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写出毕业论文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4-26 11:19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为《大学生》写过的稿子,会成为我的毕业论文底稿。

  作为《大学生》的撰稿人,我曾写过一篇介绍苏州大学建筑与历史的文章。说实话,接到邀约时我有过一瞬间的恍然。虽然我已经在这所大学度过四年时光,虽然我所学专业即为建筑设计,但每每与学校里屹立百年的建筑擦肩而过时,仍有种难以言喻的疏离。

  一开始完全是硬着头皮写了初稿。在图书馆查了一堆论文,记了大半本笔记本的资料,把这所历史悠久的大学,从明清到民国再到现代的漫长岁月翻了个底儿掉。那段时间收获颇丰,常常在一篇论文读罢后,胸中一股浩然气,满怀对母校先贤的敬仰;等到拿起另外一篇论文,又开始感叹这所校园,在那个战火纷飞家国存亡年代的坚韧。

  在图书馆里对相关论文参阅完毕后,我又开始在校史馆里对所记资料一一勘误,最后结合校园内现有建筑群,就这样,我慢慢理清了校园主轴上相关建筑的时间线。过去的百年时光中,这所不大的校园有苦难,也有蓬勃的发展,许多淹没于历史尘埃中的故事,就这样在我面前缓缓展开。

  最后,我选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作为分目构建文章。行文按建筑建成顺序,明代一个,民国一个,现代一个。在建筑风格上,三个建筑也是迥然相异。明代的方塔,是古色古香的江南意向;民国时建成的钟楼,则是维多利亚风格的西式建筑;而近年才建成投入使用不久的法学院,更是典型的现代主义极简。

  其实除了这三栋建筑外,我对于主校区内几乎所有的校园建筑以及其内在历史关联,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调研。但准备充分与过犹不及,也许只有一线之隔。因为文章篇幅有限及刚开始不知应直入主题突出重点,这篇不过三千字的稿子,我竟来来回回改了六遍。

  六遍修改之中,“一稿”粗浅,“二稿”生硬,“三稿”“四稿”颇有论文行文的笔风。“五稿”的文笔开始柔和,“六稿”更是一改原先的粗粝,最终,我以三栋建筑为线索,将这座校园百年的历史娓娓道来。

  这次稿件编写过程中积累的论文与资料,也成为我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参考。在学院一开始给大方向便于分组的时候,我就毫不犹豫地了选择“建筑史”。等到导师组分配完毕拟定选题时,我又选择了母校的校园建筑作为研究对象。

  因为这篇稿子,我已对母校的建筑知根知底。当老师要求提交毕业论文的论文初稿时,我再次打开曾经存放那篇稿子资料的文件夹。虽然历经六遍改稿,但每一稿都值得被细细琢磨推敲。哪些点可以作为论文的主要内容,哪些点又应出于主题考虑不得不舍弃,都在稿件内容的变化中一一呈现。

  最终,我择选了三、四稿中的部分语段,结合自己当初做功课时写在笔记本上的内容,确定了“为深化校园建筑风格与建成时代环境的关联性,如何在大学校区规划中将旧有建筑与新建建筑和谐统一”的论述方向。在深化内容,并依照论文的格式排版后,我又遴选了当初写稿时查阅的参考论文,附列于其后。

  就这样,这篇以《大学生》稿件为基础,结合实地实例详细论述的论文,获得了毕业论文导师的嘉奖。“资料翔实,有理有据。”

  因为《大学生》,我顺利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是运气,但并非全是运气。正是有之前数易其稿的辛劳,有作者与编辑双方对于文章内容的要求,才能有后来不经意间体现在这篇论文上的连点成线,功不唐捐。

  文/苏州大学 孙博涵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