛”

  一年一度的“世界500强”是美国《财富》杂志衡量全球大型公司的著名榜单。毫无疑问,能够登上该榜单的企业,无一不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但相对于已经发生的,我们更加关注未来。

  据统计,2017年深圳新登记企业362992户,平均每天新设约994.5户。窥一斑而知全豹,在这个每一秒钟都会有无数家企业诞生的互联网时代,每一家新生的企业都是一粒充满希望种子。而面对无限的可能,人们需要的,是一颗能够捕捉未来的“眼睛”。

  过山车般的共享单车

  如果说抛物线是每一个互联网新生产物的发展规律,那么共享单车的走向,则更像是一列疯狂行驶的过山车。从2016年的秋季首秀,到2017年年中的一一退场。这一切,还不到一年时间。

  从创新角度来说,共享单车无疑是近年来最为突出的出行模式。其简单便捷的操作方式,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事实证明,虽然战况惨烈,但资本并没有因此放弃这片市场。

  1月24日,据财新报道,摩拜已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额大概在10亿美元量级。1月25日,滴滴共享单车平台在成都上线,成都用户可通过滴滴骑行小蓝单车、自有品牌青桔单车以及ofo小黄车。2018,共享单车仍在继续。

  从共享单车到共享经济,

  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不断进化

  共享单车的创新之处,除了自身之外,就是极大的普及了“共享”二字,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一时间,各行各业纷纷大行“共享”之道,如果说2015是IP元年、2016是VR元年,那么称2017为“共享元年”恐怕一点都不过分。

  2017年上半年,聚美优品CEO陈欧和王思聪之间的一场赌局将共享充电宝推到了风口浪尖。不知不觉间,共享充电宝悄悄占领了各大城市的餐厅、便利店、宾馆。和共享单车的发展有些相似,2017年的共享充电宝同样遭遇了大批退场的窘境,各界对于其盈利模式、渠道维护、真伪需求的争论也从不间断。但仍然有小电、充充、怪兽充电这样的企业活跃在这片市场之中。

  和共享充电宝不同,在共享经济热潮到来之前,分时租赁就已经在中国进行过多次尝试。早在2013年,依托上汽集团和上海国际汽车城的EVCARD就将分时租赁这一模式引入了国内市场,但受制于成本、社会接受程度等原因,迟迟无法打开国内市场。直到近些年的共享热潮,才将一直不温不火的分时租赁推到了风口浪尖,从TOGO途歌宣布获得22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到滴滴10亿发力分时租赁,无论是主机厂、互联网公司还是租赁公司都相继加入蓄势迎风起飞。

  罗兰贝格发布的《2018年中国汽车共享出行市场分析预测报告》中预测:中国汽车市场容量有望增长至3800亿元,潜在需求带来的潜在市场容量更有望达到1.8万亿元。万亿级的市场蛋糕,从某种程度而言,说明分时租赁是个好生意。但也并不意味着每家企业都能在此分得一杯羹。此前有业内人士判断,分时租赁市场就是一个放长线钓大鱼的生意,既是胜者为王也是剩者为王。

  2010年,雷切尔·博茨曼(Rachel Botsman)与路·罗杰斯(Roo Rogers)在其出版的书籍《我的就是你的》(What‘s Mine is Yours)中第一次系统性地对消费领域的共享经济(两位作者称之为“协同消费”)进行论述,这也把全社会对于这一模式的认识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八年后的今天,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模式,人们对于共享经济的定义仍没有完全统一的叫法,大家对于共享经济的内涵、边界和模式仍处于探索当中。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乃至于分时租赁,在创新不断的中国互联网市场,这种强调开放、去中心化的共享经济正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不断进化。

  如潮水般涌入,

  互联网造车的真实写照

  在共享经济大行其道的2017年,如果说还有哪些事物能够占据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互联网造车绝对当仁不让。在这次造车热潮中,BAT三大巨头无一缺席,其他互联网企业亦不在少数,新生代势力正如潮水般涌入汽车业,以至于如果谁没有参与造车,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新锐的互联网企业。虽然有些调侃,但这就是眼下互联网企业热衷造车的真实写照。

  要想看清互联网造车,应当首先了解当前中国的汽车市场走向。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全年汽车销量2887.9万辆,同比增长3%,是中国车市十年来增长比最低的一年。虽然增长差强人意,但全年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态势,销量达77.7万辆,同比增长53.3%。此外,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084.7万辆,同比增长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9%,自主品牌的占比再度提高。

