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石窟供养人是佛教石窟艺术宝库的真正缔造者,石窟中的供养人造像既是“系统的艺术”,又是“形象的历史”。
佛教徒为了表示虔诚信教,时时供养,把自己的像画在佛像的下边或左右,手奉香炉或香花,列队恭敬或席地跪礼拜,榜书姓名、官职等。这种为出资开窟造像的施主所画的功德画就是供养人画像。莫高窟供养人画像很有特点。供养人皆是全身且多为群像,有僧尼群像、家族群像、百姓群像、府衙官僚群像。这些画像包括了各阶层、各民族、各行业男女老幼的生者、死者,是社会人物最广泛的一种人物画像。莫高窟现存供养人画像8000余身,前后延续了1000多年,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肖像画图谱。
敦煌壁画供养人大体可分为地方官吏、戍边将士、寺院僧侣、庶民百姓、少数民族人物画像等几类。供养人画像多以主仆结合组成出现,等级森严,主人像大在前,奴婢像小在后,排列成形。画像大者高丈余,小者仅有寸余。有的洞窟供养人画像多达一千余身。早期画像尺寸较小,内容一般仅表现供养者虔诚恭敬之心。唐代供养人画像进入极盛时期,形象真实,个性鲜明,神态生动,繁华富丽。画像多绘于洞窟的醒目处,题榜内容详细。五代时出现大量的瓜沙曹氏家庭的肖像,画院有专门的肖像画师供养人,祖宗三代一一画出,如同形象的家谱。供养人画像由初始供养礼佛,渐变为服务于政治功利的宣传品。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都有供养人画像,仅第428窟现存供养人像就有1200多身。还有比丘、比丘尼供养人像。敦煌石窟最早出现汉装供养人画像的是第268窟,出现胡服供养人画像的是第275窟。佛教石窟供养人都是俗人的形象,多数是各石窟所在地人们生活着装等的真实反映,是研究中国服饰的宝贵史料。
大多数石窟都有供养人榜书题记。据粗略统计,现存题记大约7000余条,石窟供养人题记反映出君臣、平民各阶层人的供养情况,从中可以了解到佛教当时对社会各阶层人的影响程度。这些题记反映了供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时代背景,都是当时真人真事的记录,而且多未载入史籍,对研究敦煌、河西及丝绸之路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都是难得的珍贵资料。同时,敦煌壁画供养人画像是中国古代人物画像的集大成者。现存各朝代的供养人画像,脉络清晰地展示出我国传统人物画的发展过程与优良传统。淳朴的汉儒样式画像、骨风飘举的魏晋士人风姿、瑰丽丰腴的隋唐仕女仪容、富于世俗生活风情的五代宋辽人物,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风格相同的作品。
在佛教兴盛的隋唐时代,有无数的能工巧匠、丹青妙手在为开凿洞窟的活动服务,特别是那些一流的画家们,以写实和庄重的心情描绘着那些豪门显贵供养人的现世脸谱。如著名的《回鹘公主陇西李氏等供养像》《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于阗国王李圣天供养像》等。
早期佛教石窟中的供养人造像,形象较小,处在壁面龛坛下,不应该说是供养人的地位低微。从佛教教义有关佛菩萨等的论述看,供养人的这种位置,应该说是较合适的,无论如何,供养人是不能超越于佛、菩萨、罗汉、弟子的,这并没有什么地位低微之意。后来佛教石窟供养人造像形象增大,位于醒目的壁面,也不是什么供养人造像的地位提高,而是供养人造像的内涵意义与早期的不完全相同了。
总之,佛教石窟供养人是佛教石窟艺术宝库的真正缔造者,石窟中的供养人造像既是“系统的艺术”,又是“形象的历史”。
文/东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