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4-26 09:53

  事实上,关于社会建设的顶层设计,我们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

  政府要强化社会管理职能(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2004年);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2012年党的十八大);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明确国家治理的现代化(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出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

  从这一历史脉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逐渐清晰、完善,走向了自觉与成熟。

  十九大报告中的亮点和新意突出,总结起来有个关键的表述,那就是“共建共享共治”。社会的建设和治理并不只是党和政府的责任,而是社会上一切组织、团体和公众的共同的责任。

  以笔者的调研经验,广东中山的社会治理模式值得重视。简而言之,这种模式就是以“公益创投带动社会治理”。中山每年举办一届“博爱100”的公益创投活动,政府出一定的资金,由驻扎于“博爱100”的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动社会上的各种组织、团体,包括企业、公司,提出自己的项目申请。然后由专家进行项目的评比,从中选出那些真正能致力于解决社会治理的难题和热点的项目,给与资助,而项目负责主体由此可以撬动更多的社会和公众力量来参与。“公益去除公害”是他们的口号。几年下来,他们通过发动和培育各种社会组织,调动全民参与。

  寓治理于公益,寓治理于社会,寓治理于文化,将是未来中国社会治理的一大特色。

  易冬冬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学院美学专业博士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