  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飞速增长与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这对参与跨界汽车的互联网企业来说,无一不令人振奋与期待。

  从“PPT造车”到集中落地,把握最后的空档期

  在汽车这个移动出行的载体上,互联网企业看到了车联网和智能技术的实现方式,而制造企业看到了打通产业链的、形成闭环的重大机遇。这样的判断与近三年转身造车的互联网企业推出的产品计划时间表相互印证。

  2017年4月,奇点汽车品牌正式发布了旗下全新纯电动中大型SUV-iS6,新车自发布之日起接受预定,2018年上半年发售。2017年12月16日,蔚来汽车ES8纯电动SUV国内正式上市,其投资方涵盖了国内互联网的半壁江山。2017年12月11日,占地3000亩投资百亿元的小鹏汽车智能网联科技产业园(肇庆基地)正式奠基动工,并在2018年的CES国际电子消费展上向全球首次展示了小鹏汽车G3。

  经过了三年时间的洗礼和市场行业的竞争,互联网造车已经从最初的概念构想阶段,进入到了产品量产的后半程。在资本的助力下,互联网造车新势力正在从“PPT造车”集中落地。可以说,互联网造车的风生水起,也让传统的汽车行业倍感压力。

  尽管如此,与传统车企相比,互联网造车企业仍然缺乏行业经验。J.D.Power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梅松林认为:“在整个汽车价值链中,制造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如何把其注重消费者体验的后发优势与传统车企业已成熟的技术和体系相融合,进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新技术和体系,是其能否领跑这一世界新潮流的关键所在。”而这,也是特斯拉Model 3陷入产能危机的症结所在。

  随着国家对传统汽车厂商“双积分”考核政策的实施,未来传统车企一定会调整战略方向,其多年来积攒的技术优势和丰富资源将会快速产生效果,让其迎头赶上,甚至快速超越。未来留给互联网造车企业的空档期,已经不多了。

  当新零售遇到人工智能

  何为“新零售”?面对这个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无论是随处可见的无人便利店,还是各大电商旗下的生鲜超市,都少不了人工智能的影子。2016年,马云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而在2017年,新零售插上了人工智能的翅膀,造就了下一个风口。

  从人工智能出发或关联的技术创新,无论是虚拟现实,还是无人驾驶、机器人、智能语音、区块链。每一项技术演进方向,注定将很快落地到零售业。试想,如果自动驾驶、无人机技术得到成熟应用的突破,零售业中的物流成本,将得到显著的改善。而在这方面,亚马逊、京东和顺丰等企业早已充分布局。

  以上各个分支的技术演进方向,本身并非为零售业而创新,但这里面的每项技术,又几乎处处有利于零售业的创新。并且,每项创新落地到零售业应用的时间周期,会越来越短。

  近年来,类似猩便利、缤果盒子这样的创业型公司,往往会在一项具体技术取得突破之后,透过资本放大,快速开辟新战场。但也正因为如此,指望某一项技术的创新,就能改变或转移消费者习惯的“盲目自信”,也让很多公司很快地领略到中国消费者尝鲜之后的“残酷无情”。而值得鼓励的一面,则是技术创新赋能零售的不可逆趋势,会让零售业放大行业的边界、肩负国家实体经济的权重。

  “人工智能”概念将新零售的数字化推到了一个极致。以“深度学习”为智能技术点燃了资本、创业者和媒体的想象力。技术创新快速赋能零售业,已成不可逆趋势。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发展的推动下,未来会有更多的零售技术革命出现。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每年,《互联网周刊》都会关注那些朝气蓬勃、充满创意的年轻公司,无论是天马行空的思想,还是晦涩难懂的技术,他们均有着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热衷于对未来的无畏探索。

  出于对“新”的严格要求,今年我们主要将选择范围缩减为2015年至今诞生的优秀公司,对于已经IPO和上市的公司,依然不在本榜单的探讨范围之内。令我们惊喜的是,即使在缩减范围之后,仍涌现出相当多的后起之秀,且涉及出行、电商、医疗、教育、旅游等各行各业。我们希望,在2018年,企业们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同时,我们也会继续努力,在接下去的一年里,发掘出更多具有潜力的企业。

  文/弘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